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3篇
内科学   42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为了得出适合中国东南部阻断钩虫等土源性线虫病传播的措施,1986~1988年对钩虫、蛔虫和鞭虫卵阳性者采用阿苯达唑每年治疗2次,连续化疗两年,使钩虫、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自52.3%、60.3%和28.3%下降至3.2%、37.3%和3.5%;1989~1992年采取重点人群(指1988年钩虫卵阳性者和历年漏治者)治疗,钩虫感染率继续下降到0.5%;1993~1996年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钩虫感染率维持在0.5%左右,土壤中分离不到钩蚴。人群血红蛋白水平逐年提高。上述结果表明钩虫病的传播已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22.
1989年10月,用粪检法对黄龙乡峙岙村居民259人及小学生249人(共508人)进行肠原虫感染调查。结果肠原虫阳性率为54.33%(276/508),居民和学生的感染率分别为47.88%(124/259)和61.04%(152/249),学生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居民(P<0.01)。其中蓝氏贾第鞭毛虫的感染率,学生为23.29%,居民为10.42%。查见的原虫有5种阿米巴,3种鞭毛虫。以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率(20.27%)最高,其它有结肠内阿米巴8.11%,蓝氏  相似文献   
23.
本项工作对湖北钉螺指名亚种三个地理种群的酯酶等8种酶进行了等位基因电泳图象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8种酶系统在钉螺三个地理种群内均具有活性,表现11个基因位点。三种群间遗传距离(D)分别为0.005432,0.015428和0.005686。  相似文献   
24.
过去曾证明小白鼠感染鼠鞭虫后,具有强烈的抗鼠鞭虫的保护性免疫。本文作者为了了解其免疫机制,判断血清或细胞能否移送其免疫性,进行了实验。实验动物为6周的雄鼠。细胞移送实验用NIH鼠;血清移送  相似文献   
25.
浙江绍兴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绍兴兰亭卫氏并殖吸虫染色体核型为二倍体型(2n=22,n=11),成虫受精囊内存在精子,属于卫氏并殖吸虫的两性生殖型。结合绍兴兰亭肺吸虫病防治研究的有关资料分析,认为二倍体型卫氏并殖吸虫可使人体出现典型肺吸虫病症状.  相似文献   
26.
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小鼠肺模型进行研究。ICR雄性小鼠32只,分成免疫组和佐剂对照组各16只,免疫组小鼠经rSjc26GST免疫。免疫结束后第5天两组小鼠均由尾静脉注射新鲜日本血吸虫虫卵悬液0.2ml(内含活卵1500-2000个),于注卵后第8天、16天和21天分批剖杀小鼠,观察肺部形成的虫卵肉芽肿病变。结果发现免疫鼠肺内肉芽肿大小受到明显抑制,免疫后第8天、16天、21天肺肉芽肿平均直径分别为100.00±12.6μm,106.43±11.4μm,105.70±11.8μm,对照鼠在相应时间分别为141.90±23.4μm,176.67±34.9μm,199.53±21.7μm,抑制率从8天的29.5%、16天的39.8%到21天的47.0%逐渐增加,并且免疫组肺相对湿重也较佐剂对照组有所减少,证实rSjc26GST具有明确的抗肉芽肿病变效应。  相似文献   
27.
实验采用 NT 株刚地弓形虫,将含有该虫株包囊的鼠脑匀浆,分别用0.1~1.0KGy 钴~(60)丙线剂量照射,经腹腔接种小鼠后50d,用脑组织压印涂片检查弓形虫包囊和血清 IHA 试验检测抗体及盲传试验考查辐照效果。0.5KGy 及以下剂量对小鼠仍具感染性,感染率达75~25%,但弓形虫包囊的存活力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减弱。0.75KGy 及1.0KGy 剂量照射的包囊,对小鼠无感染性,同样经幼猫试验获得与上述相似的结果。进一步实验证明:丙线控制 NT 株弓形虫包囊感染性的最小有效剂量接近于0.55KGy。  相似文献   
28.
低温保存对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于1990年,在培养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过程中,为了延长保种,避免经常传代转种的麻烦,试用液氮冷冻保存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并对冻后虫体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材料与方法一、虫株系上海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提供溶组织内阿来巴B株(北京友谊医院馈赠),以及B株经长爪沙鼠盲肠内接种启传代培养的B_1株。二、冷冻虫体在琼脂-蛋白胨双相培养基中培养2d,取出培养管冰浴5min,收集虫体于无菌离心管,自然沉淀2min,弃去底部粗米粉,再加培养液洗涤悬  相似文献   
29.
1985年11月间,我们在浙江省宁海县并殖吸虫病病原学研究中,在浙江华溪蟹肌肉内分离出一种大型微红色囊蚴。人工感染家猫,65d后查见虫卵,110d后解剖感染猫,在囊肿病变的肺脏内获并殖吸虫成虫.经初步鉴定为哈氏并殖吸虫。该虫于1968年日人Miya-zaki等在泰国首次报道定为新种.我省宁海县的发现,为国内新纪录。  相似文献   
30.
采用人体测量及瑞文氏智商(IQ)等测定方法,在浙江省农村对感染蛔虫和未感染蛔虫的小学生各200例进行调查。感染学生每年驱虫2次,连续3年后复查。结果表明,驱虫前感染组学生的身高、体重、皮皱厚度及血色素等各项指标的平均值低于非感染的对照组;病例组有平均IQ也落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驱虫后各项测量指标明显上升,上升的各平均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肠道蛔虫长期反复感染对儿童的健康发育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