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研究永久性血管通路在五年以上透析后血流量大小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永久性血管通路透析五年以上患者88例,其中实验组为血管通路血流量≤300 mL/min患者45例,对照组为血管通路血流量在300~500 mL/min患者43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透析,并对两组患者并发症、血红蛋白、尿素氮、血肌酐、白蛋白、残余肾功能等生存质量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透析后,实验组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高于对照组(24.87±7.97 mmol/L和675±232μmol/L比17.34±9.53 mmol/L和368±243μmol/L;P<0.05),实验组血红蛋白水平(70.62±12.03 g/L)低于对照组(76.03±13.05 g/L;P<0.05),两组白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残余肾功能降低了90.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4%。在对狭窄治疗后再狭窄机会以及血液再通时的流速比较中发现实验组明显差于对照组(P<0.05)。结论永久性血管通路进行透析且血管通路血流量≤300 mL/min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应当注意身体机能的变化,在适当的时机应调整透析方案,增加透析频率和对并发症的预防,提高患者...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不同置换率的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顽固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方法 7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顽固性心衰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VVH治疗,按CVVH治疗置换率不同分为A、B两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衰临床表现及心功能心脏指数的变化,并测定治疗前后6、12h左心室射血分数、动脉血气分析、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醛固酮(ALD)、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血生化指标及血电解质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CVVH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心功能改善;其中B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85.7%VS80%,P<0.05);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氧合指数和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CI)明显改善(P<0.05或P<0.01),其中B组的变化更为显著(P<0.05或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部分神经内分泌激素如PRA、Ang-Ⅱ、ALD和炎症因子TNF-α等均有明显降低(P<0.05或P<0.01),其中B组的变化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CV-VH治疗不失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顽固性心衰的有效治疗方法 ,高置换率CVVH治疗较低置换率CVVH治疗能更有效的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能更有效的清除部分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炎症因子,因而更有利于改善顽固性心衰。 相似文献
24.
目的:建立韭菜子的薄层鉴别。方法:采用不同的展开系统对韭菜子进行了薄层鉴别的研究。结果: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2)为展开剂。结论:建立韭菜子的薄层鉴别方法,且方法稳定可靠,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探讨纠正高尿酸血症后维持血透患者左心室肥厚情况的变化。方法选2005~2008年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规律血液透析(每周3次,每次4h)基础上仍合并高尿酸血症、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应用别嘌呤醇纠正高尿酸血症,观察纠正高尿酸血症前后6个月左心室重量的变化。结果纠正高尿酸血症前后6个月左心室重量减轻(P〈0.05)。结论纠正纠正高尿酸血症可改善维持血透患者左心室肥厚情况。 相似文献
27.
28.
目的调查我院血液透析5年以上成人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血流量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8例血液透析5年以上成人患者,按AVF血流量大小分为A组(38例)和B组(70例),分析其血流量的影响因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糖尿病、造瘘次数、内瘘血栓形成次数等因素为患者AVF血流量减少的影响因素。结论加强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AVF的临床护理水平,是保持AVF通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