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急进不同海拔高度地区,不同居住时间、低氧环境对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损害。方法:从平原进驻海拔3500m和4500m地区的第7天和半年的180名新兵,进行循环内皮细胞(CEC),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Fia(6-kto-PGFia)和血栓素2(TXB2)等测定,并与平原健康新兵作对照。结果:海拔3500m第7天组较平原组CEC,ET,TXB2有不同程度各项高(P<0.05-0.01),居住半年后上述指标同平原组比较无显改变,海拔4500m第7天组较平原组CEC,ET,TXB2均有显升高(P<0.01),半年后上述指标较平原组无显改变。6-kto-PGFia两组第7天,半年均无显差异。结论:高海拔低氧环境对VEC的损害主要在早期,海拔愈高损害愈明显,预防进驻高海拔地区心血管疾病关键在早期。  相似文献   
22.
冠状动脉钙化的普通螺旋CT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普通螺旋CT筛查冠状动脉钙化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648例患者行常规胸部螺旋CT扫描,观察冠状动脉钙化等循环系统疾病的情况.其中临床诊断冠心病者648例.男性331例,女性317例,年龄40~96岁.结果 男性和女性分别检出冠状动脉钙化为95例(28.07%)和51例(16.08%),冠心病组平均钙化分数360.2±52.1,无冠心病组平均钙化分数为103.6±19.8,差异有显著性.钙化以左前降支发病率最高,其次为左主干、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结论 普通螺旋CT检查冠状动脉钙化简便易行,无创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3.
对20例高血压病患者,15例正常人的胰岛素抵抗、细胞内钙和甲状旁腺激素进行研究。用放免法测定血胰岛素、C肽、甲状旁腺激素;用荧光染料(Quin—2AM)法测定血小板胞浆游离钙浓度。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有细胞内游离钙水平升高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是引起细胞内游离钙升高的原因之一。而细胞内游离钙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质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l)在心力衰竭中的致病作用。方法心力衰竭患者42例,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分组,心功能Ⅱ级组16例,心功能Ⅲ级组14例,心功能Ⅳ级组12例,心功能正常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HMGBl、脑钠肽前体(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pro—BN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 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超声检查测定心功能。结果心力衰竭患者各组HMGBl、pro-BNP和TNF-α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O.05),随心力衰竭分级加重,上述指标水平升高更明显,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MGBl与pro—BNP、TNF-α、hs—CRP、左室射血分数水平呈正相关(r=0.630,P=0.043;r=0.560,P=0.046;r=0.540,P=0.048;r=0.670,P=0.041)。结论HMGBl水平升高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血栓的疗效。方法:7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血栓患者,其中38例行急诊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组),41例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对照组)。比较2组急性期、术后1 a心脏事件发生率,病死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1.1%和34.1%,病死率分别为5.3%和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 a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6%和13.9%,病死率分别为2.8%和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诊行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冠状动脉血栓安全、有效,对心功能的恢复,减少心脏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 2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采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观察其优缺点及临床上的可行性。方法临床确诊为AMI患者396例,随机分为经桡动脉介入(TRI)组200例和经股动脉介入(TFI)组196例,观察两组手术介入治疗时间、手术成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TRI组200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26例(63%),多支病变74例(37%),其中完全闭塞性病变66例(33%);TFI组196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20例(61%),多支病变76例(39%),其中完全闭塞病变63例(32%),两组病例基本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局部麻醉到手术结束,TRI组为30.2±6.4min,TFI组为29.6±0.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I组血管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为98.9%,而TFI组血管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均为9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天数比较:TRI组为2.5±0.9天,而TFI为5.7±1.6天,两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比较:TRI组发生桡动脉痉挛6例,局部血肿4例;而TFI组出现局部血肿13例,动静脉瘘3例,假性动脉瘤4例,迷走神经反射16例,排尿困难18例,腰痛9例,两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TRI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TFI组,且住院天数短,经济实惠,方便易行,故经桡动脉行PCI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并血小板高度活化状态冠状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202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介入治疗,其中131例为冠心病并血小板高度活化状态,采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62例,采用普通支架治疗69例;71例为冠心病不伴血小板高度活化状态,均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结果:随访12个月,冠心病并血小板高度活化状态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组,心脏事件发生率8.06%,普通支架治疗组心脏事件发生率10.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高度活化状态冠状动脉再狭窄率比较,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组11.29%,普通支架治疗组15.9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能有效防止血小板高度活化状态冠状动脉病变新生内膜增殖和再狭窄,提高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成功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8.
疫苗学研究受益于新的生物信息学技术。疟原虫的完整基因组序列已经被破译,因此当前的疫苗研究可以指向传统疫苗研究未能发现的特异基因产物。疫苗发展的先进技术,诸如基因组序列分析、微阵列、蛋白质组学方法、高通量克隆、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工具及计算疫苗学,可被用于开发包括疟疾在内的各种疾病的疫苗。疟疾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及免疫组学的新进展也将促进疟疾疫苗的成功研发。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CD40L、MMPs和a—GMP-14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ACS患者131例,按照冠状动脉狭窄评分(coronary artery score,CAS),分为轻度36例,中度53例,重度42例,选择对照组60例。采用酶联法测定各组CD40L、血小板聚集率(platelet aggregation,PAR)、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a-血小板颗粒膜蛋白(a-GMP-140)。结果ACS患者各组CD40L、MMP~s、a—GMP-140和PAR等指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各组CD40L、MMP—S、a—GMP-140和PAR等指标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高。结论CIMOL、MMP—S、a-GMP-140等分子在促进冠状动脉炎性损害,斑块基质纤维帽破裂,血栓形成中形成链式反应,该反应水平的增高在ACS的致病作用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0.
张庆成  田毅华  梅琪 《武警医学》2003,14(4):250-252
血栓形成主要因血小板激活后聚集所致,能否有效地拮抗血小板聚集是防治血栓形成的关键所在。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是目前拮抗血小板聚集最理想的药物,在防治血栓形成中有较为理想的作用。本文研究了血小板膜受体拮抗剂对血栓形成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