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9篇
神经病学   8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血脂康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sICAM-1水平和PAI-1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 (EH)患者血浆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水平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PAI -1)活性的变化及血脂康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发色底物显色法分别对 71例轻至中度高血压患者应用血脂康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者血浆sICAM - 1水平和PAI- 1活性进行检测。结果 EH患者血浆sICAM - 1水平和PAI- 1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及P <0 .0 5 ) ,经血脂康治疗 8周后其浓度明显下降(P <0 .0 1及P <0 .0 5 )。结论 EH病人血浆sICAM - 1水平和PAI- 1活性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血脂康在有效调脂的同时能降低EH患者血sICAM - 1浓度和PAI- 1活性 ,减少高血压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的影响。方法:70名T2DM患者,随机双盲分为安慰剂组(A组,35例)和吡格列酮组(B组,35例),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服药前后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结果:治疗后吡格列酮组FBG、FINS、HbA1c、TG、PAI-1明显下降(P<0.01),HDL-C、ISI显著升高(P<0.01),t-PA无明显变化,且PAI-1与FINS、TG呈正相关(r=0.437,r=0.342,P<0.05),与ISI呈负相关(r=-0.552,P<0.01);安慰剂组各参数于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吡格列酮能够显著降低T2DM患者的PAI-1。  相似文献   
23.
将70名2型糖尿病患者以随机双盲法分为吡格列酮组(35例)和安慰剂组(35例),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服药前后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治疗后吡格列酮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明显下降(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升高(P<0·01),且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胰岛素敏感指数呈负相关(r=-0·578,P<0·01);安慰剂组各参数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吡格列酮能够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相似文献   
24.
在心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方面,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志物存在敏感性或特异性较低的缺点,因此需要利用新的生化特异标志物来进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导致的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FABP)是一种低分子胞内脂质结合蛋白,分为肝脏型、肠型、心型、脑型、脂肪细胞型、表皮型、回肠型、髓磷脂型和睾丸型等9种亚型,其主要功能是转运长链脂肪酸至细胞内,从而调节细胞内脂质代谢.各种FABP亚型的结构相似,均含有2个α2螺旋和1个β2折叠结构.其中,心型和脑型FABP早期诊断心脑血管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有望成为心脑血管病早期诊断的新型标志物.  相似文献   
25.
目的:检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体内间接胆红素(I-BIL)与尿酸(UA)水平,探讨其对OSAHS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对OSAHS病人和健康对照组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次晨采空腹静脉血4ml,检测血清I-BIL和UA。结果:I-BIL水平正常对照组14.53±3.64μmol/L,轻度、中度、重度OSAHS组患者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UA水平正常对照组252.05±75.64μmol/L,轻度、中度、重度OSAHS组患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I-BIL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呈负相关(r=-0.32,P<0.01),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与AHI呈负相关(r=-0.56,P<0.01),UA与AHI呈正相关(r=0.27,P<0.05)。结论:OSAHS患者体内I-BIL水平降低,UA水平升高可能是OSAHS患者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中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中等卫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正在逐步展开。这次合并调整正处于我国由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因此,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日益加快,我国中等医教管理体制的弊端和布局、结构的不合理愈加突出,对之进行改革和调整的客观要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改革具有渐进性,在新旧体制交错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传统体制、传统观念以及旧的利益格局会对改革和调整形成较大阻力,产生较多矛盾和摩擦,从而增大改革、调整的难度。对此…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及吡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 75只Wistar大鼠随机选取60只以高脂、高糖及链脲佐菌素诱导制成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56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38只)和药物干预组(干预组,18只,吡格列酮20 mg·kg~(-1)·d~(-1)灌胃)。另15只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作为对照组。3组大鼠16周后处死,取主动脉全段行HE染色,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将糖尿病组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单纯组,14只)和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合并组,24只),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TC、TG、HDL-C、LDL-C及血清RBP4,MCP-1,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糖尿病组TG、LDL-C、FBG、FINS、RBP4、MCP-1、HOMA-IR、AIP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除RBP4与单纯组无差异外,上述指标均较单纯组和合并组下降;RBP4与TG、LDL-C、HOMA-IR、AIP、MCP-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BP4、TG是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BP4是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 研究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及替米沙坦的干预作用.方法 45只SPF级健康Wistar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组(B组)及药物干预组(C组),每组15只.A组饲普通饲料.B、C组大鼠饲以高脂高糖饲料并予腹腔一次性大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及予维生素D3灌胃,建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模型.8周证实造模成功后,B组为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组,继续饲高脂高糖饲料,C组为药物干预组,饲高脂高糖饲料同时予替米沙坦5 mg·kg~(-1)·d~(-1)灌胃.实验共16周,实验结束后所有大鼠空腹隔夜,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后心脏采血离心分离血清测血脂、RBP4及AOPP含量.处死大鼠取腹主动脉做HE染色.结果 B、C组大鼠血脂、RBP4、AOPP水平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BP4与AOPP呈正相关(r=0.505,P<0.05).多元逐步回归显示AOPP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RBP4、甘油三酯是AOPP的主要危险因素.腹主动脉HE染色显示B组大鼠动脉壁内侧内膜有纤维组织增生,部分纤维化和玻璃样变,并见明显钙化.C组大鼠动脉壁内侧内膜仅有轻微纤维化及玻璃样变.结论 RBP4可能通过影响血脂分布及增强血管内膜氧化应激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替米沙坦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9.
冠状动脉瘘在解剖上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左右侧心腔、肺动脉主干或冠状静脉(或冠状窦)相连接的畸形。现将我院1980年至1998年收治的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5~55岁。临床表现为自幼活动后胸闷、心慌乏力2例,间断心悸1例,有心肌梗塞史2例,平时易感冒1例。全部病人均无紫绀、咯血及蹲踞现象。体检:胸前区可触及震颤者1例,听诊闻及柔和连续性杂音3例,收缩期杂音1例,脉压差增大(>50mmHg)者3例,周围血管征2例。心电图检查左室肥大2例,左室高电压1例,右室肥大1例,交界性早搏伴室内差异传导1例,室性…  相似文献   
30.
6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冠状动脉瘘在解剖上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左右侧心腔、肺动脉主干或冠状静脉(或冠状窦)相连接的畸形[1]。本病大多数为先天性疾患。现将我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6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男4例,女2例,年龄5~55岁。临床表现为自幼活动后胸闷、心慌乏力2例,间断心悸1例,有心肌梗塞史2例,平时易感冒1例。全部病人均无紫绀、咯血及蹲踞现象。查体:心前区可触及震颤者1例,听诊闻及柔和连续性杂音3例,收缩期杂音1例,脉压差增大(6.6kPa)者3例,周围血管征2例。   心电图检查左室肥大者2例,左室高电压1例,右室肥大,交界性早搏伴室内差异传导1例,室性早搏1例,亚急性前间壁梗塞1例,陈旧性下壁梗塞1例,右室和前间壁心肌缺血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