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6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患者,男性,51岁,体重60 kg.因慢性乙型病毒性重型肝炎、急性肝功能衰竭于2007年4月15日收入我科.患者既往无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史.入院后第 4 日进入肝性脑病Ⅲ期,呈昏睡状态,神志不清,四肢肌张力增高.入院第5日行急诊亲属供肝活体肝移植.术前患者曾查血清总胆红素(TB) 443.7 μmol/L,凝血酶原时间(PT)28 s,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APTT) 102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5.4,血浆纤维蛋白原(FIB) 0.4 g/L.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46.6分.供者为患者之女,27岁,无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取其不带肝中静脉的右半肝,重量793 g,受者体重66 kg,供肝体积占受体标准肝体积的百分比(GRWR)为1.2%.无热缺血,冷缺血时间1 h.供肝右肝静脉和受体整形后的腔静脉端侧吻合,供受体右肝动脉端端吻合,供体右肝管和受体肝总管端端吻合,放置小儿吸痰管跨吻合口,从受体胆总管前壁引出作为胆道引流.术后30 h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32.
自人体原位肝移植术开展以来,随着技术改进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肝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肝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由于手术技术的完善、围手术期的严密监测及并发症的处理,受体的存活率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慢性肝病患者糖尿病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是否会对终末期肝病患者实施的肝移植手术成功率产生不良影响,尚无明确统一的定论。  相似文献   
33.
78例重症胰腺炎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 是一种严重的全身系统疾病.而依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给予综合治疗及耐心细致的综合护理措施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8年9月收治重症胰腺炎患者7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4.
背景:目前文献报道的大鼠门静脉动脉化模型有缝合法或支架法,2种方法在血管通畅率及操作便利性上均不太理想。目的:建立稳定的操作简便的大鼠门静脉动脉化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同种异体血管套入式缝合及袖套法建立大鼠门静脉动脉化模型40例。切除左肾,将左肾动脉与门静脉残端通过同种异体血管连接,左肾静脉借助袖套与肠系膜上静脉连接。另取10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术后观察大鼠的体质量变化和存活情况,2周行磁共振血管成像,1个月检测大鼠肝功能,2个月处死大鼠探查门静脉血流通畅情况并观察肝脏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与结论:造模过程中有1只大鼠死亡,其余39只均存活至术后2个月,造模成功率为98%(39/40)。术后1个月,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大鼠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和胆碱酯酶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2个月,模型组门静脉通畅率为95%(37/39)。磁共振血管成像及病理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提示,利用同种异体血管套入式缝合及袖套法建立的大鼠门静脉动脉化模型操作简便、省时、成功率高,是一种可行、稳定、可靠、可重复性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患者,男性,55岁.因患乙型肝炎30余年,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反复出血2年余,于2008年10月行原位肝移植.术前肝功能示:白蛋白32 U/L,总胆红素32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3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0 U/L,胆碱脂酶3670U/L,凝血酶原时间15 s;血常规示:白细胞2.01×109/L,血红蛋白浓度80 g/L,血小板35×109/L;钡餐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CT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肠系肠上静脉.  相似文献   
36.
目的分析肠道引流式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死亡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5月至2006年10月开展的10例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终末期糖尿病并发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死亡的原因。结果3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死亡,其中2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缺血坏死性胰腺炎。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风险较大,肺部感染、缺血坏死性胰腺炎是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7.
顾明霞  程蕴琳  刘莉  张小进  高翔 《实用老年医学》2006,20(3):162-165,F0004
目的探讨人热休克蛋白(Hsp27)基因产物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小鼠心肌肥厚的影响。方法以本研究室建立的心肌特异性表达Hsp27转基因(TG)小鼠为模型,腹腔注射ISO[30mg/(kg·d)]共7d。实验在规定时间结束后,测定心脏质量与胫骨长度的比值(HW/TL)、心脏二维超声(echo),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改变,各组均以野生型鼠(WT)为对照组。结果(1)ISO处理使TG鼠和WT鼠的HW/TL与生理盐水处理对照组比较分别增加了7·46%和17·65%,WT组增加比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2)echo显示ISO使TG心脏收缩期后壁厚度增加(P<0·05),而WT组心脏前、后壁在收缩、舒张末期均有显著的增加(P<0·05~0·01)。(3)每搏输出量、短轴缩短率、心脏射血分数没有统计学差异。WT鼠心肌纤维化明显多于TG鼠。结论Hsp27可显著抑制ISO诱导的小鼠早期心肌重构。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肝移植中变异肝动脉的保护及重建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3年12月进行的340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变异肝动脉的保护及重建方法。取修肝过程注意保护变异的肝动脉,变异的肝动脉采用显微缝合技术与供受体腹腔动脉干的分支行端端吻合,术中根据变异动脉的条件,选择管径相互匹配、位置合适的腹腔动脉干的属支进行吻合,其中管径≧3 mm采用连续缝合;3 mm采用间断缝合。术后常规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情况,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抗凝。结果 340例中出现肝动脉变异64例,其中左肝动脉变异33例,来源于胃左动脉20例、腹腔动脉干11例,腹主动脉2例;右肝动脉变异30例,来源于肠系膜上动脉19例,胃十二指肠动脉10例,腹主动脉1例;肝总动脉变异1例,来源于腹主动脉。误扎变异左肝动脉2例,术后出现左肝管缺血坏死2例。结论供肝肝动脉变异率高,取修肝过程中应注意对变异肝动脉的保护,选择供受体合适的腹腔动脉干分支与变异肝动脉吻合是处理肝动脉变异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肝动脉重建在肝移植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1999年4月至2007年1月进行的140例尸体肝移植和2例活体肝移植的随访结果,分析肝动脉的重建技术及其对移植后胆道并发症的影响。所有供、受者肝动脉均采用显微技术端端吻合,术中根据供、受者动脉条件,选择管径相互匹配的动脉进行吻合,其中,管径≥3mm者采用连续缝合,〈3mm者采用间断缝合。术后常规以多普勒超声监测肝动脉血流。结果142例中未发现肝动脉血栓形成,术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17例,其中,吻合效果满意5例(5/86),一般12例(12/56)。结论影响肝动脉吻合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供者和受者肝动脉条件、术者的显微缝合技术及术后抗凝治疗,良好的肝动脉吻合在预防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及提高肝移植生存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至2007年3月行肝移植手术的终末期肝病患者107例,单因素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一些因素与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情况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所有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60.8%。术前Neld评分≥25分(P=0.041),术中输液总量〉10L(P=0.026),输血液制品总量〉4L(P=0.033)是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术后前3d至少有2d的液体平衡≤-300ml(P=0.021)是保护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前改善基础状况,术中控制输液量、减少输血液制品量,术后尽早实现液体出人量的负平衡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