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4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25篇
药学   1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前,器官移植已成为挽救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生命的惟一有效途径,但移植后长期生存率仍有待提高。慢性排斥反应与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导致的严重感染及肿瘤性增生是影响移植后长期生存率的主要原因。如何控制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和诱发宿主对移植物产生免疫耐受,一直是器官移植领域的热点和难点。移植排异反应与移植耐受的可能机制经典免疫学理论认为,针对异体移植器官的排异反应主要是激活了受体体内的细胞免疫机制。即受体免疫系统识别异体抗原,引起效应T细胞激活和释放一系列效应分子,攻击和排斥异体移植器官。在排异反应中,主要组…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两院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因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探查术113例的临床资料,比较胆总管一期缝合61例(缝合组)与T管引流52例(引流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与腹腔引流时间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缝合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和补液量少于引流组(P〈0.05)。缝合组在术后胆漏(4/61)、结石残留(2/61)和结石复发(5/61)等并发症方面与引流组(分别为2/52、3/52、4/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拔T管后引起胆汁性腹膜炎2例。两组均未发生术后胆管狭窄。结论胆总管探查后一期缝合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3.
患者男, 65岁, 因便血4个月就诊。直肠指检发现在胸膝位约6点方向触及1个大小约1 cm×1 cm半圆形肿物。入院诊断为乙状结肠肿瘤、直肠肿瘤、左肺腺癌。限期分别行经肛门内窥镜下微创直肠肿瘤切除+腹腔镜乙状结肠肿瘤根治术+胸腔镜左上肺尖切除术。病理检查提示乙状结肠及直肠病灶均为癌前病变, 左肺浸润性腺癌(T1N0M0, Ⅰ期)。术后8个月复查发现原发性胃癌, 并限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毕Ⅱ式吻合)。病理检查提示低分化胃腺癌(T4aN0M0, ⅡB期)。  相似文献   
24.
盆腔局部晚期恶性肿瘤包括盆腔局部进展期或复发的结直肠癌、盆腔局部进展期或区域复发的妇科恶性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盆腔局部复发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癌、膀胱癌)。对于这类恶性肿瘤,全盆腔切除是唯一可能的治愈方法,而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则有赖于几大关键技术的进步,包括泌尿系统风险及功能保存、微创手术、血管切除与重建、邻近骨切除等技术的进步。本文就全盆腔切除治疗盆腔恶性肿瘤的关键技术进步情况进行了文献述评。  相似文献   
25.
 目的 了解某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咽拭子检查结果,评价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COVID-19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0年1月23日—2月18日经SARS-CoV-2核酸检测确诊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病毒核酸检测的取样次数、取样方法、标本类型、检测手段等信息。结果 28例确诊患者平均年龄(43.78±14.46)岁,男女比例为2.5∶1,46.42%的患者有武汉/湖北旅居史,14.29%的患者与确诊COVID-19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78.57%)、咳嗽(53.57%)为主,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71.43%),淋巴细胞计数下降(53.57%),肺部CT呈多发磨玻璃影(92.59%)及斑片影(70.37%)。28例确诊病例中,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5.5 d。首次采集标本SARS-CoV-2检测阳性者18例(64.29%),首次可疑阳性1例;首次阴性(包括可疑阳性),第二次采集阳性者5例(17.86%);前两次采集阴性,第三次采集阳性者2例(7.14%);经四次检测阳性者1例(3.57%);经五次检测后阳性者2例(7.14%)。鼻/口咽拭子采样26例(92.86%),诱导排痰2例(7.14%),经鼻咽拭子、咽拭子、痰标本RT-PCR确诊27例(96.43%),痰标本NGS测序确诊1例(3.57%)。结论 COVID-19临床常表现有发热及干咳,但无特异性,仍需依赖SARS-CoV-2核酸检测才能确诊。咽拭子作为发热门诊首选的SARS-CoV-2核酸采集方式具有简便易行的优势,但检测结果呈阴性并不能排除SARS-CoV-2感染。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通过RNA干扰技术诱导产生的CD8+ CD28-抑制性T淋巴细胞(Ts细胞)的免疫学特性.方法 取SD大鼠骨髓,培养分离树突状细胞(DC),设计、合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Ⅰ类小片段干扰RNA(siRNA),以MHC Ⅰ siRNA转染DC.先以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液刺激转染MHCI siRNA的DC,然后将DC与从SD大鼠脾脏分离得到的CD8+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通过磁珠法分离出Ts细胞.分别在由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反应细胞)和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细胞(刺激细胞)组成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数量不等的Ts细胞,检测反应细胞增殖情况;分别以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细胞和卵白蛋白(OVA)刺激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然后再按不同比例加入Ts细胞,检测各组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在由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液和Ts细胞组成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可溶性重组白细胞介素2(rrIL-2),观察IL-2对Ts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Ts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γ干扰素(IFN-γ)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和实时PCR检测Ts细胞上CD25分子的表达.结果 Ts细胞对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和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细胞之问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具有抑制作用,但对于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和OVA之间的MLR则无抑制作用.在SD大鼠脾脏淋巴细胞、Wistar大鼠肠系膜淋巴组织液和Ts细胞组成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rrIL-2后,SD大鼠脾脏细胞的增殖并无明显增加(P>0.05).与CD8+CD28+T淋巴细胞和CD8+ T淋巴细胞比较,Ts细胞的TGF-β和IFN-γ mRNA的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而CD25的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采用经MHC I siRNA干扰的DC能够诱导CD8+T淋巴细胞产生CD8+ CD28-Ts细胞;Ts细胞在体外具有免疫抑制特性,其免疫抑制作用不被外源性IL-2所逆转,且其免疫调节作用具有抗原特异性.  相似文献   
27.
病例:男,37岁,入院前1个月因车祸致腹部外伤(方向盘挤压腹部)在外院行非手术治疗,一周后因腹痛加剧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回肠穿孔,行穿孔肠段切除术,术后3周,腹部切口下端流出粪便,同时肛门排便量减少,即来本院治疗。入院体检:营养不良,明显消瘦,腹部切口下端有一瘘管外口,有粪便溢出,周围皮肤红肿明显,瘘口周围腹部有压痛。经瘘管造影见造影剂可进入乙结肠直肠内,并向上通过一内瘘进入回盲部及回肠,诊断为回肠、直肠多发性肠外瘘.决定手术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经瘘口置管冲洗引流保持瘘管通畅,并予8肽生长抑素抑制肠液分泌,在病人腹腔感染得到有效控制、营养状况明显好转的情况下,于入院后1个月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8.
人β防御素2(hBD2)在人多种上皮细胞中都能被诱导表达,是近来研究机体抗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一个重要分子,本文对其在人胃肠胆管上皮细胞中的被动性免疫和主动性免疫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9.
本文研究了21例术前无营养不良行全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连续10天营养素与有关因素的变化.结果发现术后观察期内纤维连接蛋白无变化,转铁蛋白术后第四天起持续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血清苯丙氨酸明显增多,脯氨酸与丙氨酸下降.血中酯类、电解质以及维生素无明显变化,血锌值术后早期下降。手术后血清中胰岛素和分解激素增高.以上结果为制定创伤患者的营养支持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0.
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 FN)分为血浆中 FN 和组织中 FN,血浆中的 FN 有调理作用,而组织中 FN 主要是结构成分。在创伤应激时,血浆中 FN 因种属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认为人体在创伤后早期因机体消耗大于生成导致血浆 FN 明显下降,致使 RES 吞噬异物能力下降,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而在小鼠等啮齿动物因有较强的合成 FN 的能力,在创伤时不一定下降,甚有明显升高。在创口愈合中 FN 起主导作用,随着 FN 受体的发现,对 FN 在创口愈合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认识,FN 与创口中成纤维细胞、基底细胞等的 FN 受体结合,使伤口收缩,促进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