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探讨肠神经元及肠胶质细胞在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亚型发病中的意义及替加色罗干预的作用,将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1)腹泻型IBS组(D-IBS组):采用乙酸灌肠和束缚应激的方法造成D-IBS动物模型;(2)便秘型C-IBS组(C-IBS组):采用每日冰水灌胃(连续14d)的方法造成C-IBS动物模型;(3)替加色罗干预的D-IBS组:D-IBS动物模型鼠同时加用替加色罗2mg/kg每日灌胃,共7d;(4)替加色罗干预的C-IBS组:C-IBS动物模型鼠在第8d加用替加色罗2mg/kg每日灌胃,共7d;(5)空白对照组。各组动物在存活一定时间后被处死,并用蛋白基因产物9.5(PGP9.5)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肠肌间神经丛的肠神经元及肠胶质细胞数量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肠肌间神经丛内肠胶质细胞的数目差别无统计学意义(F=0.50,P>0.05)。D-IBS组(8.54±2.46)和C-IBS组(8.88±3.00)大鼠肠肌间神经丛内每mm的肠神经元数目显著低于对照组(12.80±2.54,P<0.05);而替加色罗干预的C-IBS组(11.91±3.70)、替加色罗干预的D-IBS组(12.00±3.16)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肠肌间神经丛内肠神经元数量的减少可能是D-IBS和C-IBS发病的共同机制;替加色罗在恢复D-IBS和C-IBS肠神经元可塑性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2.
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点是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部不适及排便习惯的改变。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研究结果显示IBS的发病可能与肠道动力、内脏感觉过敏和肠道感染等因素有关。现有的IBS动物模型根据其病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二大类,一是以中枢为靶点的刺激(社会心理因素);二是以外周为靶点的刺激(肠道炎症、感染)造成的IBS动物模型。本文对IBS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评价荆花胃康联合质子泵(PPI)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经胃镜及14C尿素呼气试验确诊为HP阳性的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各60例,将慢性胃炎组随即分为两组:1荆花胃康组(30例):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荆花胃康,疗程7d;其中荆花胃康,口服3粒,2次/d,14d。2四联对照组(30例):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丽珠得乐进行治疗,疗程7d;其中枸橼酸铋钾,口服220mg,2次/d,14d。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随机分为三组:1荆花胃康组(30例):用药同慢性胃炎组。2四联对照组(30例):用药同慢性胃炎组。3标准三联组(30例):采用兰索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进行治疗,疗程7d。各组入选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在HP根除治疗1周之后继续兰索拉唑(按30mg,1次/d)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后7d、14d、21d及49d以上观察临床症状的缓解程度,并进行积分评估。疗程结束后4周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结果:慢性胃炎患者中,荆花胃康组HP根除率与四联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治疗后7d嗳气、上腹胀及上腹痛等症状缓解方面荆花胃康组明显优于四联对照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中,荆花胃康组HP根除率与四联对照组、三联组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但治疗后7d疼痛、烧灼感、嗳气及腹胀等症状缓解方面荆花胃康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荆花胃康对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根除率方面可与传统四联相媲美,在治疗后7d疼痛、烧灼感、嗳气及腹胀等症状缓解方面荆花胃康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4.
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对肾病患者进行非浓缩尿的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SDS-AGE)电泳发现1例患者的尿蛋白电泳图谱很特别,其浓染条带位置与常见肾病患者尿蛋白电泳浓染的清蛋白区带位置不一致。为了确定其区带的成分,作者综合该患者的其他检查,包括血清蛋白电泳图谱、血清免疫固定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与乳头状甲状腺癌(PTC)发病的关系,阐明IL-6在P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5例PTC患者(病例1组)、5例桥本甲状腺炎(HT)并发PTC患者(病例2组)和5名查体正常人(正常组)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血清中IL-6水平。收集20例PTC (PTC组)、15例HT并发PTC患者(HT+PTC组)病变甲状腺组织和18名正常人(对照组)甲状腺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检测各组研究对象甲状腺组织中IL-6、IL-6受体(IL-6R)、核因子κB (NF-κB)和RET/PTC蛋白表达阳性率;分析IL-6、IL-6R与RET/PTC、NF-κB表达的关联性。结果:PTC患者甲状腺组织内上皮细胞复杂乳头状增生伴细胞核毛玻璃样,并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HT并发PTC患者甲状腺组织中除了PTC典型病变外,还可以看见弥漫淋巴组织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增生与萎缩甲状泡上皮共存伴甲状腺上皮嗜酸性变,间质纤维化;正常甲状腺组织小叶结构存在,滤泡细胞大小一致。ELISA法检测,PTC组和HT并发PTC组患者血清IL-6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IHC法检测,PTC组患者甲状腺组织中IL-6、IL-6R、NF-κB和RET/PTC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IL-6、IL-6R与NF-κB、RET/PTC蛋白表达有关联(P<0.05)。结论:IL-6可能通过RET/PTC-NF-κB信号通路参与PT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6.
功能性消化不良研究的新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造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对感染因素、精神心理因素、遗传易感性和胃肠激素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7.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类常见胃肠道疾病,其发病和特定症候群与多种因素相关。胃肠道感染和黏膜炎症背景作为FGIDs发病的诱因近年来备受关注。学者们将那些感染后发生的FGIDs称为感染后FGIDs(PI-FGIDs)。本文就感染与FGIDs的关系以及PI-FGIDs发病机制中的动力异常、黏膜免疫改变、肠神经系统改变等内容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48.
食管黏膜下肿瘤是内镜检查时较常见的病变,常规内镜常无法准确判断其来源、性质和大小。盲目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易发生穿孔及大出血等并发症。使用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sonography,MPS)能对黏膜下肿瘤进行超声扫描,了解其结构、大小及来源,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决定治疗方案,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难题。近年来,我们采用MPS对48例食管黏膜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以探讨MPS在食管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目的 :研究热盐水灌胃导致的大鼠萎缩性胃炎胃粘膜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及其调控基因 Bcl- 2、Fas表达状态 ,以探讨长期热咸饮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等缺口末端标记 ( TUNEL )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细胞凋亡时 DNA含量分析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结果 :TUNEL检测细胞凋亡显示 ,在热盐水所致的大鼠萎缩性胃炎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 ,在粘膜全层均可见到 ,呈弥漫性分布。萎缩性胃炎中凋亡细胞指数显著高于正常大鼠胃粘膜 ;免疫组化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显示 ,Bcl- 2、Fas在热盐水灌胃所致的萎缩性胃炎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 ;热盐水灌胃不同时间大鼠胃粘膜中 Bcl- 2、Fas蛋白表达率随灌胃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 ,在 4周、8周、1 2周时 Bcl- 2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1 2 .5 %、1 6.7%、76.5 % ,Fas蛋白表达率分别为 1 8.75 %、2 2 .2 %、64.7% ;流式细胞检测显示 ,在萎缩性胃炎时 ,在 G0 /G1峰前可见一个亚 G0 /G1峰 ,也即凋亡细胞峰出现 ,而在正常胃粘膜时未显示亚 G0 /G1峰。结论 :热盐水灌胃可导致大鼠胃粘膜组织细胞凋亡异常 ,其调控基因 ( Bcl- 2、Fas)在热盐水所致的大鼠萎缩性胃炎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0.
赵恒芳  苏化  宋瑛  徐俊荣  庄坤 《热带医学杂志》2014,(11):1472-1474,1481
目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对比要素饮食(ED)与聚合物饮食(PD)的治疗效果,探讨肠内营养(EN)在克罗恩病(C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西安市中心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CD的患者,依据活动性评分(CDAI)150分、肠道症状及CRP异常等将患者随机分入ED组和PD组,两组患者除氮源不同外,余营养成分及治疗方法均相同,以CDAI150分或较基础值降低至少100分、肠道症状消失、CRP正常为临床缓解,观察CD患者0、2、4、6、8周的病情变化。结果共56例CD患者入组,其中ED组26例,PD组30例,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EN治疗后,共45例(80.4%)CD患者获得临床缓解,其中ED组22例(84.6%),PD组23例(7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治疗后ED组、PD组营养状况均优于治疗前,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是CD的一种有效治疗方式,要素饮食与聚合物饮食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