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26篇 |
免费 | 77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83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312篇 |
内科学 | 88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47篇 |
外科学 | 60篇 |
综合类 | 320篇 |
预防医学 | 106篇 |
眼科学 | 12篇 |
药学 | 168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208篇 |
肿瘤学 | 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33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24篇 |
2014年 | 73篇 |
2013年 | 84篇 |
2012年 | 103篇 |
2011年 | 133篇 |
2010年 | 101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57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40篇 |
2001年 | 50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51.
本文概述了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作为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并着重讨论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体重塑在生物体分化发育期间引起基因表型效果与表达机制及影响因素。该研究进展有助于指导疾病治疗与新药开发。 相似文献
52.
目的用纯化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ClpP1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ClpP1多克隆抗体并检测其效价,间接ELISA法分析重组蛋白的抗原性,以初步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通过SDS-PAGE确定ClpP1重组蛋白的主要表达形式,利用纯化包涵体方式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将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ClpP1多克隆抗体并检测其效价;再分别以纯化蛋白为抗原,制备抗体为一抗,间接ELISA法检测临床诊断结核病患者血清中抗M.tb抗体和M.tb抗原。结果 SDSPAGE显示ClpP1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表达形式存在,将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4次,取血测抗体效价为1∶64 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制备抗体可较好的与ClpP1蛋白特异性结合;间接ELISA法结果表明,以重组蛋白为抗原测患者血清中抗M.tb抗体和以制备抗体为一抗测血清中的M.tb抗原的2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制备了具有免疫原性的M.tb ClpP1重组蛋白及效价较高的多克隆抗体,并得出ClpP1多克隆抗体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性,为进一步研究ClpP1重组蛋白的特性及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3.
HBV G145R突变对S蛋白及“a”决定簇合成肽抗原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合成G145R突变后HBsAg"a"决定簇多肽G145R-SP24,将G145R-SP24、重组G145R变异S蛋白及重组野生型HBsAg分组免疫BALB/c小鼠,制备相应抗血清。通过观察各免疫原与抗血清或抗G145R变异HBsAg McAb的免疫反应特征,分析并比较G145R突变后对S蛋白及"a"决定簇合成肽抗原性的影响。结果,几种免疫原均取得理想的免疫效果,ELISA证实各抗血清均有较好的特异性。G145R-SP24和G145R变异S蛋白免疫小鼠获得的抗血清效价较野生型HBsAg略低,且抗原性也发生了明显改变,G145R突变后"a"决定簇仍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另外G145R-SP24与G145R变异S蛋白之间也显示出不同的抗原性,提示孤立的G145R变异HBsAg"a"决定簇与完整G145R S蛋白的"a"决定簇可能形成不同的空间构象。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a"决定簇突变后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与抗原性改变的特点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探讨胃肠安丸在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病毒性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胃肠安丸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6.67%,对照组总有效为73.3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止吐时间、退热时间以及止泻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止吐时间、退热时间以及止泻时间,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恢复期,观察组患者的IL-10和IL-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IL-10和IL-2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胃肠安丸治疗病毒性肠炎疗效显著,能够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并且纠正免疫失衡,减少患者痛苦,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55.
神经生长因子偶联物对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偶联物 (NGF -Tf)对老年性痴呆 (AD)大鼠的影响 .方法 以手术切断大鼠双侧隔 -海马胆碱能通路的方法建立AD动物模型 ,每天从大鼠尾静脉注射NGF -Tf .通过水迷路试验观察大鼠的记忆和方向辨别能力 ;对海马和隔区行神经组织学检查 ;应用酶组织化学技术显示相应区域的ChAT ,采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酶活性以判断其胆碱能功能状态 .结果 水迷路试验中 ,NGF -Tf组在 10s内抵达平台的正确反应平均数提高 (p <0 .0 5 ) .光镜下 ,NGF -Tf组隔区仅见轻微萎缩性改变 ,而模型组隔区萎缩性改变较明显 ,表现为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 ,细胞轮廓不清 ,有胶质细胞增生 ;正常对照组、NGF -Tf组和模型组的海马区未见明显病理性改变 .ChAT染色统计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组、NGF -Tf组大鼠的海马区及隔区IOD值与模型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NGF -Tf能穿透血脑屏障 ,有效防止模拟AD病变的大鼠的基底前脑胆碱能神经元的变性和死亡 ,改善其记忆和方向辨别能力 ,促进其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6.
目的:构建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真核表达载体pEGFP-GPC3,并在小鼠树突状细胞(DC)表达.方法:将质粒pCMV-SPORT6-GPC3和载体pEGFP-N1分别进行双酶切获得目的基因GPC3片段和空载体,回收纯化后用T4连接酶将两者连接并转化E.coli DH5α菌株,用EcoR I、BamH I双酶切鉴定后通过脂质体法转染到DC中,然后进行荧光检测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GPC3,转染DC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转染的DC中有EGFP-GPC3融合蛋白的表达,Western blot分析发现有相对分子质量(M,)大小约为67 000的蛋白条带.结论:成功地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pEGFP-GPC3并在转染DC后能在其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GPC3基因的功能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57.
遗传代谢病是一类表现为代谢异常的出生缺陷.生化检查是检测代谢异常的传统手段,其中串联质谱技术可高效实现一种实验检测多种疾病,对新生儿筛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筛查的仪器、试剂和分析软件大量依赖进口,筛查成本高,加之不同地区操作水平和技术规范存在差异,我国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存在检测质量不均一、人工初筛假阳性率高、筛诊治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研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集成化产品自主研发"集合产业创新技术力量,从串联质谱设备和配套试剂开发入手,建立了从前处理、质谱分析到数据人工智能化诊断的国产化新筛产品体系.初筛阳性率降低至0.5%以下,减轻了召回负担,提升了诊断准确性.在遗传诊断产品研发上,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核酸质谱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形成可覆盖中低、中高、高通量等不同通量需求的基因诊断产品,为遗传代谢病明确诊断提供有利手段.立足于筛诊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项目组技术和临床专家形成了关于串联质谱筛查技术操作规范和多种遗传代谢病诊疗的专家共识.从而从技术、产品、标准和推广应用上全方位构建起一套为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精准防控服务的筛查诊断体系.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分析不同储存条件和反复冻融操作对血浆蛋白组学鉴定水平的影响,以探讨蛋白组学分析中血浆保存标准.方法 以30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取空腹静脉血离心得血浆.将30份样品平均分为3组混合为血浆池,置于不同条件(4℃、-20℃、-80℃、液氮)保存,通过考察保存时间和反复冻融次数观察蛋白检测的稳定性.结果 在4℃保存样本72 h后蛋白鉴定数量明显上升,丰度差异蛋白所占比例22.88%,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保存条件为-20℃,-80℃,液氮实验组冻融3次无显著变化;于-80℃保存1年蛋白检测水平仍较为一致.结论 血浆在4℃保存48 h内蛋白检测水平稳定,于-80℃长期冻存1年内蛋白水平稳定,反复冻融3次以内对血浆蛋白组学检测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代谢组学图谱,评价小分子代谢物作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生物标志物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研究纳入126例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者和86例健康对照人群.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检测血液中氨基酸和酰基肉碱,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代谢组学图谱.用ROC曲线对小分子代谢物进行诊断效能分析.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代谢谱与健康人群有明显区别,19个指标有显著差异.肿瘤患者血液C2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群.Arg,C8和C18:2对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具有辅助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8、0.895和0.756,灵敏度分别为82.6%、88.0%和60.9%,特异性分别为77.5%、80.8%和78.3%.结论 血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包括氨基酸和酰基肉碱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辅助诊断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