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8篇
眼科学   4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眼底并发症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出现眼底并发症的SLE患者的眼底、眼部其他表现、伴随的全身病变及血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dsDNA)、补体3(C3)、 补体4(C4)和血红细胞沉降率(ESR)。 结果 “典型的”SLE眼底病变15例25只眼,视网膜静脉阻塞(RVO)9例12只眼,RVO合并视网膜动脉不全阻塞1例2只眼,渗出性视网膜脱离1例2只眼,玻璃体积血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1只眼,视盘水肿(除外RVO所 致)3例6只眼。9例合并有眼部其他表现,21例患者伴随有全身症状,所有病例血抗核抗体( ANA)、抗dsDN A阳性和血ESR升高,19例C3下降,17例C4下降。 结论 SLE可产生严重的 眼底并发症及合并其他眼部病变,对SLE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底病变 并及时进行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206-208)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眼睑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了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8例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SchirmerI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虎红眼表染色,并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上睑缘附近的睑结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染色,13例患者角膜和球结膜不同程度的虎红染色,SchirmerI试验(7.3±1.5)mm,BUT为(1.3±2.0)s,2例患者发生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泪液和凝胶,分泌物多者加用抗生素眼膏,两例患者进行了上睑水平缩短术。结论EIS是一种少见的上睑重叠于下睑表面的位置异常,虎红着染上睑缘周围的睑结膜有助于其诊断,常伴有干眼,主要给予人工泪液治疗,无效时手术缩短上睑。  相似文献   
63.
干燥综合征与非干燥综合征干眼临床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常用干眼诊断试验的研究,结合对干眼(dryeye,DE)患者主诉、病史询问和实验室指标的分析,对干燥综合征干眼(dryeyeassociatedwithsjogrensyndrome ,SS -DE)和非干燥综合征干眼(dryeyenotassociatedwithsjogrensyndrome ,NSS -DE)作一比较研究,从而有助于两类干眼的诊断。方法 5 2例SS共10 4眼(SS组)、73例非SS干眼共136眼(NSS组)、6 3例正常对照共12 0眼均给予详细的询问病史、眼部的常规检查和干眼的检查。其中部分患者行印痕细胞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风湿10项、风湿3项和血沉。结果 SS组视力异常、有口干症状和是否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比NSS组常见。表面麻醉下Schirmer -I试验和BUT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1)。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睑裂区虎红染色评分和印痕细胞学评分两组比较,SS组明显高于NSS组(P <0. 0 0 0 5 )。SS组抗SSA和/或抗SSB阳性、ANA阳性、RF阳性和血沉增高者较常见。NSS组血清全检查均为阴性结果。结论 视力异常、口干症状和有无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是SS -DE和NSS-DE重要鉴别点;Schirmer-I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BUT)对区别两类干眼无诊断意义;严重的眼表染色、特别是虎红染色对SS -DE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SS -DE眼表杯状细胞丧失和上皮细胞鳞状化生比NSS -DE严重得多;抗S  相似文献   
64.
目的报告国内第一例由Arthrographis kalrae引起的真菌性全眼炎伴发侵袭性上颌窦、筛窦窦炎病例,并对眼内脓液中分离株进行鉴定。方法从一例眼外伤患者左眼眶内清除组织及脓液中培养分离出真菌,并通过形态学、生化学包括尿素酶试验、放线菌酮耐受试验、最高生长温度测试、ID32生化鉴定板、药敏试验、组织病理学、辅酶Q分析和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鉴定。结果该菌形态学特征为具有双相型特点的菌落,镜下为典型链状关节孢子;生长温度最高可耐受42℃高温;对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敏感。所含辅酶Q为辅酶Q-10(H2)。D1/D2和ITS区域的DNA序列分析,经正反链验证,分别确定了604个和508个碱基位点。通过日本国际核酸序列数据库(DDBJ)进行同源性序列搜索证明,分离株与模式株UAMH3616(Arthrographis kalrae)的D1/D2和ITS区域有100%的碱基同源序列,证实为Arthrographis kalrae。结论这是国内首次鉴定Arthrographis kalrae,也是首次发现由该菌引起的真菌性全眼炎伴发侵袭性上颌窦、筛窦窦炎病例。  相似文献   
65.
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55例(69眼)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患进行视力、屈光度、A/B超、眼底彩色照相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 43例(78.2%)近视病程超过20年,54眼(78.3%)眼轴超过29mm,44眼(63.8%)出现后巩膜葡萄肿,所有患屈光度均超过—10D,黄斑出血时8眼(11.6%)可见漆样裂纹,6眼(8.7%)显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ubretinal neovaseularization,SRNV)。出血吸收后19眼(27.5%)可见漆样裂纹,9眼(13.0%)出现SRNV。结论 近视病程超过20年、眼轴超过29mm、屈光度超过—10D、有后巩膜葡萄肿的患容易发生黄斑出血,漆样裂纹与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有密切的关系。高度近视黄斑出血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伴SRNV的单纯型出血,另一种是伴有SRNV的出血。单纯型黄斑出血预后较好,伴有SRNV的黄斑出血预后差,定期检查眼底及FFA,有助于早期发现SRNV。  相似文献   
66.
198 9年美国RichardWlodyga[1] 逆转几何设计的角膜塑形 (Ortho K)镜片出现后 ,1 992年美国视光师Grant[2 ,3] 首先提出OK镜的夜戴形式 ,1 997年DrDay和DrReim进而主张夜戴“一片到位”的速降型Ortho K[4 ] 。 1 998年Ortho K便以这种夜戴、“一片到位”的形式为主流 ,旋风般地卷入中国。顷刻间 ,众多医生或并非医生争相加入Ortho K的队伍 ;十数家公司在经销Ortho K镜片[5] ;近 2 0万青少年接受Or tho K治疗 ,Ortho K瞬间遍及全国。3年来 ,Ortho K降低近…  相似文献   
67.
对做了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检查的112例3~10岁低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围产期调查,发现低体重儿F-ERG改变与其在围产期中的温箱监护、吸氧、窒息及母亲被动吸烟有关。提示应重视围产期异常的低体重儿视网膜功能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68.
<正>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是眼科难治急症,预后恶劣,失明率高,迄今无有效的治疗措施.最近我们采用体外反搏与扩张血管药物治疗1例左眼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病人,使患眼能在短期内复明.现报告如下:病者方××,男,34岁,1993年12月16日上午10时突然左眼失明.5分钟后即来我院眼科诊治.检查:左眼仅见手动,瞳孔5mm×5mm,对光反射迟钝.眼底:视乳头边缘欠清,颜色稍淡,动脉普遍变窄,A:V=1:2,部分动脉可见串珠样改变,后极部网膜颜色淡,轻度水肿,可见樱桃红斑.  相似文献   
69.
目的 研究弱视治疗后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的拥挤现象及与立体视觉的关系.方法 对95例屈光不正性弱视患儿和150例同龄屈光不正非弱视儿童检查其矫正成排视标视力与单视标视力,并用颜氏和Titmus立体图检查法行立体视觉检查.结果 弱视患儿的拥挤现象较屈光不正非弱视儿童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视组中无拥挤现象患儿平均立体视锐度与有拥挤现象的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弱视组与屈光不正组立体视锐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不正组的立体视觉最好.结论 弱视治疗后,无拥挤现象患儿的立体视觉恢复较好,对判断弱视临床治愈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弱视应早诊断早治疗以利于儿童立体视觉的重建.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rowd phenomena and the relation with the stereopsis in ametropic amblyopic children after treatment.Methods Visual acuity of row and single sign was examined in 95 ametropic amblyopia children and in 150 ametropic children at the same age using Yang's and Titmus stereo test to assess stereo aucity in all children.Results The crowd phenomena in ametropic amblyopic children was more obvious(P <0.01).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the stereo acuity between with and without crowd phenomena in the amblyopic children(P<0.01).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ed in stereo acuity between amblyopia group and ametropic group(P <0.01).The stereopsis of ametropic group was the best.Conclusions After treatment,the stereopsis of amblyopic children without crowd phenomena is better,which is very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effect and prognosis in amblyopic treatment.Amblyopia should be diagnosed and cured as soon as possible to improve the stereo acuity.  相似文献   
70.
目的明确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与电子助视器在低视力学生阅读康复方面的作用,为临床及低视力康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选取广州市培英职业学校的低视力学生30例,年龄(21.1±3.0)岁。每名受检者分别在不使用助视器、使用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和便携式电子助视器3种条件下阅读。记录不同条件下受检者的持续时间、阅读距离、阅读速度、换行时间和错误率。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检验。结果不使用助视器、使用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和便携式电子助视器在阅读持续时间[(4.35±2.82)min vs. (7.27±4.50)min vs. (10.71±3.09)min,F=4.60,P<0.01],阅读距离[(7.44±4.40)cm vs. (13.38±7.07)cm vs. (20.97±6.84)cm,F=11.21,P<0.01],阅读速度[(35.64±24.01)字/min vs. (49.41±24.96)字/min vs. (65.59±20.03)字/min,F=13.77,P<0.01]、换行时间[(1.52±1.13)s vs. (2.24±1.25)s vs. (3.42±0.94)s,F=7.40,P<0.01]和错误率[(10.34±11.01)% vs. (5.84±3.61)% vs. (5.26±2.72)%,F=1.79,P<0.05)]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便携式电子助视器在阅读持续时间、阅读距离、阅读速度上均优于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P<0.0167);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在阅读持续时间、阅读距离、阅读速度上优于不使用助视器(P<0.0167);在错误率上便携式电子助视器、不使用助视器与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便携式电子助视器错误率低于不使用助视器(P<0.0167)。换行时间上便携式电子助视器、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长于不使用助视器(P<0.0167),便携式电子助视器长于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P<0.0167)。结论助视器对于低视力学生在阅读上有很大的帮助;便携式电子助视器总体上明显优于新型非球面光学助视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