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9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探讨gankyrin在胃贲门癌中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gankyrin在胃贲门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分化,临床分期及转移等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Gankyrin在胃贲门癌组织中表达率为60 /69(87%),其中在高、中、低度分化癌组织的表达率依次为28 /32(87.5%),17 /20(85% )及15/17(88%).在转移与非转移组织表达率分别为:29/30(97%)及31/39(80%).在Ⅰ+Ⅱ期与Ⅲ+Ⅳ表达率为别为:20/27(74%)及40/42(95%).统计学分析提示Gankyrin在转移及Ⅲ+Ⅳ组织表达率高于非转移及Ⅰ+Ⅱ期组织(P<0.05).结论:Gankyrin在胃贲门癌中表达与其临床分期及转移密切相关,在其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一套基于3G/4G无线网络的区域性急救系统的设计过程。该系统以医院急诊科为救治中心,依托专网专线和3G/4G通信网络建立,集成了数字化智能救护车系统、急救现场手提箱系统和区域性急救医疗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水平,提升应急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处置能力,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的可进行胸腔闭式引流的套管针,满足战时或灾难中伤员救治的需要。方法 :该装置由引流套管、引流套管前端的锥形切管、锥形切管内可伸缩保护头、固定部及固定部之间的弹性部组成。结果:应用该套管针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用时短(手术全过程仅需5 min左右),在床旁甚至急救现场、急救车上均可迅速完成操作,安全性高,对患者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结论:该设计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结构简单、便于携带、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能有效提高救治的时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一套基于3G/4G无线网络的区域性急救系统的设计过程。该系统以医院急诊科为救治中心,依托专网专线和3G/4G通信网络建立,集成了数字化智能救护车系统、急救现场手提箱系统和区域性急救医疗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水平,提升应急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处置能力,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邱健行教授认为慢性乙型肝炎病位在肝而本于脾胃虚弱,关键致病病因为湿热邪毒侵袭,提出慢性乙型肝炎当清热祛湿解毒以祛邪务尽,时刻顾护脾胃同求扶正的总治法,自拟五虎汤治之并根据病情所处阶段及合并病证的不同而灵活变通、遣方用药,屡获验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胃散联合温针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胃蛋白酶原的影响,研究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与优势。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采用随机对照单盲法,分为观察组跟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使用生胃散加减联合温针灸共同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复春治疗,治疗4个月后,对比2组之间患者的临床疗效、胃镜下胃粘膜炎症、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改善程度以及血清胃蛋白酶原治疗前后水平。结果:治疗组经过治疗后,在粘膜炎症、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评分上,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在胃黏膜炎症、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胃散联合温针灸发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理想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新型胸腔闭式引流包的设计及应用过程。该引流包主要由一次性套管针、一次性水封瓶和引流管组成,可对创伤性血气胸患者行快捷、安全、有效的胸腔闭式引流术,提高了救治时效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社会交通和工农业的发展,多发伤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关资料表明创伤已成为城市的第四位死因和农村的第五位死因。我国1995年交通事故死约7万余人,伤20余万人。我科于1995年9月~1999年9月救治多发伤524例,现将早期救治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接受治疗的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凝血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率,分析造成创伤后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创伤后凝血病26例,凝血病发生率为22.61%;凝血病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T)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非凝血病组,D-二聚体(D-DT)水平高于非凝血病组,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血压≤90mm Hg、体温36.5℃、动脉血pH7.2的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凝血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ISS评分16分、收缩压≤90mm Hg、体温36.5℃、动脉血pH7.2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凝血病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SS评分、输液量和动脉血pH进入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286、5.128和3.962。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有发生创伤后凝血病的危险,ISS评分、输液量和动脉血pH是患者发生凝血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