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2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儿科学 | 7篇 |
妇产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10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10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72篇 |
预防医学 | 14篇 |
药学 | 8篇 |
中国医学 | 24篇 |
肿瘤学 | 3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17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神经促通技术是脑卒中偏瘫治疗的核心康复技术,早期运用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它是利用各种方式刺激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以确保获得正常的运动输出。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期患者采用Bobath疗法结合电针治疗34例,与单纯电针治疗的31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 相似文献
312.
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效果有何影响。方法对1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心理治疗+牵引+手法治疗,对照组以牵引+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心理治疗可显著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13.
314.
315.
目的 观察早发型帕金森病(EOPD)与晚发型帕金森病(LOPD)多巴胺神经元和脑葡萄糖代谢变化差异。方法 前瞻性纳入45例EOPD患者(EOPD组)、55例LOPD患者(LOPD组)及93名健康对照(HC)者[HC1组(n=47),HC2组(n=46)],行11C-β-CFT 和18F-FDG PET显像;观察EOPD组与HC1组、LOPD组与HC2组脑11C-β-CFT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和18F-FDG葡萄糖代谢网络模式,以回归分析评估脑区11C-β-CFT SUVR与18F-FDG葡萄糖代谢的关系。结果 EOPD组与HC1组之间,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11C-β-CFT SU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PD组与HC2组之间,伏隔核、尾状核、壳核和苍白球11C-β-CFT SU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HC1组相比,EOPD组双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岛叶、小脑、颞叶、丘脑及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P均<0.05);相比HC2组,LOPD组双侧壳核、苍白球、中央旁回、小脑、颞叶及丘脑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P均<0.05),双侧尾状核和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减低(P均<0.05)。尾状核代谢为EOPD组伏隔核11C-β-CFT SUVR减低的影响因素(P<0.001);尾状核、前额叶、小脑及丘脑代谢均为LOPD组伏隔核11C-β-CFT SUVR减低的影响因素(P均<0.001)。结论 LOPD患者伏隔核多巴胺神经元受损、尾状核和额叶葡萄糖代谢明显减低,而EOPD患者未见上述表现。 相似文献
316.
目的 观察PET新型Tau蛋白分子探针18F-S16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6例AD患者、2例非AD痴呆患者,以及6名老年和2名年轻健康志愿者,行头部18F-S16 PET/MR扫描;计算注射药物后40~60 min及70~90 min皮质/小脑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并观察其与Logan图解分析所得分布体积比(DVR)的相关性,基于ROI和体素分析比较摄取差异。结果 AD患者皮质放射性摄取明显增加,而老年及年轻健康志愿者未见皮质显著放射性浓聚;三者均可见基底节区非特异性摄取。18F-S16注射后90 min内,AD患者SUVR进行性增加,并随时间延长而与老年和年轻健康志愿者差距增大。与老年健康志愿者相比,AD患者双侧枕叶皮质、舌回及后扣带回皮质/楔前叶18F-S16放射性滞留明显增加。注射药物后40~60 min及70~90 min,5名老年健康志愿者枕叶SUVR与DVR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26 2和0.909 1,其在内侧颞叶皮质为0.989 7和0.983 6,在额叶为0.749 6和0.752 6,顶叶为0.930 6和0.921 7,外侧颞叶为0.934 2和0.936 3,在后扣带回为0.749 6和0.752 6。结论 作为PET Tau蛋白分子探针,18F-S16在AD患者脑内皮质区存在显著放射性滞留,具有一定临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