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尹颖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30):7239-7240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血友病因子(vWF)水平,探讨其与斑块不稳定性关系。方法:80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分为不稳定心绞痛组25例,稳定心绞痛组27例,正常组28例。所有患者均于冠脉造影前采血测定血浆vWF水平。结果:不稳定心绞痛组血浆vWF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心绞痛组。结论:血浆vWF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淋巴瘤合并恶性实体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收治的26例淋巴瘤合并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临床资料, 总结其临床特征、淋巴瘤和恶性实体肿瘤的类型及预后。结果 1 102例淋巴瘤患者中26例合并实体肿瘤, 发病率2.36%(26/1 102)。26例患者中, 男性16例(61.54%), 女性10例(38.46%), 中位年龄68.5岁(49~83岁)。26例患者淋巴瘤类型包括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0例(38.46%)、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23.08%)、边缘区淋巴瘤6例(23.08%)、滤泡淋巴瘤2例(7.69%)、NK/T细胞淋巴瘤1例(3.85%)、外周T细胞淋巴瘤1例(3.85%);合并的恶性实体肿瘤包括甲状腺乳头状癌8例(30.77%)、结直肠癌5例(19.23%)、肺癌4例(15.38%)、胃癌3例(11.54%)、前列腺癌2例(7.69%)、乳腺癌1例(3.85%)、肾透明细胞癌1例(3.85%)、咽部鳞状细胞癌1例(3.85%)、膀胱癌1例(3.85%)。26例患者中13例(50.00%)...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沙利度胺 MP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方法采用配对研究方法观察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9例的治疗效果,一组采用沙利度胺 MP,使用剂量:沙利度胺25mg/d口服d1~21 MP方案(马法兰10mg/㎡·d,口服共4天,泼尼松2mg/kg·d,口服共4天,共4周。)。另一组对照组只采用MP方案,方案同上。结果沙利度胺 MP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沙利度胺 MP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EB病毒阳性皮肤黏膜溃疡(EBVMCU)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至2021年烟台毓璜顶医院确诊的3例EBVMCU,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染色和分子重排技术检测,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患者中男性1例, 女性2例, 年龄分别为65、75和69岁。3例均为年龄相关性EBVMCU。病变局限于口腔黏膜2例、胃1例。1例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3例均无肝、脾、骨髓受累, 经保守治疗或化学药物治疗, 预后均良好。3例EBVMCU患者在形态学上表现混杂的炎性细胞背景中见中至大的异型细胞浸润, 部分形态似R-S细胞;异型细胞表达CD20、CD30、MUM1, Ki-67阳性指数高。3例病例原位杂交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均阳性, 免疫球蛋白分子重排结果均阴性。结论 EBVMCU少见, 发生在高龄、医源性免疫抑制和自身免疫缺陷人群, 口腔黏膜是好发部位。3例病例未出现免疫球蛋白克隆性分子重排。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依赖患者模块化干预构建与临床实证。方法:选取100例ICU机械通气依赖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模块化干预。统计两组脱机成功率、脱机时间、并发症、康复指标及干预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心理状态、营养状况。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脱机成功率高,脱机时间、ICU入住时间、普通病房入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2)干预后观察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对照组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较对照组高(P<0.05);(3)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4)干预后观察组血清总蛋白、血白蛋白、前蛋白、转铁蛋白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模块化干预应用于ICU机械通气依赖患者,可提高脱机成功率,改善血气指标及营养状况,缓解负面情绪,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36.
1 一般反应 一般皮内接种2~3周后,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硬结,直径一般在0.5 cm以下,可自动吸收或破溃成为溃疡。8~12周左右自动结痂。脱落后形成凹形疤痕。少数人可有接种侧的腋下淋巴结轻度肿大,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严禁在接种处热敷。溃破者可用龙胆紫涂于局部。 2 加重反应 ①接种处慢性溃疡,深度在0.5mm以上,长时间不愈,有脓液渗出,日久有肉芽增生。处理可用异烟肼粉撤于溃疡上,或用异烟肼粉包扎。浅表者用龙胆紫涂于患处;②淋巴结肿大直径超过0.1 cm  相似文献   
37.
普外科静脉留置针使用患者的舒适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颖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6):701-701,758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也有一些缺陷,特别是长期置管的患者易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也影响治疗效果,与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要求不符。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其目的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我科把舒适护理的模式与普外科整体护理的模式相结合,运用于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8.
文题释义: 压电效应:指晶体材料受到压力作用时会在两端面间出现电压。1880年,法国物理学家P.居里和J.居里兄弟发现,把重物放在石英晶体上后晶体某些表面会产生电荷,电荷量与压力呈比例。 压电常数:是压电体将机械能与电能相互转变的转换系数,主要反映了压电材料弹性(机械)性能与介电性能之间的耦合关系。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含体积分数5%钛酸钡纳米颗粒的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可明显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生长、成骨分化及骨缺损修复,然而针对临床应用,该材料作为引导组织再生膜与现有临床上不可降解膜产品的骨修复效果有何差异尚不清楚。 目的:对比考察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材料与商用聚四氟乙烯膜修复大鼠颅骨临界尺寸缺损的效果。 方法: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出含体积分数5%钛酸钡纳米颗粒的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经过电晕极化处理后使其表面带电。通过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水接触角测量仪检测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与聚四氟乙烯膜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及表面亲疏水性。在SD大鼠(购自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颅骨矢状缝两侧制作直径为5 mm的全厚骨缺损,左侧覆盖聚四氟乙烯膜(对照组),右侧覆盖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实验组),术后4,12周,利用Micro-CT和组织学方法评价材料覆盖大鼠颅骨缺损的骨修复情况。实验已经通过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讨论批准。 结果与结论:①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表面平整致密,钛酸钡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基体内;聚四氟乙烯膜由疏松的粗大纤维组成;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的表面粗糙度低于聚四氟乙烯膜(P < 0.001),亲水性优于聚四氟乙烯膜(P < 0.001);②Micro-CT和组织学检测显示,术后4周时,两组缺损处均有新骨生成,但实验组缺损中央有明显的新骨生成;术后12周时,两组缺损均已愈合,但实验组新骨成熟程度高于对照组;③结果表明,钛酸钡/聚偏氟乙烯三氟乙烯压电纳米复合膜可能作为引导组织再生膜。 ORCID: 0000-0002-6993-5627(尹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39.
健康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最初出现在美国[1],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和行业.虽然在美国已经有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举世公认的关于健康管理的定义.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后 P-gp和Topo-Ⅱ表达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本院86例乳腺癌患者,其中常规手术切除的乳腺癌标本的48例,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标本38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gp和Topo-Ⅱ的表达,分析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在不同分子分型中乳腺癌对其的影响。结果对照组P-gp、Topo-Ⅱ的阳性表达分别为43.8%、39.6%;观察组分别为39.5%、34.2%。P-gp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有关;Topo-Ⅱ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有关。在LuminalB型中,P-gp的阳性表达在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HER-2过表达型中Topo-Ⅱ的阳性表达中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中P-gp的高表达可能是多药耐药的高危因素;而Topo-Ⅱ表达量的高低与化疗药物作用成正相关,P-gp和Topo-Ⅱ的表达对判断乳腺癌的预后及用药选择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