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医院感染特征,探讨CRE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为有效控制CRE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临床分离的109例CRE感染患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取1∶2成组病例对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同时期非CRE感染患者218例作为对照组,探讨CRE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09例CRE患者中最常见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CRE感染株对除米诺环素较敏感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40%。对与CRE感染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分析显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7d、使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和机械通气是CRE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非条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住ICU7d(OR=4.981,95%CI为2.451~10.122)、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使用(OR=3.718,95%CI为2.162~6.394)、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OR=3.232,95%CI为1.879~5.561)和机械通气(OR=5.260,95%CI为2.576~10.742)是CRE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医院感染CRE耐药性强,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医院感染具有多个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可有效预防CRE的播散。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环丙沙星耐药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1年分离自尿标本的749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以环丙沙星敏感大肠埃希菌为对照菌株,对环丙沙星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749株大肠埃希菌检出环丙沙星耐药菌474株,检出率为63.3%,所有分离菌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敏感。环丙沙星耐药组除对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耐药率与敏感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对其他检测药物耐药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尿路引流和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环丙沙星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中环丙沙星耐药株的检出率高、耐药性强,其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环丙沙星耐药株感染具有多个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有助于预防耐药菌株感染的扩散。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产生β-内酰胺酶的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双纸片协同试验和标准纸片扩散法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琼脂纸片扩散法检测其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89株鲍曼不动杆菌中,ESBLs检出率,双纸片协同试验为10.1%、纸片扩散法确证试验为11.2%,两法符合率为90.2%;改良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阳性率为84.3%,其中有5株细菌产生ESBLs和AmpC两种酶。产酶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高度耐药,耐药率在60%~100%,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氯霉素等多重耐药,耐药率达70%~83.3%,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10%~25%。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主要是产AmpC酶,产ESBLs较少;同时产ESBLs及AmpC酶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出多重耐药,耐药性严重,仅对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耐药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ICU分离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光谱β-内酰胺酶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分离的大肠埃希菌(E.coli)和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和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按照CLSI推荐的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表型确证试验检测细菌ESBLs表型。结果:626株E.coli中检出产ESBLs菌457株,检出率为73.0%。484株K.pneumoniae中检出产ESBLs菌320株,检出率为66.0%。分离的细菌全部对亚胺培南(IPM)敏感,产ES-BLs菌株对加入酶抑制剂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哌酮-舒巴坦(SCF)以及阿米卡星(AMK)、头孢西丁(FOX)的耐药率较低。E.coli和K.pneumoniae对头孢他啶(CAZ)的耐药率分别为21.7%和42.6%,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其它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ICU分离的E.coli和K.pneumoniae耐药情况非常严重,应加强对ICU分离的E.coli和K.pneumoniae的耐药性监测。特别应注意严格控制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减少ESBLs的产生和扩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测定(G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个性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太和医院各临床科室高度怀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128例,同时进行血清G试验和真菌培养,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差异。结果 血清G试验检测的阳性率57.81%(74/128)高于真菌培养阳性率46.88%(60/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培养阳性患者血清中1,3-β-D-葡聚糖含量为(90.65±22.36)ng/L,健康对照者为(4.36±0.2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真菌培养作为参考标准,G试验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78.30%、81.08%、92.59%。结论 血清G试验,方法简便、阳性率高、特异性高,可以辅助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急诊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1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介入治疗与西医标准化药物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卧床休息与被动活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急症行为干预。比较干预前后Gensini评分、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心功能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组间和组内差异。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Gensini评分、血清PAPP-A水平均明显降低,且干预后观察组Gensini评分、血清PAPP-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输出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平均动脉压与心肌耗氧量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非致命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S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急诊行为干预可有效降低PAPP-A表达水平与Gensini评分,提高心功能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IT)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耐药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2010-2011年749例UIT尿液标本中分离的705株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进行检测,以对喹诺酮敏感与否分为耐药株组和敏感株组,分析耐药株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705株大肠埃希菌中对喹诺酮耐药474株(67.2%)(耐药株组),敏感231株(32.8%)(敏感株组),未见碳青霉烯耐药株.耐药株组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曲南、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与敏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患者、三代头孢及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尿路引流和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喹诺酮耐药株出现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方面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IT大肠埃希菌中喹诺酮耐药株的检出率高,耐药株的出现与抗生素应用及侵入性操作、细菌变异等有关,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γrelease assays,IGRA)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1994年1月—2013年6月)获得IGRA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诊断性试验研究的中文文献。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相同的检索策略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应用Meta Disc 1.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17项,共1799例结核患者和885例对照者纳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IGRA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敏感度为86%[95%可信区间(CI):0.85~0.88],特异度为86%(95%CI:0.83~0.88);阳性似然比为6.06(95%CI:4.76~7.70),阴性似然比为0.12(95%CI:0.09~0.18),诊断比数比为58.67(95%CI:35.37~97.31)。拟合S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457,Q*=0.8848。结论 IGRA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临床快速诊断结核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