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31.
32.
分析贵州苗族儿童青少年1985-2010年生长迟缓和消瘦检出率变化情况,为少数民族地区制定适龄人群的营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以WHO-2006标准,对1985-2010年间历次参加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的贵州省苗族7 ~18岁学生进行筛查.结果 2010年男、女生生长迟缓率分别为37.7%和39.0%,消瘦率分别为3.3%和1.3%.和1985年相比,生长迟缓率仅小幅下降.将年龄阶段分“儿童”“少年”两阶段分析1985-2010的变化趋势,7~12岁儿童期生长迟缓率逐渐降低,而13 ~18岁少年期生长迟缓率逐渐上升.结论 苗族学生营养状况和体格发育处于不完全性长期趋势.应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全面兼顾苗族儿童青少年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33.
分析日本儿童青少年体格在1900-2015年间的变化趋势,为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采用日本总务省提供的1900-2016年(1921,1940-1947年除外)6~17岁日本儿童青少年身高、体重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类,每5年视为一个观察“单位”.结果 日本男女生体格增长率居前5位的“单位”为1948-1950,1950-1955,1955-1960,1960-1965,1965-1970年,居后5位的“单位”为1939-1948,2005-2010,2000-2005,1900-1905,2010-2015年;日本儿童青少年体格在“二战”前和20世纪后期呈现较为匀速的增长趋势,在“二战”后的20年呈快速增长趋势,在“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呈负增长趋势;聚类分析中,男生下半区为单一“单位”的为1939-1948年,特点为体格最高的负增长率.结论 日本儿童青少年体格变化与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体格变化峰值处在“二战”后的20年左右区间内.参照日本经验,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促进儿童青少年体格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但也应重视同时伴随发生的超重和肥胖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对中日两国学生身高发育水平及变化趋势作跨文化比较,为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以7岁身高(反映早期发育)、18岁身高(成年身高)和全学龄段身高平均值为指标,比较中国城乡6个群体各自在1985-2005年期间与日本同龄者的身高差距及其变化。结果 2005年中国青少年成年身高已赶上日本。7岁身高和全学龄段身高平均值城市男、女已赶上日本,但因乡村群体的相对滞后,整体上仍低于日本。我国各群体体格发育潜力都很大。结论应将日本经验和中国的国情、现状相结合,根据中国各群体的差异形成原因,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行为与抑郁症状的相关性,为针对性改善青少年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上海、乌鲁木齐、长沙、昆明4座城市选择共8 102名12~17岁青少年,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评定问卷调查被试者的抑郁症状以及NSSI行为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NSSI行为与抑郁症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青少年NSSI总体检出率为24.6%,其中男生(23.1%)检出率低于女生(26.2%)(χ2=10.97,P<0.05),初中和高中总体检出率分别为24.7%和2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P>0.05)。伴NSSI组青少年抑郁症状总体检出率为49.7%,不伴NSSI组的检出率为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8.80,P<0.01)。在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中,伴NSSI组(男生:44.0%,女生:54... 相似文献
36.
目的了解中国青少年肌肉力量指数与心理亚健康状况的相关性,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以及肌肉力量发展研究提供支持和帮助。方法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MSQA)的心理问卷,对华东、华北、中南、西北、西南和东北六大行政区的16 545名13~22岁青少年进行心理亚健康和肌肉力量指标(握力、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的测试,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中国青少年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分别为25.5%,25.0%,16.0%,19.7%。肌肉指数P75群体青少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分别为30.3%,19.0%,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0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OR=2.55),高中(OR=2.27),男生(OR=1.15),肌肉指数为相似文献
37.
38.
39.
大学生肥胖的现况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我国大学生20年来超重、肥胖的流行趋势及超重、肥胖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互关系。[方法]以1985~2005年间五次全国体质调查资料,分析与探讨我国大学生20年来超重、肥胖的流行趋势及超重、肥胖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相互关系。[结果]男女大学生在体格上基本上仍然表现为城市大于农村,但是男生BMI城市大于农村,而女生则表现为农村大于城市:随着年代的推移,无论城市组还是农村组超重及肥胖的发生率均逐渐增加,特别是与1995年相比,2000年及2005年城市组的肥胖率分别高出5.81,7.33个百分点,而农村组则只分别高出2.08,3.05个百分点:男女生立定跳远,耐力跑及肺活量指数各年代超重及肥胖组显著性低于正常组,并且除了立定跳远以外,随着年代的推移,成绩逐渐有所下降。城乡男女大学生超重及肥胖的比例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为快速的经济发展与滞后的健康教育体制。[结论]超重及肥胖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40.
探讨中国汉族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视屏时间与20 m往返跑(20 m SRT)的关系,为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提供参考.方法 从中国华东、华北、中南、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采用随机个案法选取12 221名10~ 18岁汉族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体力活动状况、视屏时间与20m SRT的关系.结果 在上下学方式上,积极类型(步行和骑自行车)女生的高等级20 m SRT成绩检出率高于消极类型(乘公交、出租车、地铁和家长接送)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53,P<0.05);锻炼时间>60 min/d男女生的高等级20 m SRT成绩检出率高于锻炼时间为<30,30~60 min/d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屏时间>2 h/d学生的高等级20 m SRT成绩检出率低于视屏时间为1~2,<1h/d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锻炼时间>60 min/d、华东地区为中国汉族儿童青少年高等级20 m SRT成绩的保护性因素(OR值分别为1.65,4.24),视屏时间>2 h/d(OR=0.84)为危险因素.结论 视屏时间、体力活动状况与中国汉族儿童青少年心肺耐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