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 利用Micro-CT对手舟骨骨内动脉进行可视化数字模型构建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对12例离体人体前臂标本进行动脉血管灌注,Micro-CT扫描并运用Mimics20.0软件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并分析重建数据,整理舟骨的滋养动脉分布。 结果 (1)重建出含骨内血管的腕舟骨数字化可视模型,可自由测量舟骨和血管的解剖数据,并清晰显示滋养动脉在骨内的分布及出入点;(2)右手复合组和左手复合组中滋养血管的数目分别为(4.670±1.366)支、(3.830±0.753)支,掌侧滋养血管分别为(1.670±0.516)支、(1.330±0.516)支,背侧滋养血管分别为(3.000±1.095)支、(2.500±0.548)支。 结论 离体腕部标本动脉灌注后骨内血管三维重建能清晰显示手舟骨骨内滋养动脉的来源及空间分布,为舟骨骨折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22.
目的 通过三维重建月骨滋养血管灌注的Micro-CT扫描数据,研究月骨血供的解剖学特征,探讨月骨缺血坏死的解剖学机制。 方法 选用成人新鲜腕关节标本12例,红色氧化铅造影剂灌注血管后截取腕关节行Micro-CT扫描,并应用Mimics软件三维重建月骨血供,测量滋养血管解剖参数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月骨掌侧滋养孔径(0.62±0.11)mm,血管入口处直径(0.59±0.17)mm,较背侧(0.59±0.13)mm、(0.61±0.12)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月骨掌面滋养孔平均数(3.67±2.74),背侧面为(2.41±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型与II型月骨的平均滋养孔数、孔径及血管入口直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2)月骨内滋养血管分布有3种模式,Y形50.0%(7例),I形35.7%(5例)和X形14.3%(2例)。 结论 月骨掌面血供丰富,损伤后容易发生月骨缺血坏死;月骨掌面尺侧近端的滋养孔分布集中,术中应尽量减少干预该区域的韧带和软组织。 相似文献
23.
目的 评价新型镍钛记忆合金四角固定器在治疗跗跖关节损伤中的固定稳定性,并与空心拉力螺钉、背部钢板的固定强度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 在6具新鲜下肢标本中,利用Electr0Force ® 3510高精度生物材料实验系统按以下分组顺序在600 N轴向载荷下测试标本整体的静态刚度。A组为空白对照组,为无损伤状态;B组为损伤组,人为建立跗跖关节损伤模型;C组为新型镍钛记忆合金四角固定器固定组;D组为背部钢板固定组;E组为空心拉力螺钉固定组。其中B、C、D组分别给予3000个疲劳循环,测试其疲劳前后的及时稳定性及疲劳稳定性。 结果 3种内固定方式疲劳前后的自身比较中,应用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应用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比较各组,B组与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整体刚度B组小于A组。A组、C组、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并与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整体刚度小于E组。 结论 新型镍钛记忆合金四角固定器在治疗Lisfranc损伤中可以提供充足的固定强度,这为临床实施镍钛记忆合金四角固定器内固定术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究骨盆髋臼骨折术中3D打印技术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其学习曲线。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12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根据是否使用3D打印技术分为常规组(56例)和3D打印组(5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线性回归分析单枚骶髂螺钉置入时间与手术例数的相关性,评价3D打印技术的学习曲线。结果 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单枚骶髂螺钉置入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导针穿刺次数、术中X线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常规组,骶髂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D打印组与常规组单枚骶髂螺钉置入时间与手术例数均呈明显负相关(r=-0.842、-0.590,P<0.001),3D打印组回归方程为单枚骶髂螺钉置入时间=69.839-4.413×手术例数,R2=0.709,常规组为单枚骶髂螺钉置入时间=16.243-0.111×手术例数,R2=0.348。结论 骨盆髋臼骨折手术应用3D打印技术能够显著提高骶髂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增加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肘管综合征术后翻修的病因,并评估肘管翻修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遂宁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16例单侧肘管综合征术后复发患者,进行肘管翻修术。术中观察尺神经的卡压及走行情况,总结翻修手术的病因。术后随访10~22个月,平均(13.1±2.3)个月。测量翻修术前及术后肘段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小指远节指腹两点辨别觉(2-P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采用顾玉东肘管综合征功能标准,评估翻修术后功能优良率。结果 肘管综合征术后翻修的病因有:尺神经常见卡压点遗漏未完全解除(其中Struthers弓6例、内侧肌间隔5例、屈肌-旋前圆肌深层腱膜9例);尺神经周围瘢痕形成(11例);损伤前臂内侧皮神经,形成痛性神经瘤(7例);尺神经肌肉间前置术后继发卡压(3例);尺神经固定不稳,向后脱位回移致重新卡压(5例);尺神经原位松解术适应证选择不当(4例);缝线悬吊前置尺神经形成卡压(1例)。翻修术后尺神经MNCV、2-PD、VAS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功能优良率为75.0%。结论 肘管综合征术后复发为多个因素同时... 相似文献
26.
张旭林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8,(33)
目的探讨在肺结核病房实施感染预防控制,对其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造成的影响。方法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选取80名在混住肺结核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作为参照组,在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选取60例在隔离肺结核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作为实验组。设置隔离病房,加强感染预防控制;定期通风,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医护人员均需佩戴N95口罩,为患者免费提供口罩并督促患者使用。混住病房不实施通风和分区等措施,医护人员佩戴口罩,患者不佩戴口罩。研究2组医护人员发生结核病的几率。结果相比于混住病房(参照组),隔离病房(实验组)无1例发生结核病,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肺结核病房中实施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将医护人员发生结核病的几率予以降低,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 观察头状骨的形态和血供模式,探讨头状骨缺血性坏死的发生机制,为临床上头状骨移位治疗晚期Kienb?ck病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12例新鲜腕关节标本,从尺动脉或桡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溶液,经Micro-CT扫描,通过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图像,观察头状骨形态和主要血供来源,测量头状骨和月骨的长度、宽度、厚度及近端关节面的直径、弧长和弧高,记录头状骨滋养血管孔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F型头状骨75%(9例),S型头状骨25%(3例);(2)头状骨血供来源于掌侧和背侧,以背侧为主;(3)比较头状骨和月骨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及近端关节面的直径、弧长和弧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4)头状骨滋养血管分布于距基底部2.2 mm处,其远端滋养孔数多于近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头状骨的近端是以远端逆行供血为主,这是导致头状骨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原因;头状骨移位治疗晚期Kienb?ck病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