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186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了解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 CSF)对人卵巢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X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GM CSF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3AO及CAOV3 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用XTT法检测GM CSF对SKOV3、3AO 及CAOV3 细胞的生长均无明显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也未发现GM CSF对SKOV3、3AO及CAOV3细胞的增殖指数有明显影响。结论:在卵巢癌化疗过程中应用GM CSF是比较安全的,对其潜在的促进肿瘤细胞增殖的顾虑也许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32.
目的构建和表达模拟人卵巢癌抗原的抗独特型单链抗体6B11scFv和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的融合蛋白,以提高抗独特型抗体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用于卵巢癌的免疫治疗提供基础。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用编码连接肽的DNA连接6B11scFv和hGMCSFcDNA,并对大肠杆菌用温度进行诱导表达;采用蛋白免疫吸附印迹法,对表达的蛋白进行活性测定。结果表达的蛋白能分别与6B11的初始抗体和小鼠抗hGMCSF单克隆抗体特异结合。结论表达的融合蛋白保留了6B11scFv和hGMCSF两种成分的活性,增强了6B11scFv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在免疫功能正常的C57BL/6小鼠体内建立上皮性卵巢癌腹腔转移瘤模型及皮下瘤模型,为卵巢癌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体外培养近交系C57BL/6小鼠卵巢上皮低分化腺癌细胞株ID-8,将对数生长期的ID-8细胞按1×10^7、5×10^6、1×10^6和1×10^5个细胞/只的剂量,分别接种于6~8周雌性SPF级C57BL/6小鼠腹腔及左侧肩部皮下,共8组,每组6只。观察腹腔瘤及皮下瘤的成瘤时间、成瘤率、腹水、腹腔肿瘤转移情况及小鼠生存期;处死小鼠时留取主要脏器、腹腔肿瘤及皮下肿瘤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另外6只小鼠接种5×10^6个ID-8细胞,分别在4、8、16周后处死进行系统解剖,做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将不同数量的ID-8细胞接种C57BL/6小鼠腹腔及皮下后,成瘤率均为100%,腹腔瘤模型组:腹腔注射1×10^5,1×10^6,5×10^6,1×10^7个ID-8细胞,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41±6.7)d、(122.8±4.5)d、(83.4±7.2)d和(74.4±4.5)d,随着肿瘤细胞接种负荷增加,动物生存期明显缩短(P〈0.05)。皮下瘤组:1×10^7细胞组和5×10^6细胞组,1周左右成瘤;1×10^6细胞组,3周左右成瘤;1×10^5细胞组,6周左右成瘤。随着肿瘤接种负荷的增加,肿瘤直径和体积明显增大(P〈0.05)。结论 C57BL/6小鼠腹腔瘤模型类似人类Ⅲ、Ⅳ期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皮下瘤模型更易于观察免疫治疗或药物治疗的疗效。在免疫功能正常的C57BL/6小鼠建立的ID-8细胞卵巢癌肿瘤模型,是适合于卵巢癌分子和免疫治疗研究的模型。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构建卵巢癌抗独特型单链抗体 6B11ScFv 与小鼠热休克蛋白 70(mHSP70)融合蛋白 6B11ScFv/mHSP70,并初步鉴定其免疫活性。 方法 根据 Genebank 上已发表的 mHSP70 基因序列(NM_010478)合成引物行 PCR 扩增,以扩增所得 mHSP70 基因插入 pET30a(+)-6B11ScFv 质粒后转化入 E.coli DH5α,获得 pET30a(+)-6B11ScFv/mHSP70 重组质粒。将鉴定正确的 pET30a(+)-6B11ScFv/mHSP70 重组质粒转化入 E.coli BL21(DE3),获得 E.coli BL21(DE3)[pET30a(+)-6B11ScFv/mHSP70]重组菌株。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行 SDS-PAGE 分析,对表达产物进行复性和 Ni2+-NTA 柱亲和层析纯化后,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 ELISA 方法进行鉴定和免疫活性检测。 结果 6B11ScFv/mHSP70 融合基因测序结果基本与理论序列相符。SDS-PAGE 分析显示,重组菌株表达产物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相符。复性、亲和层析纯化后的蛋白复性率达 20.9%,蛋白纯度达 95% 以上。蛋白质印迹分析证实 6B11ScFv/mHSP70 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 104 000,ELISA 检测表明其具有 6B11ScFv 和 mHSP70 的免疫 活性。 结论 构建表达的 6B11ScFv/mHSP70 融合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其体内外抗卵巢癌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
正淋巴结是卵巢癌重要的转移途径,卵巢上皮性癌腹膜后淋巴结总转移率高达40%~62%[1],因此卵巢上皮性癌的手术治疗中系统性淋巴结切除术占有重要地位,恰当掌握手术指征,手术切除的规范性和彻底性常常对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以美国NCCN(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指南[2]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切除淋巴结,提出了被很多医生普遍接受的原则是:早期卵巢癌  相似文献   
36.
患儿 女,2岁,6个月前患儿家长无意中发现外阴部包块,大小约3 cm×3 cm,当时患儿无腹痛等不适,未予特殊处理.6个月来肿块逐渐增大,遂来本院检查.查体:一般情况可;外阴部可触及一肿块,大小约6 cm×6 cm,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 20.48 ng/mL.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和粪常规均正常.  相似文献   
37.
卵巢癌干细胞在卵巢癌发生、化疗耐药和复发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传统治疗对减小肿瘤体积有效,但是治疗后留下的卵巢癌干细胞成为卵巢癌复发和难治的根源。兼顾卵巢癌干细胞和普通肿瘤细胞的治疗策略才能真正有效治疗卵巢癌。对卵巢癌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调控机制的了解是研究卵巢癌干细胞靶向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疾病(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2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术后VTE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并与具有相同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但术后未发生VTE的61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栓组与对照组比较,脂肪肝(χ2=5.056,P=0.025)、术后化疗(χ2=13.657,P<0.001)及围手术期给予止血药物(χ2=12.007,P=0.001)明显增加VTE的发生率,而术中化疗(χ2=8.233,P=0.004)及术后采用抗凝等预防措施(χ2=18.582,P<0.001)则显著降低VTE的发生率。而其余因素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围手术期给予止血药物与术后VTE的关系最密切,OR为6.129(1.242,30.239)。VTE使得患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10)。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VTE的可能性大,术前应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术后化疗以及围手术期接受止血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多种联合预防措施,以减少术后VTE的发生。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原发性卵巢黏液性癌的临床特点,寻求恰当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4例卵巢黏液性癌和108例非黏液性癌患者的年龄、手术病理分期、残留病灶、化疗反应率,比较生存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黏液性癌患者FIGO分期早(P=0.001)、肿瘤分级低(P=0.000)。两组患者的年龄没有差异,Ⅲ~Ⅳ期患者的手术满意率无差异(P=0.453)。黏液性癌组与非黏液性癌组初治时对紫杉醇+卡铂的化疗反应率无差异(63.2%vs 85.2%,P=0.212),黏液性癌组的耐药病例似乎与肿瘤分期、手术满意度无关,而且复发后耐药率明显升高至60%。黏液性癌组和非黏液性癌组患者的总体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22个月vs 17个月,P=0.393)和中位总生存期(OS)(22个月vs 37.5个月,P=0.670)无差异。Ⅰ~Ⅱ期黏液性癌与非黏液性癌两组患者中位PFS(37.5个月vs 44个月,P=0.304)和OS(49个月vs 45个月,P=0.621)亦无差异。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的Ⅲ~Ⅳ期患者,黏液性癌组中位PFS比非黏液性癌组短(12个月vs27个月,P=0.003),中位OS也缩短(18个月vs 45个月,P=0.044);不满意肿瘤细胞减灭术后的Ⅲ~Ⅳ期患者两组中位PFS(7.5个月vs 16个月,P=0.533)和中位OS(18个月vs 33个月,P=0.192)无统计学差异。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因素包括肿瘤病理类型、FIGO分期和手术满意度;而影响总生存期的因素只有手术满意度。结论:卵巢黏液性癌是上皮癌的一个独立类型,晚期黏液性癌患者比非黏液性癌预后差,化疗耐药可能是预后差的原因,需要筛选有效的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8例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8例患者中,12例就诊于妇科,6例就诊于血管外科;中位数年龄为45岁,主诉以月经改变、腹痛及运动后黑朦为主。术前影像学检查如彩色超声、MRI、CT、血管造影等检查可初步提示该疾病,8例术前提示此诊断。18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在血管外科就诊的患者中2例行盆腔肿物切除术,4例行下腔静脉(心房)病变切除术,妇科手术范围包括7例行全子宫双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7例行全子宫切除术,2例既往曾行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术中切除子宫外病灶后切除双侧输卵管卵巢,1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术中均尽可能切除肿瘤组织,术后经病理明确诊断。术后均未药物治疗,平均随访34.7个月,一例患者术后1年复发,再次手术切除复发病灶并切除双侧输卵管卵巢后随访无复发。结论静脉内平滑肌瘤病术前诊断较困难,影像学检查有辅助诊断价值。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无生育要求者建议切除全子宫及双侧附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