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82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异黄酮类化合物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金雀异黄素 (genistein ,GS)、大豆苷元 (daidzein ,DA)和大豆黄素 (glycitein ,GL)对前列腺癌细胞 (PC 3 )增殖的影响 ,探讨通过膳食干预途径预防前列腺癌发病的可行性。 [方法 ]将PC 3在PRMI 164 0培养液 (含10 %小牛血清 )中采用开放式单层贴壁培养。实验设溶剂对照组、顺铂阳性对照组及三种受试物各三个剂量组 (5× 10 -6mol/L ,2 5× 10 -6mol/L ,75× 10 -6mol/L) ,采用MTT法、3 H TdR掺入法及流式细胞术对PC 3的增殖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 ,2 5 μmol/LGS、75 μmol/LDA和 75 μmol/LGL对PC 3处理 72h可抑制PC 3增殖 ,抑制率分别为42 %、5 0 %及 3 9%。三种受试物均可抑制细胞DNA合成并推进G0 /G1期细胞进入S期 ,降低细胞增殖指数。 [结论 ]大豆异黄酮类化合物GS、DA和GL均具有明显抑制前列腺癌细胞PC 3增殖效应 ,并呈现剂量 效应和时间 效应关系 ,提示通过膳食干预方式可预防前列腺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92.
暴露于环境危险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广泛,检测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评估人群暴露的健康风险。近年来,PIG-A基因突变测定被尝试用于评估人群暴露于环境因素的致突变效应。本文综述了健康人群中PIG-A基因突变测定方法、突变水平、影响因素以及应用现状的研究进展,发现目前PIG-A基因突变测定方法技术可行,但检测结果的个体间变异较大,多项研究发现PIG-A基因突变率与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联并不一致,更多潜在的影响因素仍在探索中。今后有必要进行更大样本量的人群研究,获得人群的基线水平,明确机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个体间变异的作用。在应用时需结合同期健康对照和暴露前后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促进该方法应用于人体真实暴露后的健康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93.
目的 评价亚硒酸钠(Na2SeO3)的致突变性和抗突变性.方法 使用体外和体内微核试验.体外试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抗突变对照组,以及致突变和抗突变试验各5组,处理L5178Y细胞3h、低渗、固定、制片.体内试验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以及致突变和抗突变试验各4组,昆明种小鼠连续灌胃5d,末次灌胃后24h处死小鼠,取骨髓制片,染色,观察.结果 体外试验中,3 ~24 μg/ml Na2SeO3致突变试验组的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3.2 μg/ml Na2SeO3抗突变试验组的细胞微核率均比丝裂霉素C(MMC)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内微核试验中,6.32、7.90 mg/kg.bw剂量组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4~0.32 mg/kg.bw剂量组的微核率明显低于环磷酰胺(CP)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亚硒酸钠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表现出致突变作用,而在不同的剂量范围内又可拮抗CP和MMC引起的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94.
95.
2000 - 2009年中国李斯特菌病文献报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延芳  冉陆  张立实 《疾病监测》2011,26(8):654-659
目的 描述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下同)近10年(2000.1 - 2009.12)来李斯特菌病的临床特征并简述其分布情况,为我国李斯特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结合收集我国2000.1 - 2009.12李斯特菌病的文献报告资料,从中提取各李斯特菌病例的临床与流行病学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文共纳入92例李斯特菌病例,其中,围生期病例54例,非围生期病例38例。李斯特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败血症(39%)最为多见,孕妇患者约91%有发热症状(37.5~40 ℃)。纳入病例平均病死率为21%(19/89),其中,新生儿的病死率高达56%(14/25)。我国16个省(约50%)已有李斯特菌病例报告,报告病例多集中于北京、上海两地(57%)。 结论 2000 - 2009年的10年,全国16个省在中文科技杂志上报告了92例李斯特菌病例。病例临床特征、报告病死率等与欧美国家类似。  相似文献   
96.
目的比较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类新资源食品的批准和应用情况。方法通过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美国农业部(USDA)、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FSANZ)和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的食品管理法规和报告,汇总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类新资源食品的基本信息、来源、安全性、应用范围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2007年以来,卫生部批准的新资源食品中共有7种归属于氨基酸、肽和蛋白质类,其中6种新资源食品均来源于传统食品,经过特殊工艺制成,还有1种来源于非传统食品,能够应用于多种食品中。结论氨基酸、肽、蛋白质类新资源食品安全,应用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97.
目的:应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异烟肼致大鼠肝脏损伤时肝脏蛋白质表达谱的变化,为从分子水平上寻找毒性损伤标志物以及阐明异烟肼毒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和异烟肼组(400 mg.kg-1),分别连续灌胃14 d后处死大鼠,提取肝脏总蛋白,双向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组成分,采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经ImageMaster2D Platinum5.0软件分析比较两组图谱,并对差异蛋白斑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TOF-MS)分析鉴定。结果:发现1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点,鉴定出8个蛋白,其中,异烟肼处理组比对照组表达升高的蛋白质有鸟氨酸转氨酶、葡萄糖调节蛋白、乙醛脱氢酶和3α-羟甾类脱氢酶,比对照组表达降低的蛋白质有抗氧化酶B166、谷胱苷肽转硫酶、醛铜还原酶和碳酸酐酶。结论:异烟肼可能造成肝脏抗氧化系统和氧化应激异常,这对阐明异烟肼的肝损伤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是寄居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之一,但其中一些菌株携带毒力基因,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腹泻,被称为致泻E.coli.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菊粉类果聚糖对人群的降脂作用。方法通过检索Medline、EMbase等国际期刊数据库和相关出版物的参考文献,以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为分析指标的人体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由两位评价者独立阅读相关文献并提取数据,只有文献质量达到要求的研究才被纳入评价。最后共纳入9项研究进行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菊粉类果聚糖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人群的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而对血脂正常者无明显作用。结论系统评价的结果表明每日随食物摄入菊粉类果聚糖17g/d对高血脂人群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调查安徽省部分地区2015年产小麦真菌污染情况,为评估粮食中真菌侵染及真菌毒素污染状况、进一步开展预测微生物学研究提供依据。 方法 采集安徽省五地市2015年产未经储存的小麦籽粒,进行感官检查和千粒重计数。采用点种法将麦粒样品接种于含0.1 g/L氯霉素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平板,于(28±1 )℃培养5 d后,进行菌落计数和菌种鉴定。 结果 感官检查显示,每份小麦样品均检出数量不等的赤霉病粒,范围在8.0%~20.0%之间,千粒重平均值范围在39.8 ~48.5 g之间,且赤霉病粒率与千粒重水平呈负相关(r=-0.98)。安徽省五地市小麦样品的真菌污染率为100.0%,且均以交链孢霉为主要污染菌。 结论 安徽省五地市2015年产小麦赤霉病粒率较高,真菌污染状况较严重,有必要对小麦中的真菌毒素进行检测,并结合我国人群小麦及其制品的消费情况,评估居民通过食用小麦及其制品暴露真菌毒素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