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95篇 |
免费 | 157篇 |
国内免费 | 11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篇 |
儿科学 | 12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149篇 |
口腔科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227篇 |
内科学 | 141篇 |
皮肤病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50篇 |
特种医学 | 100篇 |
外科学 | 288篇 |
综合类 | 877篇 |
预防医学 | 602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326篇 |
9篇 | |
中国医学 | 185篇 |
肿瘤学 | 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113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99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86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150篇 |
2013年 | 163篇 |
2012年 | 215篇 |
2011年 | 229篇 |
2010年 | 205篇 |
2009年 | 170篇 |
2008年 | 183篇 |
2007年 | 169篇 |
2006年 | 110篇 |
2005年 | 108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58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91.
喹唑啉类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通过α1肾上腺素能受体非依赖途径诱导凋亡、失巢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来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生长。多沙唑嗪和特拉唑嗪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效应及其作用于正常细胞时的原始药理学活性分离,为开发新的抗肿瘤制剂提供了分子基础。阐明喹唑啉类α1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诱导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机制将有助于设计出新的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2.
93.
目的 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对HIV感染者体表肿大淋巴结和肿块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友谊式"细针穿刺器,对72例HIV感染者进行FNA检查.获得组织用于制备涂片或细胞块,进行HE染色、抗酸染色、六胺银染色、PAS染色,特殊病例进行细菌培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检测.结果 在72例HIV感染者中,穿刺淋巴结65例(90.3%)和体表肿物7例(9.7%).淋巴结病例包括:结核30例(42%),非结核分支杆菌感染5例(7%)、HIV相关性反应性增生14例(19%)、淋巴瘤7例(10%)、化脓性淋巴结炎5例(7%)、隐球菌感染2例(3%)和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2例(3%).体表肿块包括:皮肤及软组织4例(5.6%)、乳腺2例(2.8%)和甲状腺1例(1.4%),其中恶性肿瘤2例,分别为乳腺淋巴瘤和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后多数感染治疗有效.结论 对于HIV感染者进行FNA操作安全、容易执行,诊断可靠、用时较短.取材充分即能够明确多数淋巴结肿大和体表肿块的病因.在本组研究中患者年龄多是20~40岁的男性,结核感染是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病因,高级别的恶性淋巴瘤是最多见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伴有滤泡的非特殊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简称伴滤泡的PTL-U)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18例伴滤泡的PTL-U和8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并对14例伴滤泡的PTL-U患者进行随访;应用目镜测微尺对这些患者的淋巴结石蜡包埋切片进行形态学半定量观测、免疫表型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1)伴滤泡的PTL-U患者中位年龄53岁(4~73岁),男:女=1.57:1.就诊时均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伴B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8例;(2)数量及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滤泡增生;(3)T区扩大,有数量不等、中等大小、胞质透明的肿瘤细胞浸润,易见核分裂象,平均(59.83±14.39)个/mm2[显著高于对照组(15.50±12.32)个/mm2,P<0.05];(4)免疫组织化学示T区主要为弥漫性较单一的T细胞增生占绝对优势;(5)T区Ki-67阳性率均值为(38.24±13.42)%/mm2[(23.7%~63.0)%/mm2][显著高于对照组(17.67±8.84)%/mm2,P<0.05];(6)TCR基因重排检出率71.4%(10/14).结论 伴滤泡的PTL-U形态学特点具有相对的特征性,结合病理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表现,绝大部分病例是可以诊断的,少数不典型者采用PCR检测基因重排可进一步明确诊断,仍无法确诊者需要长期随访根据病情变化确诊. 相似文献
95.
三维多孔D,L-PLA骨替代材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多孔D,L-PC骨替代材料降解特点及骨修复能力。方法:体外实验采用浇铸盐析技术制成三维多孔D,L-PC材料,将其放置于P来7的双蒸水中观察其降解过程中pH值,分子量,重量,生物力学性能的变化。体内实验将20只兔子40只前肢制有10mm骨缺损,分别给予植入材料或作为空白对照,在2,4,8,12周取材做大体观察,组织形态学观察,X线观察,生物力学检测。结果:该材料在降解过程中重量及生物力学的变化滞后于分子量变化,0-4周时变化较小。12周时pH值为2.94,此时植入材料者骨缺损区已修复,空白对照者骨缺损两端骨髓 闭合骨缺损区无骨长入。结论:该材料的结构及降解特点有利于骨长入,作为骨替代品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背景背景:髋臼骨折常见于高能量的暴力损伤,即使经过初期有效治疗仍可能在后期出现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以及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而需要进一步治疗。目的:回顾性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初期治疗失败病例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方法方法:1998年9月至2011年8月行THA治疗髋臼骨折初期治疗失败患者108例(110髋),其中96例(98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146个月,平均54.2个月。比较其中51例既往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和47例既往采用保守治疗患者所行THA的疗效差异。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进行临床评价,依据术后X线片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结果: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46.3分(14~7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平均91.4分(56~100分)(P<0.001)。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矩骨折4例、脱位1例、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4例、假体周围感染2例及BrookerⅢ级异位骨化3例。仅有1例患者因全骨水泥型假体无菌性松动行翻修术。结论结论:采用THA治疗髋臼骨折初期治疗失败病例的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较为满意,具有较高的假体生存率和患者满意度,但在技术上存在诸多难点,围手术期管理和手术细节等方面需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 评价红花籽粕(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的种子经过压榨提取红花籽油后的副产品)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作用。方法 C57BL/6小鼠ig不同剂量的红花籽粕,7 d后计算脏器指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脾、肾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血清中肝功能、肾功能及血脂水平,以评价红花籽粕的急性毒性。建立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phate sodium,DSS)诱导的UC小鼠模型,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测定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结肠长度以及脏器指数,采用HE染色和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评价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和黏膜屏障相关因子表达。结果 急性毒性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红花籽粕组小鼠脏器指数、血液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差异,脏器病理切片也未见异常。红花籽粕对DSS诱导的UC小鼠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以显著改善体质量减轻、DAI评分升高、结肠长度缩短等临床症状(P<0.01),减轻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抑制肠道炎症细胞的浸润,保护杯状细胞,提高紧密连接蛋白和黏蛋白的表达(P<0.05、0.01、0.001),改善肠道屏障完整性。结论 红花籽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对DSS诱导的UC小鼠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该文主要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靶向PEG-PLGA纳米粒控释SDF-1α、BMP-2对人牙周膜干细胞(hPDLCs)迁移和成骨分化的调节作用。方法以双乳化法制备SDF-1α/BMP-2/PEG-PLGA,检测其基本表征,BCA蛋白定量法检测蛋白释放情况。实验分为对照组、SDF-1α+BMP-2组、SDF-1α/BMP-2/PEG-PLGA组和LIPUS+SDF-1α/BMP-2/PEG-PLGA组。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各组迁移能力,碱性磷酸酶(ALP)、茜素红染色实验和实时定量PCR评估各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结果 LIPUS辐照成功调节了纳米粒内蛋白的释放速率。与其他组相比,LIPUS+SDF-1α/BMP-2/PEG-PLGA组迁移能力和成骨分化能力显著增强。结论 LIPUS靶向作用PEG-PLGA纳米粒成功调节了SDF-1α、BMP-2的释放,该体系能有效促进人牙周膜干细胞迁移和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100.
张亮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22,(3):228-232
跟腱病是足踝部劳损性疾病中最常见病之一,临床主要以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为主。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跟腱病治疗的研究颇多,常用的治疗方法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因非手术治疗可降低手术治疗的潜在性风险,大多数患者及医者会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由于跟腱病处理不当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早期选择合适的处理,会有效的提高治疗疗效和缩短治疗时间,但是对其病的病因病理,以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以跟腱病病因病理、治疗方式,对比分析跟腱病治疗的优缺点,旨在为临床治疗不同类型跟腱病提供更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