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8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电话随访干预对长期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8例长期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64例,均按常规进行门诊随诊,研究组每4周进行电话随访干预,时间为1年;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SDSS)评定2组的社会功能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电话随访干预12个月末,SDSS评分职业功能、婚姻职能、父母职能、社会退缩、社会活动、家里活动、家庭职能、自我照顾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t=2.45,2.40,3.80,3.77,2.02,3.45,3.02,3.76,4.29;P均0.05);与电话干预前比较,研究组12个月末,SDSS评分职业功能、婚姻职能、父母职能、社会退缩、社会活动、家里活动、家庭职能、自我照顾因子分和总分均下降(q=2.48,2.72,2.78,2.93,2.55,2.63,3.26,2.56,3.20;P均0.05)。结论电话随访干预有助于改善长期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52.
目的了解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度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应用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03例有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先证者)和103例非精神病患者以及他们的亲属资料进行研究,并对抑郁症自杀行为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先证者Ⅰ级亲属自杀行为发生率为4.56%,高于Ⅱ级亲属的1.60%(P <0.01),二者均高于非精神病患Ⅰ级亲属的0.26%(P <0.01);抑郁症自杀行为加权平均遗传度为(57.23±5.70)%;抑郁症自杀行为与阳性自杀家族史、绝望、自责、负性生活事件及妄想等因素有关.结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社会心理因素是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抑郁症自杀行为与自卑、幸福感及个性特征之间相互关系。 方法:选择2002-02/2004-02期间于山东省安康医院住院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为实验对象。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性别不限,年龄15-65岁,排除器质性和其他精神障碍,仅有自杀意念而无自杀行为者不于入组。据病史中1年内或本次住院期间有无自杀行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105例,男48例,女57例;对照组105例.男45例,女60例。两组受试者均能配合测试,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人口学资料方面经卡方检验差异不显著。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缺陷感量表为测试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而缺陷感量表得分越低缺陷感越强,也就是自尊程度越差。检测单独进行,统一指导语,固定两名精神科主治医师现场具体指导,受检者据实情填写。 结果:210例抑郁患者的测试数据均进入结果分析。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缺陷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及体重因子、日夜变化因子和睡眠障碍因子得分研究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焦虑/躯体化因子、认知障碍因子、绝望感因子得分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 结论:抑郁症自杀行为与自卑、幸福感及个性特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4.
头痛型癫疒间属内脏型癫疒间,现将用动态脑电图辅助诊断的1例报告如下。1病例男,13岁,小学生。因“发作性头疼、眼球剧烈胀痛3年,加重3个月”于2004年11月3日就诊入院。患者于2001年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头痛,发作时以左侧太阳穴及眼球剧烈胀痛,持续15~20min左右自行缓解;多在凌晨发病,于紧张、气闷、遇风、遇冷时也会发作。曾在他院多次就诊,行脑电图、CT、核磁共振、脑血流图、血常规等检查均无异常。先后按偏头痛、心因性头痛治疗,服过氟桂嗪、抗抑郁类及镇痛类药物均无效。近3个月发作频繁,伴焦虑、情绪不稳,影响睡眠及学习。既往史…  相似文献   
55.
氯丙嗪与氯丙嗪并氯丙咪嗪治疗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两种不同的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结果表明氯丙嗪组病人的强迫症状由16.57±1.05下降到10.59,氯丙嗪并氯丙咪嗪组由16.08±1.31,下降到1.34±0.42,两组比较,P<0.01。后者显著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56.
一些骨科手术常使用租赁手术器械来完成,租赁手术器械来自外单位(厂家、公司)带到医院手术室临时使用的器械,因此常在多所医院、地区流动,这些手术器械使用、清洗是由公司业务员负责完成.如果不重视租赁器械的管理,可能给骨科手术感染带来隐患.本院从2007年2月-2008年7月规范了租赁手术器械的环节质量管理,在防止骨科手术感染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03例抑郁症自杀行为先征者、103例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以及103例非精神病患者的亲属资料进行遗传流行病学研究。[结果]24.27%的先征者的I级亲属有自杀行为,I级亲属发生率为4.56%,显著高于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的I级亲属1.92%(﹤0.001)及对照组I级亲属发生率0.264%(﹤0.001),其OR值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2.44(2.01~2.95)、18.07(2.95~23.68);且先征者的I级亲属自杀行为发生率﹥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I级亲属﹥先征者的Ⅱ级亲属(1.60%)﹥先征者的Ⅲ级亲属(1.04%)﹥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的Ⅱ级亲属(0.612%)﹥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的Ⅲ级亲属(0.39%)﹥群体自杀行为发生率。多基因阈值模型估计,抑郁症自杀行为先征者I、Ⅱ、Ⅲ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71.52±11.02)%、(41.92±11.81)%、(31.09±13.29)%,3者加权平均遗传度为(49.38±3.99)%。抑郁症无自杀行为者Ⅰ、Ⅱ、Ⅲ级亲属的遗传度分别为(46.64±13.27)%、(18.57±16.82)%、(2.02±19.01)%,三者加权平均遗传度为(39.88±4.31)%。[结论]遗传因素在决定自杀行为的易患性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自杀行为的遗传方式可能是独立于伴发自杀的抑郁症传递的。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及其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2011年12月~2013年10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的老年抑郁症患者62例,进行为期8周的开放性米氮平治疗,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为评估临床疗效的工具。在入组时和8周的开放性治疗结束时检测BDNF。结果 完成研究的老年抑郁症患者58例,所用米氮平的平均剂量为(31.3±7.8)mg/d。米氮平治疗8周后HAMD总分、病情严重程度、疗效总评和疗效指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体重稍有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DNF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副作用主要为过度镇静、入睡时下肢不适、头晕、腹泻。结论 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安全、有效,能提高BDNF水平。  相似文献   
59.
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自杀行为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0.
现已公认,在中年人群中,高血清胆固醇浓度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但是,至今尚未能证实年轻时血清胆固醇浓度升高与以后发生早期心血管病变的潜在联系。方法作者对1017例年轻男性(平均年龄22岁)进行了前瞻性研究,随访27~42年,确定心血管疾病的病死率和危险性与年轻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