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18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6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42篇
综合类   150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9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肾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PTE)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肾移植术后PTE患者52例,16例伴有血压增高者接受西药依那普利治疗,另36例接受中药“清血颗粒”治疗,疗程8周,观察外周血Hb、RBC、红细胞比积(Hct)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 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1.2%,两组无论是显著率、有效率,还是总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后Hb、RBC、Hct及血液流变学等  相似文献   
102.
103.
目的观察清血颗粒对肾移植术后红细胞增多症(post—transplant erythrocytosis,PTE)的疗效。方法按随机表将符合入组要求的患者随机分两组,中药组采用清血颗粒,西药组采用依那普利,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中药治疗组10例,显效3例,有效2例,进步2例,无效1例,退出1例,失访1例,总有效率77.8%。西药治疗组10例,显效4例,进步2例,无效2例,退出1例,失访1例,总有效率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两组脱落病例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意向性分析(Intent—to—Treat,ITT分析)和符合方案分析(Per—Protocol Population,PP分析)之间结果无差异。结论清血颗粒与经典西药治疗PTE有同样疗效。对脱落病例意向性分析结果,证实了清血颗粒药效学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4.
观察18例70岁以上老年患者同期施行心脏瓣膜手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疗效并总结手术及围术期处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应用骨骼化左乳内动脉(LIMA)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选取2013年1~4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单纯CABG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22例,其中男77例、女45例,年龄41~76(62.8±10.5)岁。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60例,使用骨骼化LIMA;B组,62例,使用带蒂LIMA,LIMA均吻合到前降支上。结果术中获取LIMA过程中,A、B组各有1例失败而改为大隐静脉移植,被排除在外。术后A组和B组的其余病例分别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2例(3.4%)和3例(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各死亡1例,死亡率分别为1.7%和1.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纵隔感染,B组有1例纵隔感染,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游离LIMA时间长于B组[(30.7±7.2)min vs(17.2±5.6)mi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6~10个月,术后6个月冠状动脉CT显示A、B两组LIMA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6.8%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合适的技术获取骨骼化LIMA作为血管材料进行CABG的近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西安市公务员体力活动水平现状及其相关因素,为促进公务员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分别在承担政府公务员年度体检的西安市两所三级甲等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公务员中抽取1000名。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量表中文版(IPAQ-C),对其体力活动水平进行调查并评价,采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特征和家族史。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及logistic回归方程评估调查对象社会学特征与体力活动的关系。结果7.4%调查对象未达到体力活动最低推荐值;57.3%调查对象达到中度体力活动水平;35.4%调查对象达到高度体力活动水平。女性参与体力活动人数是男性0.403倍(OR=0.403, 95%CI: 0.295-0.550, p<0.05);高年龄组参加体力活动人数是其他年龄组0.430倍(OR=0.430, 95%CI: 0.261-0.711, p<0.05)。结论西安市公务员体力活动主要集中于中度体力活动,年龄、性别对公务员体力活动水平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介绍自组织映射模型的基本原理、常见算法及其研究进展,阐述自组织映射模型在医学领域数据挖掘中的应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从医学领域的数据挖掘角度出发,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阐述自组织映射模型在处理非线性、高度冗余数据时运算速度和精度上的优势,并分析自组织映射模型各种算法的特点及不足结果 相对于传统的数据挖掘方法在大规模的医学数据挖掘时无法消除数据冗余及捕捉非线性特征,从而导致挖掘过程速度慢、精度低等问题,自组织映射模型可以自动地、智能地、可视化地将待处理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知识,较好地弥补传统数据挖掘方法的不足.自组织映射模型算法的不断改进,保证了它可以适用于具有不同特征的数据结论 自组织映射模型在医学领域的数据挖掘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其算法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08.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大分割适形放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评价大分割三维适形放疗(hypofractionated 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HFCRT)对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18例曾接受HFCRT的局部晚期(T4期)前列腺癌病例资料.9例单纯HFCRT,40-56Gy/10-16次/2.5-4周;另9例先全盆腔照射36-40Gy/18-20次/3.5-4周,再以HFCRT加量16-20Gy/4-5次/2-3周.分析放疗的生物效应剂量、肿瘤局控效果及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肿瘤平均生物效应剂量约(125±9.8)Gy(α/β值取2.6Gy).肿瘤局部疗效CR 8例,PR 10例.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无≥Ⅲ级放射损伤 (RGOT和EORTC毒性标准).结论:HFCRT对局部晚期前列腺癌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高分次剂量可能是重要的有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9.
背景:早期研制的脱细胞血管基质支架上预载CD34+抗体会促进其再内皮化,但同时会加重支架内血管内膜增生。国内外研究证实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γ激动剂罗格列酮在体外可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迁移,可减少血管损伤处内膜增生。 目的:进一步验证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CD34抗体修饰脱细胞血管支架体内移植后平滑肌细胞生长及内膜增生的影响。 方法:获取新鲜兔颈动脉,应用光化学偶联法将CD34抗体固定到去细胞光氧化的血管支架上,构建抗体修饰的组织工程血管。将制备的血管分别移植于实验兔的颈动脉上,其中对照组予以移植单纯光氧化处理的脱细胞血管,CD34组予以CD34抗体预载的血管,罗格列酮组移植CD34抗体预载的血管并予喂养罗格列酮。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10 d:对照组移植血管内皮样细胞数量稀少,CD34组和罗格列酮组可见较多的内皮样细胞覆盖;CD34组血管内膜较罗格列酮组厚,α-SMA染色显示CD34组血管平滑肌细胞数量较后者为多,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移植后30 d:CD34组和罗格列酮组血管内皮样细胞基本覆盖管腔全层,对照组内皮样细胞数量仍较少;另外,CD34组血管内膜及管壁中可见大量的平滑肌样细胞及细胞外基质沉积,而罗格列酮组血管结构中平滑肌样细胞数量相对较少,内膜增生亦较轻。提示CD34修饰脱细胞血管支架可促进其内皮细胞的增生,罗格列酮可抑制血管支架中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少内膜增生。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1290例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预测死亡风险和实际手术死亡率的变化趋势,评价OPCAB对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1290例中男762例,女528例。21~88岁,平均(63.2±9.1)岁。病例分为1998~2003年和2004~2009年两组。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完成OPCAB手术456例,男302例,女154例,平均年龄(58.1±6.9)岁。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完成OPCAB手术834例,男492例,女342例,平均年龄(64.3±8.5)岁。统计两组病例的手术死亡率、远端吻合口数目、欧洲心脏手术危险评估系统(EuroSCORE)分值的平均分、并发症率(包括围术期心梗、脑卒中、新发房颤、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不全等)、ICU时间、带气管插管时间,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全组病例远端吻合口人均(3.28±0.81)个, ICU时间(68.8±5.14)h,带气管插管时间(16.3±4.5)h,并发症率11.3%,手术死亡率4.42%,EuroSCORE平均值(4.68±2.57)。两组在手术死亡率、远端吻合口数目、EuroSCORE平均值、并发症率、ICU时间、带气管插管时间等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EuroSCORE平均值从1998年的1.7上升到2009年的7.2,手术死亡率由8.6%下降至3.13%。结论 EuroSCORE在预测OPCAB的死亡风险中具有重要作用。预测死亡风险显著升高而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与OPCAB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技术的完善和发展、严密的围术期监护和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