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56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贲门腺癌行全胃切除术与近侧胃大部切除术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20年间手术切除485例贲门腺癌,其中283例行全胃切除术,202例行近侧胃大部切除术,通过疗效对比研究二种术式的选择。二组病人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期、肿瘤大小、手术根治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胃壁浸润程度和组织学类型相似,具有可比性。治疗结果:两种术式的1、3、5年生存率Ⅰ、Ⅱ期患者相似,Ⅲ期患者全胃切除组优于近侧胃大部切除组,3及5年生存率分别提高了14.6%和15.1%,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Ⅳ期患者如无远处转移,争取行扩大全胃切除术,如病变超过扩大全胃切除范围,局部条件许可,为解除梗阻或出血等症状,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行姑息性近侧胃大部切除术或姑息性全胃切除术。  相似文献   
52.
残胃癌是指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术、胃空肠吻合术后或胃癌根治术后5年以上(已排除转移),在胃的任何部位发生的原发性恶性肿瘤[1.2]。我科自1972年1月至1996年12月共收治胃癌2110例,39例为残胃癌,占同期胃癌病人的1.85%。本文对其产生病因,外科处理及消化道重建新方法,预防措施进行讨论。临床资料1.性别与年龄:男性34例,女性5例。年龄37~76岁。平均559岁。2首次胃切除情况,首次胃切除术距第二次手术间隔时间为3~34年,平均126年。切除病变分类:胃溃疡25例,十H指肠溃疡2例,胃癌12例。切除术式:BI式13例,BI式26例。3.第二…  相似文献   
53.
PTEN/ MMACl/ TEPl基因是 1997年 3月以来发现的一种新型肿瘤抑制基因 ,一些研究已经证明它与肿瘤的形成 ,尤其是肿瘤的进展晚期有关。该基因先后被国际上三个科研小组分别克隆 ,因而有不同命名。由于该基因定位于第 10号染色体上 ,其编码的蛋白与磷酸酶和细胞质张力蛋白同源 ,并在许多肿瘤中伴有第 10号染色体的同源性丢失 ,故命名为第 10染色体同源丢失性磷酸酶 -张力蛋白基因 (phosphatase and tensinhom ology deleted onchromosome ten,Pten) [1 ] 。Steck等 [2 ] 发现在许多进展晚期的肿瘤有该基因的突变 ,故而命名为多发性进展…  相似文献   
54.
本科 1972年 2月~ 2 0 0 0年 12月收治男性乳腺癌 2 4例 ,占同期乳腺癌的 1.4% (2 4/ 172 0 ) ,为探讨男性乳腺癌的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方法 ,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2 4例患者中位年龄 6 2岁 (47~ 75岁 )。病程 0 .5~ 7年 ,其中 <6个月 5例 ,6~ 12个月 13例 ,1~ 2年 3例 ,>2年 3例。临床表现 :以乳晕区肿块为第一症状求诊者2 1例 (87.5 % ) ,以乳头溢液求诊者 3例 (12 .5 % )。肿块 <2cm 5例 ;2~ 5 cm 15例 ;>5 cm 4例 ,此 4例皮肤均受侵 ,2例皮肤溃烂。腋下触及肿大淋巴结 12例。病理检查及临床分期 :单纯癌 8例 …  相似文献   
55.
通过双螺杆挤出机对w=35%玻纤增强尼龙66(PA66/GF35)复合材料进行循环加工,研究了挤出循环次数对PA66/GF35的流变性能、热性能、玻纤长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挤出循环次数的增加,PA66/GF35复合材料的熔体体积流动速率逐渐增加,表观黏度显著下降;多次挤出加工使PA66基体发生热氧降解,特性黏度逐渐减小,熔点、结晶温度、结晶度略有降低;玻纤断裂,玻纤保留长度变短。PA66/GF35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随挤出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下降,经4次挤出循环后其拉伸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分别下降了38.41%、21.73%和67.33%。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比较以CD105和CD34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在早期直肠癌新生血管中表达的差异,探讨CD105-微血管密度(MVD)作为Ⅰ-Ⅱ期直肠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能性.方法 分别应用抗CD105、CD34抗体对380例Ⅰ-Ⅱ期直肠癌组织微血管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多因素回归分析CD105-MVD、CD34-MVD与早期直肠癌肝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D105在直肠癌新生微血管中特异性表达,在正常组织的血管无表达,而CD34在肿瘤及正常组织的大小血管中均广泛表达,两者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1);CD105-MVD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理组织类型、肝转移率呈正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CD105-MVD是影响全组直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CD105-MVD高表达时患者死亡的危险度是低表达患者的3.032倍(95%CI=1.481-6.804).而CD34-MVD与直肠癌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D105是一种较CD34更有特异性的肿瘤性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105抗体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可作为预测早期直肠癌预后的重要分子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7.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生存期的因素并探讨年龄、性别及临床病理特点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收集1979年7月至2004年8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治疗的16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BinaryLogistic回归、寿命表法和Cox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影响生存期的因素有: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管瘤栓、静脉瘤栓、病灶数目、肿瘤大小、淋巴结清扫范围;多因素分析独立影响因素有: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14.9%(24/161),单因素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有:浸润深度、淋巴管瘤栓、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多因素分析独立影响因素有:浸润深度和病理类型。[结论]对侵及黏膜下层、未分化型、术前或术中检测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早期胃癌应尽可能扩大手术范围(D2淋巴结清扫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黄芩素对胃癌细胞血管生成及其诱导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检测黄芩素对胃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改变;通过MTT法观察细胞生长抑制率;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胃癌细胞中存在VEGF的过表达,黄芩素下调胃癌细胞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结论 黄芩素可通过下调胃癌细胞的VEGF表达,抑制其血管生成作用;黄芩素下调VEGF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本院14年来收治的25例经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外科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本组术前GI和胃镜检查误诊率为82%和65%,手术切除率为92%,较同期胃癌手术切除率高,5年生存率为64.0%,结论 掌握本病临床表现特点,重视内镜检查,活检组织常规行免疫组化,能提高诊断率,治疗上应予以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化疗,以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0.
z目的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注射用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rmhTNF)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105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9例,对照组36例,两组病例特征具有可比性(P>0.05)。试验组69例均给予 rmhTNF 4×10~6U/m~2,肌注,d1~d7,d11~d17,联合化疗。对照组36例给予单纯化疗,化疗方案同试验组。疗效评价按 WHO 统一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好转(MR)、稳定(SD)、进展(PD)。以 CR+PR 为有效率。毒性反应根据 WHO 抗癌药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结果试验组 CR1例,PR12例,有效率为13/69(18.84%),而对照组 PR1例,有效率仅为1/36(2.78%),试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2)。不同病种的疗效分析显示,试验组肺癌的有效率8/17(47.06%),明显高于对照组1/6(16.67%),试验组胃癌、大肠癌的有效率亦高于相应的对照组,但其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一般状况评分(KPS)为89.00±9.92分,对照组为84.17±8.84分,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8)。rmhTNF 肌注给药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局部疼痛、畏冷寒战、注射局部红肿硬结、发热、骨肌肉疼痛、感冒样症状等,但程度较轻,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rmhTNF 肌注给药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