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acute progressing cerebral infarction,APCI)是指颈动脉、椎动脉系统局部血管的闭塞过程和由此产生的梗死症状,经临床积极干预,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原发病理过程仍继续进展,神经功能缺失逐步或阶梯式于发病后6小时至1周内继续恶化的缺血性脑卒中[1].  相似文献   
22.
1临床资料 患者均为发病48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78(男42,女36)例,年龄36~90(63.1±9.8)岁.其中脑梗死稳定期56例,脑梗死进展期22例,全部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应用彩色超声(prosound α10 Aloka公司)完成双侧颈动脉超声,并记录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和颈动脉内是否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果:高分辨率彩色超声法测定进展期患者平均梗死体积进展前V1=(9.1±2.3)cm3,进展后V2=(18.4±4.6)cm3,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0.8mm,颈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例15例(68.2%).稳定期患者平均梗死体积V1=V2=(11.1±5.3)cm3,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0.8mm,颈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病例21例(37.5%),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但进展期和稳定期患者均为非均质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23.
陈旧性孟氏骨折修复一例单联明,宋洪波,宋作才,董德昌患儿女,12岁。3岁时左肘部跌伤后功能障碍,外院X线检查示,尺骨中段骨折,成角畸形,桡骨小头脱位。行闭合整复,纠正畸形,桡骨小头未能复位至今。平日上肢活动尚可,但持重时,感肘部酸痛无力。于1992年...  相似文献   
24.
我院自1987年以来共收治桡骨颈骨折伴骨间背神经损伤6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5~10岁;均为闭合性损伤,就诊时间最短伤后2小时,最长18天;入院查体:患肘均有不同程度肿胀,伸屈受限,挠骨颈处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骨间背神经损伤症状表现为垂腕,垂拇,垂指,虎口区感觉减退;X线片显示:挠骨颈骨折,挠骨头游离移位至颈之前外下方。治疗方法3例选择前臂上端背外侧纵行切口,首先探查骨间背神经。见神经被移位的挠骨小头压迫于Frohse弓处,行挠骨头复位后,压迫自动解除。3例选Boyd’s切口,未探查骨间…  相似文献   
25.
张淑艳  彭广军  宋洪波 《河北医药》2009,31(15):1874-1875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78例发病48h以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组22例、稳定组56例,均为SSS评分系统及颅脑CT确诊。所有入选病例均于发病48h内采血2.7ml,检测凝血功能。结果进展组纤维蛋白原(3.6±0.6)g/L,稳定组纤维蛋白原(2.5±0.6)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后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6.
宋洪波 《安徽医药》2005,9(5):389-390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以冠头孢菌培养的天然头孢菌素C为原料,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得到的一类抗生素,抗菌谱较广,对革兰氏阳性、阴性菌有一定抗菌活性,同时对β-内酰胺酶有较好的稳定性,临床常用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尤以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应用广泛[1][2].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荨麻疹、急性肾功能衰竭、过敏性紫癜、血尿、过敏性休克等[1,3].近年来,随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以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7.
1临床资料全部患者选自2006—12/2008-06收入我院的发病48h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78例,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出血性脑梗死者,其中7d内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逐渐加重者为进展组22例,病情无变化者为稳定组56例,所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脑CT检查证实.所有人选病例均于发病48h和30d时采血3mL,  相似文献   
28.
王新平  曹国辉  宋洪波 《临床荟萃》2009,24(14):1282-1284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是一种与机体组织分化、增殖和成熟有关的重要细胞因子。近年来的研究发现,IGF-Ⅰ是一种重要的调节神经生长的生物活性物质,它不仅是大脑发育所必需,而且能够在脑缺血/再灌注等多种病理状态下减轻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有助于神经细胞损伤后功能恢复,对神经组织生长发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IGF-Ⅰ在急性脑缺血中的作用目前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现对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9.
目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与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密切相关,且严重影响患者愈后。本研究通过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分析其梗死的发生部位,并与脑梗死稳定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时立即行脑CT检查(测得梗死体积V1),并根据病情变化,进展组于病情进展达高峰后,复查脑CT(测得梗死体积V2);稳定组于发病7d时复查脑CT(测得梗死体积V2),梗死体积V根据多田公式获得。结果进展组平均梗死体积V1=8.21±2.13cm,V2=18.30±4.02cm^3,稳定组平均梗死体积V1=V2=9.22±5.12Om^3。进展组梗死部位,完全性前循环梗死(TACI)45例(42.86%),腔隙性脑梗死组(LACI)及后循环脑梗死(P0cI)各25例(23.81%),部分前循环梗死(PACA)10例(9.52%),完全性前循环梗死组与其他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稳定组脑梗死发生部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脑cT提示完全性前循环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30.
目的: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作用及其与中医证候类型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48h以内发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进行分型,所有入选病例均于发病48h内,采血3ml,采用平衡饱和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GF-1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风痰瘀阻证(54例)患者血浆IGF-1(10.39±1.56)ng/ml,与风痰火亢证(28例)(12.96±2.27)ng/ml及阴虚风动证(18例)(13.54±3.22)ng/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风痰瘀阻证型较风痰火亢证型及阴虚风动证型患者多见,且作为神经保护剂的IGF-1在痰瘀阻证型患者中合成水平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