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06篇 |
免费 | 310篇 |
国内免费 | 18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4篇 |
儿科学 | 166篇 |
妇产科学 | 34篇 |
基础医学 | 278篇 |
口腔科学 | 69篇 |
临床医学 | 837篇 |
内科学 | 361篇 |
皮肤病学 | 167篇 |
神经病学 | 111篇 |
特种医学 | 24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0篇 |
外科学 | 353篇 |
综合类 | 1630篇 |
预防医学 | 626篇 |
眼科学 | 97篇 |
药学 | 598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700篇 |
肿瘤学 | 2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篇 |
2023年 | 197篇 |
2022年 | 180篇 |
2021年 | 216篇 |
2020年 | 140篇 |
2019年 | 145篇 |
2018年 | 149篇 |
2017年 | 103篇 |
2016年 | 133篇 |
2015年 | 117篇 |
2014年 | 264篇 |
2013年 | 243篇 |
2012年 | 275篇 |
2011年 | 303篇 |
2010年 | 295篇 |
2009年 | 271篇 |
2008年 | 298篇 |
2007年 | 241篇 |
2006年 | 247篇 |
2005年 | 237篇 |
2004年 | 235篇 |
2003年 | 214篇 |
2002年 | 214篇 |
2001年 | 173篇 |
2000年 | 188篇 |
1999年 | 144篇 |
1998年 | 127篇 |
1997年 | 123篇 |
1996年 | 109篇 |
1995年 | 108篇 |
1994年 | 112篇 |
1993年 | 89篇 |
1992年 | 79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81篇 |
1989年 | 79篇 |
1988年 | 58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38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22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18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4篇 |
1965年 | 4篇 |
1959年 | 9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中藏经》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医学典籍,脏腑辨证理论是其学术内容之一。此文以《中藏经》中肝脏辨证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比较法和文献分析法研究其主要内容、历史源流、学术特点以及临床应用。该理论已在总结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脉诊为核心、重视五行学说的肝脏辨证理论。厘清这一点,能为中医工作者精细化诊疗的辨证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目的 对驱虫斑鸠菊种子类黄酮物质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采用选择性反应/多反应监测技术(SRM/MRM),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及MRM质谱分析,对驱虫斑鸠菊种子类黄酮物质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KEGG数据库,对驱虫斑鸠菊种子类黄酮化合物的参与的主要分子生物学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测定驱虫斑鸠菊种子总黄酮类物质含量为0.97 g/...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炎相关性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紊乱和肠道黏膜损伤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组83例、缓解期组69例)及63例结肠炎相关性肠癌(结肠癌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7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对比各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菌落变化、内镜下肠道黏膜损伤情况及组织活检结果。结果 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失调程度随肠道病变加重依次增加,肠杆菌、肠球菌、消化球菌、小梭菌密度依次升高,双歧杆菌、乳杆菌密度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者肠道组织形态相比,缓解期组轻度黏膜水肿,组织染色可见少量中性粒细胞,累及少量隐窝;活动期组肠道黏膜水肿、溃疡性病变,黏膜腺体萎缩变形,炎症病变加重;结肠癌组患者肠道重度水肿、溃烂,黏膜腺体扭曲变形、萎缩,大部分区域可见淋巴滤泡增生及隐窝脓肿;各组随着肠道病变程度增加,肠道内镜分级增加,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菌群紊乱及内镜不规则性溃疡和狭窄可能提示结肠发生炎性病变,临床可根据内镜及活检组织学观察判断结肠炎病变范围及程度,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4.
目的:观察"消、托、补"三步法治疗胃溃疡的疗效及对溃疡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0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治疗过程中脱落5例,最终对照组37例,治疗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消、托、补"三步法中药治疗,持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情况、胃溃疡复发率,并检测胃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再生蛋白Ⅰ(regenaration gene I,RegI)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胃溃疡复发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胃镜疗效与对照组相当(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胃痛、反酸、纳差症状显著改善,胃黏膜PCNA表达显著升高,TGF-β1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消、托、补"三步法可以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溃疡面修复,提高黏膜愈合质量,提高幽门螺旋杆菌的根除率,减少复发,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方法:从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食管癌数据库中选取32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1周CT检查淋巴结转移的位置、淋巴结的短径、长径和数量,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显示,以淋巴结短径≥6.5 mm为诊断锁骨上窝淋巴结转移标准,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62,Youden指数为0.633;而当短径≥10 mm时,Youden指数为0.100。以淋巴结短径≥7.5 mm为诊断喉返神经区淋巴结转移标准,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78,Youden指数为0.411;而当短径≥10 mm时,Youden指数为0.199。以淋巴结短径≥6.5 mm为诊断非喉返神经区淋巴结转移标准,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40,Youden指数为0.297;而当短径≥10 mm时,Youden指数为0.048。以淋巴结短径≥6.5 mm为诊断贲门、胃左区淋巴结转移标准,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765,Youden指数为0.406;而当短径≥10 mm时... 相似文献
56.
57.
58.
59.
目的通过参与临床护理实践,发挥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工作中的作用,发掘护理干预潜能,减少并发症。方法实时观察、参与一例蜂蛰伤致多脏器衰竭患者的诊疗、护理过程,利用临床及护理知识,分析患者病情特征及护理、治疗原则与方法,根据病情与医生一起实施恰当的皮肤护理措施。结果加强皮肤护理干预,促进了临床治疗效果。患者住院期间皮肤逐渐好转,无感染发生;上肢水肿逐渐减轻,肾功能逐渐恢复。结论护理人员积极参与蜂蛰伤患者的皮肤护理干预,提供针对性、个体化的护理服务,同时与临床医生密切配合,积累临床皮肤护理工作经验,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皮肤护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
1979~1982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病人、人群利什曼素皮内试验和白蛉分布等项调查,对该区黑热病疫区和非疫区的景观特征进行比较后指出,黑热病仅在胡杨和红柳生长的荒漠林土(林灌草甸土)地带内流行,只有在这种景观地带才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分布并为优势种,认为荒漠林土地带有黑热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同这种土壤适合本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孳生繁殖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