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杨秀玲  郑霄  崔勤  贾宏  苏洁  鱼娟 《医学争鸣》2002,23(20):1840-1840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5例均系心脏病手术后住 ICU患者 ,年龄 1岁内(平均 7.8mo)者 4例 ,均为先心病 .其中室缺、肺动脉高压术后合并心衰 1例 ;冠状动脉右室瘘复发再次手术 1例 ;完全房室管畸形 1例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后合并双侧膈肌麻痹 1例 ;另 1例 6 3岁 ,为冠状动脉架桥术合并意识障碍行气管切开术 .呼吸机应用时间 7~ 4 1(平均 2 5 ) d.1.2 方法 经积极呼吸循环功能支持 ,在生命体征和血流动力学平稳的情况下 ,分别采取间断俯卧位通气治疗 .具体方法和步骤 :1彻底清理呼吸道 ,口、鼻、咽内分泌物 ;2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02.
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3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改善早期存活率的经验。方法2000年1月至2 0 0 6年4月共开展3 3例原位心脏移植术,男性2 9例,女性4例,年龄1 3~5 8(3 8.6 2±8.9 3)岁,体重3 1~86(58.2±10.4)kg。扩张性心肌病23例(其中合并升主动脉瘤1例),冠心病5例,瓣膜病1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克山病3例。其中1例曾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伴肝肾功能不全6例,左心室射血分数18.2~26.4(21.6±4.2)%。供心热缺血时间为2~7 m in,冷缺血时间为85~137(112±16)m in。33例患者全部进行标准Stanford原位心脏移植术,2003年以前17例于术后即开始应用免疫抑制剂,2003年后16例采用改良的免疫抑制剂应用方法,即于手术前后应用达利珠单抗,于手术后5~6 d才开始应用FK506,维持血浓度谷值为15 ng/L。结果2003年前早期死亡3例,2例分别于术后14 d和38 d死于霉菌感染,1例于术后31 d死于精神抑郁和多脏器衰竭。2003年后16例术后无手术并发症、排斥反应及死亡。1年存活率90.9%。结论终末期心脏病行原位心脏移植的临床疗效良好,免疫抑制剂应用的改良方法可减少手术后早期免疫抑制剂用量,减少感染机会,提高早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肺动脉压力与结构关系。方法 实验幼犬15只,分2组,组1为分流组(n-12),组2为正常对照组(n=3),分汉后90d两组进行血流动力学检测后,放血处死,肺组织切片行病理学检测。结果 (1)组1左下肺动脉压(KPLLPA)、左下肺血管阻力(LLPVR)及肺血流量(PBF)显升高(P〈0.01),右肺动脉压(PRPA)也有升高,但不及PLLPA显(P〈0.01),右肺动脉压(PRPA)  相似文献   
104.
滋阴活血法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建斌  崔勤  王连刚  蒋永培 《医学争鸣》2000,21(7):S176-S176
0 引言 帕金森病又名特发性震颤麻痹 ,是一种由于黑质的多巴胺神经元变性 ,导致输入纹状体内的多巴胺不足引起的 ,以静止性震颤 ,全身僵硬 ,动作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椎体外系疾病 .截至目前 ,本病尚无根治办法 ,为了在中医药中找寻有效治疗帕金森病的中药 ,1997- 12 / 1998- 12我们开设专病门诊 ,应用滋阴活血法 ,用愈风胶囊加地黄饮子治疗本病 ,发现该方法对帕金森现有较好疗效 ,且有降低血压 ,降低血脂 ,降低血液粘度作用 ,于常规西医药治疗方法比较 ,疗效好 ,毒副作用小 ,现将观察情况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系统观察治疗 6 8…  相似文献   
10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脉介入术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40例STEMI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对照组20例术中不应用替罗非班,随访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观察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和重度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植入1枚支架者10例,2枚8例,3枚2例;观察组植入1枚支架9例,2枚9例,3枚2例。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发生心源性死亡分别有1例(5%)、1例(5%)和3例(15%);而对照组分别有2例(10%)、2例(10%)和5例(25%),两组心源性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12个月发生靶血管血运重建分别有1例(5%)、4例(20%)和5例(25%),而对照组分别有4例(20%)、5例(25%)和7例(35%),两组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下降>50g/L者1例(5%),发生颅内出血1例,而对照组未发生重度出血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EMI急诊冠脉介入术中应用替罗非班能降低心源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但须注意防治重度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6.
0引言体外循环后非出血性脑部并发症对心脏手术后患者生命造成重大威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我们采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ation, HBO)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素(BNP)峰值浓度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78例AMI患者入院即刻、6、12、18、24小时,第3、5、7天血浆BNP浓度,经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平均12个月的随访,观察早期再灌注组与非早期再灌注组患者的血浆BNP峰值浓度的差异,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的血浆BNP峰值浓度的差异。结果AMI后血浆BNP第一峰值浓度(386.3±114.0)ng/L和第二峰值浓度(296.5±96.2)ng/L均呈显著升高,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2.6±27.1)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再灌注可明显降低AMI患者BNP第二峰值浓度[(301±97.7)ng/L对(176.4±105.6)ng/L(P<0.01)];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血浆BNP第一、第二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组[(406.5±98.2)ng/L,(348.4±99.3)ng/L对(341.1±104.3)ng/L,(224.9±92.5)ng/L(P<0.01)]。结论BNP可作为AMI后评估预后的血浆标记物之一。积极的早期再灌注治疗有助于血浆脑钠素峰值浓度的降低和AMI预后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8.
颅内右侧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患者1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巨大动脉瘤是指瘤体直径大于或等于2.5cm的动脉瘤,发生率约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3%-6%,手术难度和风险极大,致残率和病死率高。2003年11月我科成功救治1例颅内右侧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最大直径5.0cm),术后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9.
为观察不同剂量32 P照射对兔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狭窄的预防作用 ,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和透射电镜等观察自体移植静脉在32 P(每平方厘米 2、4、8、1 6 μCi)照射下内膜面积、平滑肌细胞增殖和管腔相对丧失率。结果发现 ,1 6 μCi照射组无明显新生内膜形成 ,但细胞大量坏死 ,血管壁结构破坏严重 ;8μCi照射组少量新生内膜形成 ,血管壁结构完整 ,内膜面积、平滑肌细胞增殖指数和管腔相对丧失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4 μCi照射组和 2 μCi照射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结果提示低剂量32 P照射可有效抑制自体移植静脉内膜增生和狭窄 ,本模型的适宜剂量为 8μCi cm2 。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采集大隐静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中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4月~2005年5月,对89例采用内镜下取大隐静脉行CABG(内镜组),在膝关节中部做2 cm切口,应用VasoV iew 5内镜血管采集系统游离获取大隐静脉,并与2003年4月~2005年3月38例采用传统切开法取大隐静脉行CABG(常规组)进行比较,比较2组术后下肢切口并发症、恢复行走时间、患肢疼痛麻木感及肿胀、术后6个月通畅率。结果内镜组取大隐静脉2~3支,平均2.6支;内镜组下肢并发症(6例)与常规组(8例)相比明显减少(2χ=4.197,P=0.040);内镜组患肢疼痛、麻木感7例及肿胀9例与常规组(分别为36、30例)相比明显减少(2χ=89.740,P=0.000;2χ=59.299;P=0.000);内镜组恢复行走时间(2.3±0.9)d比常规组(3.4±1.6)d明显缩短(t=-4.952,P=0.000);内镜组术后6个月通畅率96.0%(48/50)与常规组95.3%(19/20)相比无明显差别(2χ=0.000,P=1.000)。结论CABG中应用内镜下采集大隐静脉能够减少创伤,明显降低术后下肢并发症,减轻术后下肢切口疼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