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6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文通过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心包淋巴孔、间皮的作用,研究VEGF对心脏淋巴系及心包的影响,探讨心包积液淋巴转归机制。  相似文献   
32.
张海福  张媛媛  张邢炜 《浙江医学》2021,43(10):1134-1136,1140
巨噬细胞募集于血管内皮下清除脂质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干预该过程对于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能起到一定作用。血清和糖皮质激素调节蛋白激酶1(SGK1)不仅参与调控机体代谢,且在巨噬细胞中大量表达,参与调控其募集与侵袭。SGK1能够激活小GTP蛋白Rho家族(RhoGTP),促进巨噬细胞的侵袭以及吞噬作用;同时参与磷酸肌醇3激酶(PI3K)通路以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途径触发炎症反应,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了解SGK1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的调控作用,可能为缓解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提供新的研究切入点,本文对SGK1介导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并发焦虑抑郁的情况.方法 对8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24 h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24 h内患者SAS和SDS评分(分别为39.26±10.01、35.96±10.87)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分别为29.78±10.07、33.46±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焦虑合并抑郁34例(42.50%),单纯焦虑33例(41.25%),单纯抑郁5例(6.25%),无焦虑、抑郁8例(10.00%).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存在较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临床护理工作中对这些患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人血管平滑肌细胞周期时相和CyclinD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对数增长期的平滑肌细胞,采用MTT法观察大黄素对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的有效浓度范围,求出IC50并干预细胞;然后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和Westernblot法进行细胞周期时相和CyclinD1表达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C50时药物组G0/G1期细胞百分比升高,S期细胞百分比下降,CyclinD1表达高峰延迟,表达量下调,细胞周期受阻于G0/G1期.结论:大黄素在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过程中通过下调Cyclin D1表达,阻滞了细胞周期的进程;是一种有效的抗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药物.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起搏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器质性心脏病并发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所有患者均为单形性室速。7例患者均在起搏标测下在室速折返环出口或病灶起源点行多靶点消融。以标测过程中出现与临床QRS波形态相同或相似的短阵室速或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为有效消融靶点。结果7例患者中4例为右室流入道室速,2例为左室流出道室速,1例为左室流入道室速。其中1例室速发生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程序刺激及药物不易诱发(术中仅记录到1次与临床发作相同的短阵室速)。7例患者分别完成消融3~10个靶点,其中2例手术失败。1例患者1周后再次行射频消融手术失败。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随访24~38(平均29.5)个月,其中6例患者在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情况下(包括1例2次手术者)无室速复发。结论起搏标测指导下行多靶点消融能有效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单形性室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室速或程序刺激及药物不易诱发的室速起搏标测更有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6.
1病例介绍患者,男,23岁,因“胸部闷痛不适半年”入院。病人半年来久坐后即感胸部闷痛不适,活动后似可减轻。于当地医院就诊,心电图示“下壁及V4~V6导联ST段弓背上抬”,诊为“心肌炎”,予以营养心肌等治疗,效差,而转入我院。入院时查体:形体偏瘦,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怒张;背部平  相似文献   
3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患者的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例诊断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PCI及IABP辅助治疗,术后4周内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评估梗死区的心肌收缩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6例患者中6支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共植入支架8枚。无致命性并发症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及术中死亡等)。IABP维持时间4~1 3d,平均(6. 7±1 . 2 )d,术后心脏彩超检查6例患者都有心肌节段性运动异常,1例心尖区室壁瘤形成,左室射血分数为0 .47±0 . 1 1 (0 . 3 5~0 . 5 8)。随访3个月,无死亡、靶病变血管重建治疗、血栓形成或心肌梗死。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急诊PCI及IABP治疗,在短时间内改善心源性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能有效地恢复梗死区心肌早期再灌注,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8.
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5例,分别以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加丹参酮ⅡA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及硝酸甘油用量,Holter检出的心肌缺血的变化。结果丹参酮ⅡA组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有效,且两组治疗后Holter检出的心肌缺血次数、心肌缺血时间、最长持续时间丹参酮ⅡA组更显著改善。结论丹参酮ⅡA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有效缓解心绞痛。  相似文献   
39.
一、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70岁,以"反复咳嗽咳痰2周,气急、全身麻木4天"为主诉入院.病人入院前2周受凉后出现咳嗽咳黄痰,无发热,无胸痛、痰中带血等,于当地医院行抗感染治疗(具体不清),效差.入院前4天轻度活动后即感明显气促,伴夜间不能平卧安睡,需高枕卧位,全身麻木,乏力.  相似文献   
40.
双腔起搏对血浆脑钠肽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腔起搏器心室起搏比例与血浆脑钠肽值的关系。方法52例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分别在术后和房室延迟调整后第3个月末程控测取心室起搏比例及血浆脑钠肽值,并按心室起搏比例分成≥40%组(35例)和〈40%组(17例)。结果术后心室起搏比例≥40%组和〈40%组的血浆脑钠肽对数值分别为2.06±0.26和1.77±0.2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心室起搏比例≥40%组经过房室延迟调整后心室起搏比例从(65.0±12.3)%下降为(44.1±7.3)%,血浆脑钠肽对数值从2.06±0.26下降为1.79±0.3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减少双腔起搏器的非必需心室起搏,可减少对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