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21.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缓释微球对许旺细胞(SC)在小肠粘膜下层(SIS)上增殖影响。方法运用双酶两步消化法对 SC 进行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将 bFGF-PLGA 缓释微球(bFGF-PLGA-MS)与 SC 及 SIS进行体外复合培养,并以游离 bFGF 组及单纯培养液组进行对比,观察 bFGF-PLGA 缓释微球对 SC 在 SIS 上增殖影响。结果运用双酶两步消化的体外原代培养方法获取的许旺细胞数量较多,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良好,细胞增殖周期约为6~7d,培养后2~7d 为对数生长期,第7d 后进入生长平台期; bFGF 缓释微球能持续地促进许旺细胞在 SIS 上的增殖;细胞增殖周期缩短,细胞能较稳定地保持着良好的活性;提高了细胞增殖指数,并使 SIS 上的 SC持续保持较高的增殖活性;细胞数量与 bFGF 含量的相关系数为0.988(P =0.02),表明两者间有明显正相关关系。结论bFGF-PLGA 微球的药物缓释促进了SC 在SIS 上持续而稳定的增殖,为以SC 复合SIS 构建人工神经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2.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对筋痛灵膏外用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 筋痛灵膏的主要活性成分和靶标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取,肩关节周围炎的靶标通过五大疾病数据库查找获得。药物-疾病交互靶点在Venny平台上获取,并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来筛选出核心靶点。交集靶点在Metascape平台上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大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的富集分析。最后对药物主要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共筛选出53个活性成分,121个重要靶点;其中,核心活性成分为槲皮素、β-谷甾醇、谷甾醇、黄芩素,关键靶点为JUN、ESR1、TP53。GO功能富集分析得出筋痛灵膏作用的生物途径包括对异生素刺激的反应、细菌来源分子的反应、伤口愈合以及氧气水平的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筋痛灵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主要富集在白细胞介素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结论 筋痛灵膏通过核心成分调控JUN、ESR1、TP53关键靶点,作用于多种生物途径来参与调节免疫反应、减少炎性反应,以达到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双头中空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开伟  陈久毅  刘金华 《中国骨伤》2005,18(11):646-647
目的:观察双头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股骨颈骨折202例,男97例,女105例;年龄15~83岁,平均63.8岁。在闭合复位后,行2枚双头中空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手术,观察其疗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192例获得随访,平均38.2个月。按照梁雨田等制定的疗效标准:优76例,良99例,可9例,差8例,优良率为91.1%。股骨头坏死9例,占4.68%;骨折不愈合10例,占5.2%。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6.8±0.5)个月。结论:使用2枚双头加压螺纹钉固定牢固,能明显促进股骨颈骨折的愈合,降低股骨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4.
背景:前期实验已初步证实许旺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构建的人工神经具有体外神经活性、趋化性。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后神经传导的再通情况。 方法:制作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组:实验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修复,阳性对照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游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阴性对照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修复,空白对照组以自体神经修复。 结果与结论:术后16周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DiI示踪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数量、S-100及神经细丝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髓鞘及再生轴突的超微结构恢复、神经传导速度及复合动作电位的改善均优于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P < 0.05)。表明许旺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构建的人工神经可重建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神经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索开设野战油库中卫生防病的做法,巩固和提高卫生防疫保障能力,为部队顺利完成油料保障任务奠定基础。方法随同部队全程参与保障,认真梳理和总结卫生防疫保障的经验。结果根据开设野战油库特点,结合参演部队实际,采取5项卫生防病措施:(1)搞好疾病监测,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2)完善卫生设施建设,落实个人卫生措施;(3)加强饮水饮食监督监测,为部队提供可靠卫生保障;(4)加强环境整治,定期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和杀虫;(5)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常见病预防。从而有效地杜绝了各种传染病和集体食物中毒的发生,卫生防病工作卓有成效。结论采取的卫生防病措施是切实可行的,对类似的军事行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6.
背景:糖尿病溃疡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低愈合率和高截肢率已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尽管目前多种中医外用膏药已证实能促进创面愈合,但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目的:探讨石香膏治疗糖尿病溃疡创面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溃疡组、细胞生长因子组、石香膏组,每组10只.除正常...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长骨骨端软骨母细胞瘤手术治疗对后期骺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12例儿童及青少年长骨骨端软骨母细胞病患者施行病灶刮除(骺板开孔)并植骨术,术后测量患肢的短缩长度,并分析术后骺板缺损大小与肢体长度的关系。结果 12例病例均获得随访,术后患肢的长度较健侧短缩3~14 mm,平均为(5.00±2.13)mm;10例无术后骺板缺损及轻、中度骺板缺损病例的患肢短缩长度均小于10mm,2例重度骺板缺损患者的患肢短缩长度不超过15 mm。术后骺板缺损的面积与肢体短缩长度之间有正相关关系(P<0.05,r=0.998),全部病例的ISOLS功能评分平均为28.2分(94%),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3例发生部分植骨吸收,余病例的植骨融合良好。结论儿童及青少年长骨软骨母细胞瘤,采用骨开窗并骺板开小孔的病灶刮除、灭活并植骨术,在获得较满意的肿瘤控制的同时,也较易保证<10%的骺板缺损面积,对骺板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8.
背景:前期实验已初步证实许旺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构建的人工神经具有体外神经活性、趋化性。目的:观察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后神经传导的再通情况。方法:制作SD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分组:实验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修复,阳性对照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复合游离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阴性对照组以许旺细胞及小肠黏膜下层修复,空白对照组以自体神经修复。结果与结论:术后16周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数目,DiI示踪标记的阳性神经元数量、S-100及神经细丝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髓鞘及再生轴突的超微结构恢复、神经传导速度及复合动作电位的改善均优于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P〈0.05)。表明许旺细胞复合小肠黏膜下层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缓释微球构建的人工神经可重建坐骨神经缺损后的神经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29.
刘强  张开伟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1):184-191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技术探寻清痹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GA)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TCMSP平台挑选出清痹汤主要活性化合物及靶点;利用五大疾病数据库查找GA的对应靶点;借助韦恩图工具构建"药物-疾病靶点"交集图;将交集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互作(PPI)图;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GO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依托Cytoscape 3.7.2绘制"中药-活性成分-靶点""活性成分-交集靶点""核心靶点-KEGG通路"网络图.结果:清痹汤有效活性化合物共133个,潜在对应作用靶点125个;GA疾病相关靶点823个;疾病-药物共同靶点41个.通过蛋白互作网络图提示IL-6、VEGFA、CASP3、RELA、MYC、PPARG等可能是清痹汤治疗GA的核心靶基因.GO富集分析共237个,其中生物过程(BP) 174条、细胞组成(CC)20条、分子功能(MF) 73条.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73条.结论:清痹汤主要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控制炎症、抑制血管生成等多途径发挥治疗GA的作用,与"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疾病的特点相契合.  相似文献   
30.
背景: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瘤段切除后重建方法较多,但是各种重建方法术后腕关节功能均较差.有关大段同种异体骨重建桡骨远端骨关节缺失国内报道少.目的:观察应用瘤段切除、同种异体骨关节移植治疗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病例来自2003-07/2008-0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对象:按纳入标准选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7~39岁,平均年龄29.6岁:其中左侧4例,右侧5例:按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Ⅱ级3例,Ⅲ级6例.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瘤段切除、同种异体桡骨远端骨关节移植,钢板内固定治疗,定期门诊随访,采用Mankin评分方法进行功能评定.主要观察指标:①腕关节活动度.②X射线平片表现.③Mankin评估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门诊随访7例,电话随访2例),随访时间12~64个月.术后腕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掌屈32.8度.背伸44.4度;较术前掌屈29.4度,背伸26.7度明显提高.X射线可见骨愈合良好,未见明显骨质吸收.全部患者腕关节处均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炎、关节间隙变窄等,但无疼痛出现.所有患者骨内无复发,仅1例术后2年软组织内复发,并再次行软组织内肿瘤切除,复发率为11%.9例患者中按Mankin标准评定,优3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0%.所有患者未见肺部转移,异体骨植骨区及全身无排异反应,术后无感染、骨不连、不愈合、骨质明显吸收及钢板螺钉断裂松动等并发症.结论:瘤段切除复合同种异体骨移植重建腕关节治疗Campanaccim级、复发及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桡骨远端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低,腕关节活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