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0篇 |
免费 | 8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3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26篇 |
预防医学 | 4篇 |
眼科学 | 4篇 |
药学 | 5篇 |
中国医学 | 25篇 |
肿瘤学 | 1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泄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治疗有效,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柳氮磺吡啶组、中药高、低剂量组5组,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均采用TNBS/乙醇联合造模法制造UC模型。分组灌胃治疗14 d后,分别检测大鼠血清IL-1β、IL-10、结肠黏膜CD14含量。结果:模型组较空白组IL-1β、CD14表达明显升高,IL-10表达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药高、低剂量组、柳氮磺吡啶组较模型组IL-1β、CD14表达明显下降,IL-10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中药高剂量组较柳氮磺吡啶组、中药低剂量组IL-1β、CD14表达明显下降,IL-10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泄浊解毒方干预UC大鼠可降低血清IL-1β、升高血清IL-10、下调结肠黏膜CD14表达,这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A超经修正后测量硅油填充眼眼轴及人工晶状体(IOL)度数的准确性。方法应用我院现有的法国QUANTELMEDICAL公司的CompattachIIA/B超声仪采用实验的方法对超声波在纯Ox5700型硅油、患者眼中取出的硅油及平衡盐溶液中的传播速度进行测量及比较,进而对眼轴值进行修正,最终推算出准确的人工晶状体度数。选取25例行玻璃体切割伴硅油填充术的患者,应用公认0x5700型硅油的测量值对患眼进行眼轴的测量,再用我们实验所得到的测量值分别对患眼进行坐位及平卧位的眼轴测量,最后将坐位时测出的跟轴长度代入SRKⅡ公式计算拟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行硅油取出术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3个月测量患眼的眼轴、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状态。对手术前后眼轴长度及最佳矫正视力进行对比,将术后屈光状态与术前预期值比较。结果纯Ox5700型硅油的比色杯宽度为(31.440±0.011)mm,患眼中取出硅油的比色杯宽度为(31.420±0.047)mm,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衡盐溶液的比色杯宽度为21.07mm。取油前,硅油填充眼的玻璃体腔的传播速度设置为990m/s时的患眼平均眼轴长度为(23.219±0.125)mm。传播速度设置为1027in/s时坐位测量患眼平均眼轴长度为(24.103±0.135)mm,平卧位患眼平均眼轴长度为(24.116±0.128)mm。取油后患眼平均眼轴长度为(24.018±0.135)mm。硅油的传播速度设置为1027m/s时坐、卧位测量的眼轴值同取油后患眼的眼轴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播速度设置为990m/s时的测量值与取油后眼轴长度及传播速度设置为1027m/s时测量的眼轴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屈光度与术前预期值差值平均为(-1.50±2.0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超经修正后可准确测量硅油填充眼的眼轴长度,进而准确推算出硅油填充眼的IOL度数,A超测量硅油填充眼眼轴及IOL度数是相对准确、安全、方便的方式,但各医院应对自身的仪器及材料进行实验测量,进而得出更加适合本院的实验数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与枸橼酸铋钾颗粒+标准三联疗法的四联疗法2种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幽门螺杆菌(Hp)根除率、临床疗效、药物不良反应等,以探寻有效的HPAG治疗方案。方法将100例HPAG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标准三联疗法+枸橼酸铋钾颗粒治疗,治疗组50例予标准三联疗法+化浊解毒中药治疗。停止服药4周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urea breath test,UBT),观察Hp的根除情况。釆用填写调查表的方式,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症状进行评分,通过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来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p根除率81.6%,对照组Hp根除率81.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9%,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2种治疗方案在根除Hp方面效果相当,但化浊解毒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含铋剂四联疗法,并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程麻醉护理一体化模式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小儿麻醉复苏期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湖南省儿童医院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116例拟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通过随机双盲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接受全程麻醉护理一体化模式护理干预,观察组接受全程麻醉护理一体化模式联合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手术结束即刻(L1)、入复苏室即刻(L2)、麻醉清醒时(L3)患者麻醉复苏期体征水平;两组麻醉复苏情况及复苏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整体分析发现,两组心率、平均动脉压时间、组间、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组内比较,两组组内各时点麻醉复苏期体征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各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自主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出复苏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程麻醉护理一体化模式联合预见性护理有助于稳定小儿麻醉复苏... 相似文献
17.
例1 男,39岁。因右侧鼻腔反复出血3d于1995年5月16日入院,入院后均排除由全身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所致的出血。右侧鼻腔内大量鲜红色血液及血凝块,无明显出血点,行前鼻孔填塞术,未能有效制止出血,继而施行前后鼻腔填塞术,仍有少量血液自右泪小点处阵发性溢出,伴同侧搏动性头胀痛。行鼻窦CT检查,发现右上颌窦密度均匀一致增高。3d后取出鼻腔填塞物,仍阵发性出血;遂在出血时紧急行右上颌窦穿刺,取出针芯,见有鲜血流出,鼻腔出血减少。于5月23日行右上颌窦探查术,术中发现上颌窦外侧壁前下方一出血点,去除血痂,呈搏动性出血,周围粘膜正常,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腹直肌后修补手术(TES)微创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DRA)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022年3—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例产后DR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患者均行TES术,腹直肌后置入15 cm×20 cm聚丙烯疝修补网片加强修复,无需钉枪固定,无需防粘连补片。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采用门诊、微信及电话联系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完全TES手术,无中转开腹,2例合并脐疝,1例合并白线疝,平均手术时间168 min,术后第1天数字分级法疼痛评分平均为2分,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约2.5 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3.5 d。4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分别为术后1、3、6、9、12个月,无复发病例,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TES治疗产后DRA是安全、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病因未明,反复发作,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有研究显示,近30年来中国UC发病率快速上升,目前仍未达到最高峰,预计在接下来的25年里将持续增加[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在2010年、2017年分别制(修)订了《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以下分别简称2010年《共识》、2017年《共识》),为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指导。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自拟泄浊解毒方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河北省中医院就诊的浊毒内蕴型UC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自拟泄浊解毒方联合治疗,2组均治疗12周。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炎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Geboes组织学指数、Mayo活动指数评分及肠道菌群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1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6.7%(χ2=5.192,P=0.023);治疗12周后,2组患者ESR、CRP、PCT水平及Geboes组织学指数均低于治疗前(P<0.01),但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患者Mayo活动指数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t=4.308,P<0.001)。治疗12周后,在门水平上,2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丰度明显增加,放线菌门、变形杆菌门丰度明显减少;在属水平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