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8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血清尿酸水平与老年冠心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与老年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3例行冠脉造影检查(CAG)的老年患者血清UA、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等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按临床表现和CAG结果分为CHD组[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稳定性心绞痛(SAP)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对照组.结果:CHD组的一般临床资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血清UA、CRP的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血清CRP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AP组及UAP组,但在CHD的三个亚组中血清UA的水平无明显差异;在冠心病患者中,冠脉三支病变者血清CRP水平高于单支病变者,血清UA的水平无差异.结论:血清UA水平的增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2.
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纤颤的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房纤颤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探讨冠脉病变的不同程度对急性心肌梗塞时房颤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并发房颤的患者(87例),与同期无房颤发生的心肌梗塞患者(600例)的冠状动脉造影、急诊PTCA和静脉溶栓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梗塞相关血管发生的部位差别无显著性。而三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房颤组(31.4%)显著高于非房颤组(18.8%);梗塞相关血管的再通率非房颤组(69.6%)显著高于房颤组,在房颤组中,早期组的冠脉再通率(73.6%)又显著高于后期组(16.6%)。结论冠脉血管的多支病变和灌注不良与急性心肌梗塞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发生房颤者冠脉血管再通率高,提示AMI发病后早期房颤的发生可能与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33.
目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中,评价国产左旋卡尼汀(L-carnitine,L-CN)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连续入选发病12h内ST段抬高AMI接受PCI的患者42例,随机分L-CN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TMP分级、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心电图ST段回落>5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射血分数(LVEF)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CN治疗组CK-MB峰值明显减低,达峰时间提前;术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的比例明显减少;术后1h ST段回落>50%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多;术后3个月时LVEDD仅轻度增大,LVEF显著升高。结论左旋卡尼汀对AMI直接PCI治疗患者的心肌具有抑制再灌注损伤、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心室重构等多重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各类室性心律失常(VA)的相关因素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61例确诊为AMI患者.根据心电记录将VA分为5组.单发室性早搏组(单发室早组,10例);成对,二联律的室性早搏组(成对室早组,21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非持续室速组,31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组(室速室颤组,11例);对照组88例.每位均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左主干病变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在非持续室速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未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Ⅲ级发生率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血管存在大于70%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发生率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天病死率室速室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早期发生的各类VA中,室速室颤的发生影响患者近期预后.持续性室速室颤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再通血流未达到TIMIⅢ级,多支血管病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5.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可能引起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及支架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随访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较全的 137例支架术后患者。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其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 ,然后对可能引起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和支架相关因素在两组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年龄、吸烟、饮酒等情况相似 ,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再狭窄组术前靶血管狭窄程度较非再狭窄组重 ,分别为 91%± 7%和 88%± 14% (P =0 0 33)。再狭窄组所选支架的平均直径较非再狭窄组的小 ,分别为 (3 19± 3 90 )mm和 (3 6 3± 0 30 )mm(P =0 0 0 5 ) ;支架长度却较非再狭窄组的长 ,分别为 (2 1 91± 8 98)mm和 (18 2 0± 6 0 7)mm(P =0 0 11)。再狭窄组的支架扩张总时间明显短于非再狭窄组 ,分别为 (2 2 74± 19 5 6 )s和 (2 9 12± 2 5 72 )s(P =0 0 2 6 )。两组的支架扩张次数和扩张压力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本文资料提示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支架扩张次数及压力的大小等因素对支架内再狭窄无明显影响 ,但术前靶血管狭窄程度和支架长度与支架内再狭窄呈正相关 ,而支架直径和支架扩张总时间则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6.
<正> 溶栓治疗可使缺血心肌早期再灌注,减少死亡率,已成为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溶栓后及早判定冠状动脉再通对决定下一步治疗十分重要.我科对溶栓后AMI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以评价早期T波倒置判定再灌注的价值.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选自1991年3月~1995年10月87例AMI患者,其中男71例,女16例,年龄32~75岁(平均56.8±8.7岁),均无陈旧性心肌梗塞及束支传导阻滞史.无溶栓禁忌症.溶栓剂为尿激酶、链激酶及重组链激酶.溶栓时间均在发病8小时以内.二、观察方法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3小时内每半小时作一次全导ECG;发病后8小时起每2小时测一次血心肌酶,共12次;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心电图T波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冠状动脉(冠脉)造影(CTCA)在急性胸痛患者中诊断冠心病和评价冠脉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入选133例临床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急性胸痛患者,分别接受64排CTCA和冠脉造影检查.以定量冠脉造影(QCA)为诊断标准,评价CTCA诊断冠心病和冠脉病变程度的准确性.结果: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93.4%,阳性预测值94.2%.Pearson相关分析示:CTCA和冠脉造影评价的冠脉直径狭窄程度显著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钙化程度是CTCA诊断冠心病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RR=2.37,95%CI:1.35-4.18,P=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钙化积分对预测冠脉三支血管存在≥50%或≥75%狭窄有预测作用,P均<0.05.结论:CTCA在急性胸痛患者中对冠心病的筛查和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CS)对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109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首次PCI治疗前均接受冠状动脉CT检查,计算CCS;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记录有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以及再发心绞痛入院等主要心脏事件(MACE)发生。结果 CCS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0.42,P=0.000),男性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中CCS明显高于女性患者(590.8±764.5比352.8±336.3,t=2.25,P=0.026)和非糖尿病患者(693.3±912.4比413.0±464.1,t=2.11,P=0.037)。平均随访15个月(3~40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CCS≤300,CCS301~1000和CCS〉1000的患者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2%比81.6%比62.5%,Logrank7.49,P=0.024)。校正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脂血症、多支病变、是否完全血运重建及PCI并发症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CS〉1000的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较CCS≤300的患者增加3.44倍(HR=3.44,P=0.043)。结论 CCS是预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后发生主要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对慢性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病历摘要 患者男,40岁.因"咳嗽、胸痛1个月,胸闷半月余"于2003年12月18日入院.患者自2003年11月起,无诱因出现咳嗽、咯白痰,伴双侧胸部隐痛,与呼吸及体位无关,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缓解,未诊治.12月初渐感胸闷加重,坐位减轻,不能平卧,发热伴夜间盗汗,在当地医院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示大量心包积液,遂转入我院急诊.当时体温37.9℃,胸片示:右下肺炎.予心包穿刺,先后放出血性积液共2000ml,2 d后体温正常,以"心包积液原因待查"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食欲差,体重减少3 kg.患者既往有浅表性胃炎1年,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吸烟20年,20支/d.  相似文献   
40.
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的短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辛伐他汀对血浆C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 :9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 5例 (口服辛伐他汀 2 0mgqn× 1个月 )和对照组 4 5例 (饮食和生活方式调整 ,未服用调脂药物 )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和高敏感CRP(hsCRP)。结果 :1个月后治疗组TC、LDL C分别降低了 2 0 .8%和 2 1.4 % ,HDL C升高了 6 .3% ,hsCRP降低了 7.6 % ,hsCRP的变化与HDL C的变化呈负相关。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辛伐他汀不仅可以调节血脂代谢的失衡 ,而且可以降低血浆CRP水平 ,CRP的降低独立于LDL C的降低 ,但与HDL C的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