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2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目的探讨双草退黄冲剂3号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组、模型组、秋水仙碱组及双草退黄冲剂3号高、低剂量组,采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同时给予双草退黄冲剂3号(相当于每日给予原生药10g/kg、5g/kg),给药6周末采血查谷丙转氨酶、Ⅲ型前胶原(PCⅢ),并取肝脏组织测定羟脯氨酸(Hyp)含量及作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秋水仙碱组作对照。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双草退黄冲剂3号组血清PCⅢ、肝Hyp含量较低(P<0.05),肝功能损伤较轻,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增生均不明显;双草退黄冲剂3号高剂量组上述各指标接近或略优于秋水仙碱组。结论双草退黄冲剂3号有保护肝细胞、预防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的肾损害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 85例SARS患者和 78例普通肺炎患者血浆肌酐清除率 (CCr)。结果 SARS组有 36 .99%早期发生肾损害 ,程度轻度至中度 ,年龄≥ 5 0岁的CCr异常率 6 0 .0 0 % ,明显高于 <5 0岁的 2 5 .71% (P <0 .0 5 ) ,均值分别为 (1.0 2± 0 .2 2 )ml/s、(1.2 7±0 .2 3)ml/s(P<0 .0 5 ) ;2 4例病程 2周左右恢复 ,5例恢复期出现肾损害 ;SARS组与对照组发生肾损害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SARS组肾损害发生率与病程之间无相关性 (P >0 .0 5 ) ;SARS组CCr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之间无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SARS的肾损害是存在的 ,但不是其特异性表现 ,且是可逆的 ;年龄大者容易发生且偏重 ;非缺氧所致 ,与病程无关 ;临床上注意保护肾功能以免转为后遗症  相似文献   
63.
目的 了解 2 0 0 4年我国首例社区获得性散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病原学检查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 对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及免疫荧光试验检测SARS IgM /IgG抗体 ,荧光聚合酶链反应 (PCR)测定SARS CoVRNA。结果 患者 2 0 0 3年 12月 16日以发热起病 ,持续 8d ,有咳嗽、气促等症状 ,白细胞及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 ,影像学检查示双肺密度增高影。起病前无流行病学依据 ,81名接触者均未出现发热等异常情况。 12月 2 7日被诊断为SARS疑似病例 ,2 0 0 4年 1月 5日确诊为SARS。经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痊愈出院。对多份血清进行平行检测 ,SARS IgM阴转阳 ,滴度呈 4倍以上升高 ,SARS IgG在起病一周内出现 ,抗体滴度很快呈现 4倍以上升高。在咽拭子中检测出SARS CoVRNA。中和试验结果阳性。结论 该患者为 2 0 0 4年我国首例社区获得性散发SARS确诊病例 ,其无流行病学依据 ,临床表现不重 ,抗体出现早 ,病情恢复快。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T淋巴细胞动态变化的特点 ,探讨其意义。方法 :收集我院 2 0 0 3年 2—4月收治的 36例SARS确诊病例与 6 4例健康者的抗凝血 ,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 ,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改变 ,并与临床病情的动态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SARS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计数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 ,且重症组患者较普通组患者下降更显著 (P <0 .0 1)。随着病程进展 ,普通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绝对计数尤其CD4能较快恢复 ,预后良好 ,重症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绝对计数恢复慢、病情多加重。结论 :机体细胞免疫损伤可能是本病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动态变化 ,尤其是CD4改变 ,对病情预后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2004年中国广州4例散发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例实验室检查的特点。方法分析2004年确诊的4例散发SARS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并与流行时的情况相比较。结果确诊的SARS患者白细胞及淋巴细胞呈不同程度降低,下降时间较流行时提前,下降程度较小;2例外周血T细胞亚群计数轻微降低;3例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氮酸转氮酶(AST)轻度升高;肾功能、血糖、血脂及心肌酶均无异常;所有患者血清SARS—IgM/IgG抗体早在发病第6d由阴转阳,滴度在短期内呈4倍以上升高,中和抗体实验阳性,1例咽拭子中检测出SARS冠状病毒(SARS—CoV)RNA。结论2004年中国广州4例散发SARS病例临床表现较轻,病程短,无并发症;各常规实验室检查与生化检查变化均较流行时为轻,归因于此次致病的SARS—CoV毒力小,抗体出现较早,病毒迅速被清除。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固相酶联免疫测定(ELISA)法检测NS1抗原在登革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登革病毒感染早期患者血清171份,非登革病毒感染发热患者血清11份,正常人血清10份,采用ELISA法检测全部192份血清的登革病毒NS1抗原和IgM抗体;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T-PCR-RFLP)技术对发病5 d内的125份血清进行扩增和鉴定分型;并采用C6/36细胞微量培养法对发病第1、2天的41份血清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培养。结果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2 d内、3~5 d以及6~10 d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分别是92.7%(38/41)、83.3%(70/84)、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是2.4%(1/41)、51.2%(43/84)、97.8%(45/46);非登革病毒感染的发热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有1例疟疾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抗体呈阳性,NS1抗原无一例阳性。RT-PCR在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第1、2天和3~5天的检出率分别是85.4%(35/41)、83.3%(70/84);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第1、2天血清的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分别是80.0%(16/20)、38.1%(8/21),总分离率58.5%(24/41);RT-PCR-RFLP分型鉴定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均证实2006年广州流行株为登革Ⅰ型病毒。结论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操作技术成熟,且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对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疫情的早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含量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的关系,及丹参对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95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A,LA,ⅣC,PCⅢ含量,同时行肝组织活检,对肝组织行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分析上述四项指标含量与肝组织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对其中10例病理分期为S2或S3的患者使用丹参注射液治疗  相似文献   
68.
广州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2,自引:6,他引:112  
目的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AP)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表现等特点及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于 2 0 0 3年 2~ 4月上旬收治的 2 6 0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从 2岁到 89岁 ,平均 ( 41± 18)岁 ,男 12 3例 ,女 137例。 6 7.3 %的患者有AP患者密切接触史或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呈家庭及医务人员聚集现象。传播途径以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为主。潜伏期为 1~ 14d ,平均 4.5d。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 10 0 %) ,伴有干咳 ( 72 .7%) ,气促 ( 31.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占 13 .8%) ,腹泻 ( 2 4.2 %) ,重症患者 36例 ( 13.8%)。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占 85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升高 6 6 .9%,乳酸脱氢酶 (LDH)升高 46 .5 %。外周血CD3+、CD4+、CD8+明显降低。全部患者都有肺部病变 ,累及双肺占 73 .8%,肺部体征与X线胸片表现不一致。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 ,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糖皮质激素对改善中毒症状、阻止病情进展有一定疗效。需要人工通气 36例 (均出现ARDS) ,其中有创机械通气 11例。死亡 11例 ,病死率 4.2 %。结论 非典型肺炎传染性强 ,有一定的病死率 ,虽无特效抗病原药物 ,但经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9.
目的 了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世界卫生组织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 93例临床确诊的SARS患者、5 0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患者及 6 4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 93例患者中 ,男4 0例、女 5 3例 ;年龄 17~ 88岁 ,平均 4 4岁 ;重型 35例、普通型 5 8例。结果 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 3 、CD+ 4 、CD+ 8分别为 (15 2 7± 4 70 )、(787± 2 5 7)、(6 33± 2 80 )个 / μl;93例急性期SARS患者分别为(72 2± 5 33)、(438± 35 3)、(30 7± 2 17)个 / μl,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P值均 <0 .0 1) ,重症病例下降尤其明显 ,5例死亡患者外周血CD+ 4 均低于 2 0 0个 / μl;SARS患者恢复期CD+ 3 、CD+ 4 、CD+ 8多数恢复正常。而AIDS患者以CD+ 4 降低为主 ,为 (2 96± 2 98)个 / μl;且CD+ 8升高 ,为 (818± 5 6 6 )个 / μl。 结论SARS患者有明显的细胞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70.
三种登革热抗体检测方法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斑点法(DIBA)和免疫层析法(ICT)检测登革热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其他优缺点。方法 用ELISA、DIBA和ICT同时检测登革热患者和流行性出血热、疟疾、乙脑、流感、钩体等其他发热患者的DV-IgM/Igg抗体,比较测试结果。结果 用ICT法(澳大利亚PANBIO Limited)检测登革热患者DV-IgM的阳性率为60.4%(32/53),DV-IgG无1例阳性;检测非登革感染发热患者DV-IgM的假阳性率为14.7%(5/34),DV-IgG无1例阳性。用ELISA法(德国GMBH)检测登革热患者DV-IgM的阳性率为66.0%(35/53),DV-IgG的阳性率为70.2%(40/57);检测非登革感染发热患者DV-IgM的假阳性率为35.3%(12/34),DV-IgG的假阳性率为8.8%(3/34)。用ELISA法(澳大利亚PANBIO Limited)检测登革热患者DV-IgM的阳性率为75.5%(40/53),DV-IgG的阳性率为49.1%(28/57);检测非登革感染发热患者DV-IgM的假阳性率为11.8%(4/34),DV-IgG无1例阳性。用DIBA法(新加坡Genelabs Diagnostics)检测登革热患者DV—IgM的阳性率为84.9%(45/53),DV—IgG的阳性率为64.9%(37/57);检测非登革感染发热患者DV-IgM的假阳性率为47.1%(16/34),DV-IgG无1例阳性。结论 通过比较显示,ICT法检测DV-IgM抗体适合在登革热爆发流行期间用作疫区基层医疗单位的早期初筛试验;ELISA法检测DV-IgM/IgG抗体适合在普查及大批量标本检测时使用;DIBA法检测DV-IgM抗体不适合作为初筛试验;DIBA法检测DV-IgG抗体适合在登革热散发期间使用,可作为登革病毒感染的确证实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