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54篇
内科学   55篇
神经病学   29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33篇
预防医学   92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49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2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61.
562.
目的 观察总结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早期预后,分析其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因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于我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二尖瓣成形的患者。入组患者33例,二尖瓣成形环应用于所有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二尖瓣硬质成形环。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8.3±7.7岁,51.5%术前心功能分级大于2级,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径为58.0±4.7mm,射血分数为52.3%±11.4%。终点事件为术后死亡、二尖瓣再次手术、术后出现二尖瓣中量以上返流需手术干预、心力衰竭。 结果 对所有患者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分析,平均随访时间为20.3±8.5月。单因素分析显示二尖瓣瓣环扩张(p<0.05)、心功能大于2级(p<0.05)以及室壁瘤(p<0.05)是与终点事件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瓣环扩张(p<0.05)、心房颤动(p<0.05)和主动脉阻断时间(p<0.05)是影响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瓣环扩张的患者较无瓣环扩张者有着更高的终点事件发生率[HR, 5.64; 95%CI, (1.20, 28.05); p<0.05]。 结论 对于因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行二尖瓣成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二尖瓣瓣环扩张、心房颤动和较长的主动脉阻断时间是影响其早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瓣环扩张的患者较无瓣环扩张者有着更高的终点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63.
目的关于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后发热国内已经有几篇报道,但是该院的情况与报道中不尽一致,该研究旨在探讨该院纤支镜栓后发热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分别回顾性和前瞻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该院内镜中心行支气管镜检的患者,其中回顾性分析入选760例,前瞻性分析入选748例.结果在1 508例患者中,出现纤支镜检后发热104人,发生率为6.89%,平均开始发热时间为(4.0±1.5)h,持续时间为(5.2±1.9)h,最高体温为(37.9±(.3)℃,所有患者于24 h内体温恢复正常.镜检后发热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镜检前升高,但是24 h后基本恢复到镜检前水平.多因素分析未能发现任何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子.结论支气管镜检术后发热虽然有发生,但其发生率并不高;支气管镜检后发热多为一过性发热,无需特殊处理.  相似文献   
564.
自然流产发病率逐年递增,其病因繁杂,治疗手段有限,对社会稳定性危害严重。“病-证-治”结合研究模式能显著指导中医安胎临床疗效的提高,但一直缺乏关键且公认的诊治评价标记物,待进一步探索建立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体系。拟通过收集现有“病-证-治”结合自然流产动物模型,移植完善模型赋值评价指标,评判自然流产动物模型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的吻合程度,比较不同自然流产动物模型之构建方式、选择对象及评价指标等的优劣;此外,探索中医药实验研究前沿趋势,针对自然流产中医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研究现状及相关瓶颈,提出单细胞多模态组学研究思路突破自然流产“病-证-治”的相关评价缺陷,从单个细胞水平分析母胎界面组织中各种细胞类型、细胞亚群、时空轨迹及基因表达的差异性等因素。为病-证模型、藏象生物学、新型靶向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精准指导及模型动物平台支撑,对建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的病证结合自然流产动物模型与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依据,有利于中医妇科生殖领域动物模型研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