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9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4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应用代谢物组整体效应评价麻杏石甘汤对哮喘动物治疗作用的量效关系。方法 取110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麻杏石甘汤剂量1~9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用2 %氯化乙酰胆碱+0.4 %磷酸组胺复制哮喘模型,造模前麻杏石甘汤各剂量组分别给予0.90,1.33,2.00,3.00,4.50,6.75, 10.13 ,15.19,22.78 g·kg-1的麻杏石甘汤,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造模30 min后,心脏采血,血浆预处理后,HPLC/MS/MS检测血浆中物质,PCA分析麻杏石甘汤的整体效应,Prism 5.0拟合其量效关系函数。结果 基于代谢物组整体效应麻杏石甘汤量效函数Y=-5.32+17.96/(1+10^((0.15-X)×-8.8)),拟合度0.86,中位剂量[D]0.5=1.33 g·kg-1。量效剂量范围:[D]0.2~[D]0.8=1.132~1.551 g·kg-1,阈剂量:1.132 g·kg-1。结论 代谢物组可作为中药复方整体效应评价指标,为研究中药复方量效关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葛根芩连汤对胰岛素抵抗(IR)大鼠肝脏能量代谢及游离脂肪酸(FFA)的影响。方法 采用 60% 脂肪的高脂饲料连续喂养13 周复制IR 大鼠模型。将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罗格列酮 组(5 mg·kg-1)以及葛根芩连汤低、中、高剂量组(1.65、4.96、14.86 g·kg-1),每组6 只。灌胃给药,每天1 次, 连续给药干预16 周。测定IR 相关指标: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值,计算IR 指数;建立 HPLC 法测定大鼠肝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含量;采用ELISA 法测 定大鼠肝组织中的FFA 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采用HE 染色法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1)模型复制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FINS、FPG 水平及 IR 指数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中ATP、ADP、AMP、FFA 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2)给药干预结 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FINS、FPG 水平及IR 指数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中ATP、ADP、 AMP 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FFA 含量显著升高(P<0.01),血清TC、TG 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肝 细胞排列紊乱,出现脂肪变性,并存在大量脂滴。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的FINS 水平及IR 指数均明 显降低(P<0.05,P<0.01),罗格列酮组大鼠的FPG 水平明显降低(P<0.05);各给药组大鼠肝脏组织中ADP、 AMP 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P<0.01),葛根芩连汤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中ATP 含量明显升高 (P<0.05、P<0.01);罗格列酮组及葛根芩连汤低、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组织中FFA 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 葛根芩连汤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C 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罗格列酮组及葛根芩连汤低剂量组 大鼠血清TG 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各给药组大鼠的肝细胞脂肪变性有不同程度减轻,且脂滴减 少,病理损伤得到改善。结论 葛根芩连汤可能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并降低FFA 水平,从而改善肝脏脂质代谢 紊乱,恢复脂质与能量平衡,从而起到改善IR 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吴茱萸水提物给药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吴茱萸水提液给药对大鼠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吴茱萸水提物按0.385 7 g·kg-1给SD大鼠连续灌胃33 d,收集尿液,通过Agilent1200 6410三重四极杆质谱对尿液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全扫描分析,SIMCA-P软件经过PCA,PLS-DA分析。结果: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尿液代谢物白细胞三烯,棕榈酰乙醇胺,二十二碳六烯酸,8(R)-氢过氧亚油酸/花生酸等有明显变化。结论:吴茱萸水提物灌胃对正常大鼠机体代谢产生影响,为进一步阐释吴茱萸的药性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SDDR-UC)造模和给药不同阶段大鼠血浆中差异代谢物的变化,以及参苓白术散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 造模阶段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SDDR-UC组和单纯UC(P-UC)组。在给药阶段,对上述2个不同模型给予参苓白术散治疗。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对造模及给药结束后大鼠血浆进行检测,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正离子模式:0~2 min,99%A;2~9 min,99%~73%A;9~10 min,73%~44%A;10~13 min,44%~38%A;13~19 min,38%~28%A;19~21 min,28%~2%A;21~23 min,2%A;23~25 min,2%~10%A;25~27 min,10%~99%A。负离子模式:0~2 min,85%A;2~3 min,85%~65%A;3~5.5 min,65%~44%A;5.5~8 min,44%~25%A;8~10 min,25%~2%A;10~16 min,2%~85%A);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检测,采集范围m/z 50~1 000。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探索2个UC模型组大鼠在不同阶段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对已鉴定的代谢物通过MetaboAnalyst 5.0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造模阶段鉴定出了16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中2个模型组大鼠共有11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影响了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通路。给药阶段筛选鉴定出2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其中2个模型组共有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此外,SDDR-UC和P-UC模型大鼠中发生显著变化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还分别有11、9个,主要影响了嘌呤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嘧啶代谢、视黄醇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类固醇激素合成6条通路。结论 大鼠造模和给药阶段均出现了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通路,呈现出动态变化过程,且参苓白术散对SDDR-UC大鼠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表达、激活法尼醇X受体(FXR)、增强细胞色素P45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研究葛根芩连汤(GQD)对肥胖模型大鼠和胰岛素抵抗(IR)模型大鼠慢性缺氧的影响,探究GQD对肥胖型2型糖尿病前期的干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及葛根芩连汤低、中、高3个剂量组,每组8只。除正常对照组喂食普通饲料以外,其余各组喂食60%高脂饲料。肥胖组大鼠造模4周,从第5周开始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1周;胰岛素抵抗大鼠造模12周,从第13周开始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16周。结束后于腹主动脉取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中生化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BG),ELISA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并依据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ELISA法测定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血气分析仪检测全血pO2、pCO2、Hct、ctHb、SaO2、ctO2。使用SPSS 19.0软件将各组大鼠...  相似文献   
26.
2003-2006年北京市HIV抗体检测人群分布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3-2006年北京市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人群,在5类艾滋病抗体检测机构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更加有效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2006年北京市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的抗体检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揭示数据背后的流行病学规律。结果疾控系统和监管系统中,HIV抗体筛查阳性样本和确认阳性样本的构成百分比均呈现上升趋势。监管系统的男/女性别比差异最大。确认阳性样本中"<14岁儿童"样本连年均有检出,但构成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排除<14岁年龄组儿童样本后,确认阳性样本的总体平均年龄在32~33岁;普通医院的平均年龄大,而在血液系统和监管系统平均年龄小。国家相关防治策略的实施,使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从疾控系统和监管系统检出的比例逐年上升,也显示疾控系统和监管系统的工作人员面临艾滋病感染职业暴露的危险。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男性比例占优势,监管场所尤为突出。结论北京市的艾滋病流行有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一部分艾滋病病人由于并发症进入普通医院治疗,临床医生应考虑HIV抗体检测;一部分早期感染者会通过献血途径检测HIV抗体,必须加强血源筛查。  相似文献   
27.
姜丽  余兰彬  张启云  尚广彬  余文燕  单思  徐国良 《中草药》2015,46(19):2908-2915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研究大鼠ig大承气汤后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厚朴酚及厚朴酚10种有效成分的体内药动学过程。方法大鼠ig大承气汤(10.35 g/kg)后,于不同时间点从眼底静脉丛取血,以1,8-二羟基蒽醌为内标,血浆样品前处理后进行UPLC-MS/MS分析。以甲醇-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色谱柱为岛津Shim-pack XR-ODS III(75 mm×2.0mm,1.6μm),体积流量0.35mL/min,采用电喷雾离子化(ESI)源,负离子模式扫描,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各有效成分;采用Win Nonlin 4.1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厚朴酚、厚朴酚10种有效成分质量浓度分别在0.52~520.00、2.06~616.00、0.57~568.00、3.1~1 240.0、18.5~1 000.0、1.94~972.00、1.59~796.00、1.63~816.00、0.025~50.000、0.027~53.300 ng/mL线性关系良好。各成分精密度、回收率良好,且在整个分析过程中稳定,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给药大鼠血浆中大黄素甲醚大多数点血药浓度低于检测限,未能得到药动学参数;其他成分均得到完整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药动学参数。结论该方法可用于同时测定大承气汤中多种有效成分的血药浓度,可用于药动学研究,且方法准确。  相似文献   
28.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对黑顺片中各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方法:Poroshell 120 EC-C1 8柱(3.0mm×100mm,2.7μm),以0.1%甲酸水溶液-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Dual ESI源,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结果:初步鉴定出黑顺片中70种化学成分,包括双酯型生物碱4种,单酯型生物碱22种,醇胺型生物碱23种,脂型生物碱4种,其他类型17种。结论:较全面地解析了黑顺片的化学成分,丰富了对黑顺片中化学物质的认识,为黑顺片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9.
强化胰岛素血糖控制治疗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将62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分别给予强化胰岛素血糖控制治疗和常规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并测定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活性和血浆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结果 提示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改善危重症患者预后,胰岛素有可靠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后无良好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P区变异情况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对631例拉米夫定治疗后无良好应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或核酸测序确定HBV基因型,直接测序观察P区突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病毒载量,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的HBV DNA水平及HBV P区变异情况.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设计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63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基因型HBV感染者272例,C基因型感染者359例,C基因型感染者患者年龄为(39.1±11.4)岁,明显大于B基因型感染患者的(33.7±9.7)岁(t=-6.55,P<0.01).C基因患者病毒载量为(5.96±1.22)log_(10)拷贝/ml,高于B基因型患者的(5.58±1.21)log_(10)拷贝/ml,t=-2.01,P<0.05.A181V/T变异在C基因型的发生率高于B基因型(0.4%比5.3%,χ~2=12.23,P<0.01),M204I/V,L180M、T184A/G/I/S、S202G/I和V173L变异发生率在B、C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204I在B基因型的发生率为20.6%,高于C基因型的13.9%(χ~2=4.91,P<0.05);M204V和M201Ⅳ变异在B、C基因型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0和2.21,P值均>0.05).拉米夫定耐药发生率在B、C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 拉米夫定常见耐药位点在B、C基因型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C基因HBV感染患者病毒载量高于B基因型HBV感染患者;M204I变异在B基因型中出现频率高于C基因型,拉米夫定加用或改用阿德福韦酯后可能会使A181V/T变异在C基因型出现的概率高于B基因型;年龄、免疫因素和非常见位点的变异或许是影响拉米夫定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