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03篇
  免费   540篇
  国内免费   233篇
耳鼻咽喉   35篇
儿科学   32篇
妇产科学   37篇
基础医学   351篇
口腔科学   37篇
临床医学   1214篇
内科学   731篇
皮肤病学   73篇
神经病学   171篇
特种医学   6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555篇
综合类   2369篇
预防医学   1219篇
眼科学   42篇
药学   1057篇
  15篇
中国医学   908篇
肿瘤学   237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237篇
  2020年   220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227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385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471篇
  2011年   556篇
  2010年   562篇
  2009年   513篇
  2008年   429篇
  2007年   430篇
  2006年   401篇
  2005年   358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352篇
  2002年   264篇
  2001年   276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78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41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63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67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48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64年   5篇
  1963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椎管内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残存的臂丛神经根并进行神经修复的可行性。方法甲醛溶液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测量C5-T1,神经前根椎间孔段的直径、长度和有髓神经纤维计数。选择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2例为椎孔处刀刺伤,3例为闭合性创伤。自受伤到椎管内探查的时间为3-6个月,平均4个月。CTM显示部分已损伤的神经根其椎管内神经前后根仍存在,而锁骨上臂丛神经探查在椎间孔外找不到相应的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通过打开椎管将椎管内残存的神经根用腓肠神经桥接进行神经修复。结果C5-T1,神经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为4000-6000根,椎间孔段的长度为11~14mm,外径为1.2~1.5mm。5例患者的椎管内均找到了具有正常结构的神经根近端,其中C5神经根3例,C5、C6神经根1例,C7神经根1例。C5修复肩胛上神经和C5神经远端各1例,C5修复正中神经内侧头1例,C7修复内侧束1例,C5、C6分别修复上干后股、肌皮神经1例。术后随访38--46个月,平均42个月。5例患者其修复神经所支配肌肉的肌力分别达3-4级。结论对于神经根在椎间孔处断裂的臂丛神经损伤,可通过打开椎管找到损伤神经根的近端,为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修复提供理想的动力神经源,有利于臂丛神经治疗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牙隐裂全冠修复后的疗效.方法将1999~2004年全冠修复120例进行分类,根据统一判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治愈91.6%,松动Ⅲ度1.6%;牙周形成瘘道4.2%;牙龈炎1.6%;拔除0.8%.结论牙隐裂全冠修复是临床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教育问题,护士要想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心态,也就要做好心理护理,如何做好心理护理,与患者有效沟通,交流是前提。  相似文献   
104.
张云辉 《云南医药》1996,17(6):458-459
以肺部游走性阴影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张云辉患者、男、19岁,学生。因咳血半年入院。患者于1992年12月,无诱因出现咳血,10ml/日,胸片示右肺上野有-2cm×3cm之阴影,诊为肺结核,给链霉素、乙胺丁醇、异烟肼抗痨治疗3个月...  相似文献   
105.
象形排班法     
象形排班法,是在传统的排班基础上加以发挥和突破。此种排班法是应用象形图形,利用多色彩笔绘制成各种不同班次。采用象形图方法表达事物的内涵,既直观易懂,又不受国籍与文字的限制。象形排班法分周表、月表、季表、年表四种。  相似文献   
106.
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9属于BMP家族,具有介导间充质干细胞、肌肉细胞和前成骨细胞等成骨分化的能力,还可以促进软骨形成。BMP-9诱导成骨分化的机制与传统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BMP-4、BMP-7 等)不完全相同。BMP-9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余BMP(如BMP-2、BMP-4、BMP-7等)。且传统的BMP 抑制剂Noggin对于BMP-9促成骨分化能力无明显抑制作用。本文对BMP-9的结构和受体、成骨分化的作用和信号机制,以及成软骨分化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7.
背景 大量证据表明抑郁障碍患者的躯体症状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但躯体易感性的机制尚不明确。部分研究认为前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前体(ProBDNF)、炎性因子水平比正常人高,而这是否与伴随的躯体症状有关还没有明确的结论。目的 探讨重性抑郁障碍(MDD)患者躯体症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炎性因子的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门诊或住院部MDD患者59例与同期社区招募的健康志愿者3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将MDD患者分为伴躯体症状抑郁障碍(SD)组37例(SSS总分>36分)和不伴躯体症状抑郁障碍(NSD)组22例(SSS总分≤36分),32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HC组)。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SSS评分、BDNF、ProBDNF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8(IL-18)、白介素23a(IL-23a)、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  相似文献   
108.
10033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年~2002年在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围产儿10 033例,其中出生缺陷儿106例,总发生率为10.57‰,夏季最高(14.33‰),与总发生率进行比较,经x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冬季最低8.27‰,与总发生率进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单发畸形82例,多发畸形24例,畸形各系统分布顺位前五位依次为:肌肉骨骼系统、颌面耳颈部、消化系统、染色体病及泌尿生殖系统.男胎比女胎、经产比初产畸形发生率均高,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前者P<0.05,后者P<0.01).围产儿死亡中出生缺陷占1/4以上.结论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早期发现缺陷儿并早期终止妊娠(孕28w前),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降低国产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工作记忆任务诱发去激活(Task induced deactivation,TID)脑区及其意义。方法:正常受试者35名,采用参数性数字n-back任务(n为1、2、3)行fMRI,0back作为对照任务。根据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3back任务的行为学表现,将准确率为≥85%的受试者纳入高执行表现正常受试者(High performing normal subjects,HPNS)组。采用SPM2软件进行功能数据预处理、统计分析和结果显示。结果:HPNS中TID脑区包括:前额叶皮层内侧部(medialprefrontal cortex,MPFC);扣带;右侧额下回(BA47);双侧颞叶多个脑区。在2back负载水平之内,随着负载增加,TID脑区去激活程度增加,但在2back负载之后,大多TID脑区的去激活呈平台期表现。结论:TID网络的存在对WM任务的正确执行是必须的。  相似文献   
110.
视交叉上核具有生物钟功能已为很多实验研究所证实,但其功能机制尚在探索之中。本实验采用双重免疫组织化学反应技术对大鼠视交叉上核内VIP、AVP及SOM样三大神经元群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VIP样扣结广泛分布于AVP样神经元周围,数量最多、密度最大;而SOM样扣结贴附于VIP及AVP样神经元的数量次之;(2)AVP样扣结与VIP样神经元之间,VIP样扣结与SOM样神经元之间也形成联系.上述发现为视交叉上核功能机制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