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67篇 |
免费 | 1204篇 |
国内免费 | 68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24篇 |
儿科学 | 185篇 |
妇产科学 | 240篇 |
基础医学 | 1018篇 |
口腔科学 | 277篇 |
临床医学 | 3111篇 |
内科学 | 1915篇 |
皮肤病学 | 278篇 |
神经病学 | 632篇 |
特种医学 | 71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9篇 |
外科学 | 1656篇 |
综合类 | 6809篇 |
预防医学 | 2558篇 |
眼科学 | 205篇 |
药学 | 2831篇 |
50篇 | |
中国医学 | 2872篇 |
肿瘤学 | 9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1篇 |
2023年 | 435篇 |
2022年 | 555篇 |
2021年 | 678篇 |
2020年 | 595篇 |
2019年 | 452篇 |
2018年 | 488篇 |
2017年 | 316篇 |
2016年 | 360篇 |
2015年 | 423篇 |
2014年 | 1110篇 |
2013年 | 846篇 |
2012年 | 929篇 |
2011年 | 1101篇 |
2010年 | 1157篇 |
2009年 | 1091篇 |
2008年 | 1045篇 |
2007年 | 1116篇 |
2006年 | 1014篇 |
2005年 | 1141篇 |
2004年 | 1057篇 |
2003年 | 950篇 |
2002年 | 805篇 |
2001年 | 718篇 |
2000年 | 783篇 |
1999年 | 830篇 |
1998年 | 780篇 |
1997年 | 808篇 |
1996年 | 769篇 |
1995年 | 679篇 |
1994年 | 536篇 |
1993年 | 445篇 |
1992年 | 405篇 |
1991年 | 338篇 |
1990年 | 292篇 |
1989年 | 248篇 |
1988年 | 108篇 |
1987年 | 132篇 |
1986年 | 125篇 |
1985年 | 112篇 |
1984年 | 76篇 |
1983年 | 71篇 |
1982年 | 59篇 |
1981年 | 46篇 |
1980年 | 24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25篇 |
1960年 | 12篇 |
1959年 | 8篇 |
1957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PBL)联合问题—讨论—指导(PDG)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系高年级医学生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临床医学系高年级医学生134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67例)与研究组(67例),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组学生采用PBL联合PDG教学模式,比... 相似文献
72.
73.
74.
75.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2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原发部位为胃窦66例。胃体10例,胃底贲门6例;临床分期为Ⅰ期50例,Ⅱ期26例,Ⅲ期6例。4例仅行化疗或化疗加放疗;78例接受手术治疗〈64例行根治术,14例行姑息性胃部分切除术),其中76例联合放疗和(或)化疗。全组患者的5、10a生存率分别为甲1.9%、54.5%,5、10a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6.5%、48.7%。认为对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采用以手术为主加化疗或放疗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观察驱动压滴定呼气末正压(PEEP)对单肺通气(OLV)患者肺保护效应。方法将择期行胸腔镜下左肺下叶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C组和P组,每组20例。OLV开始后,两组均使用小潮气量5 mL/kg和呼吸频率12~16次/分;C组采用固定PEEP 5 cmH2O,P组使用最低驱动压滴定个体化PEEP。记录两组麻醉诱导后双肺通气15 min(T1)、OLV 30 min(T2)、OLV 60 min(T3)和恢复双肺通气15 min(T4)时的通气相关指标,包括驱动压(驱动压=平台压-PEEP)、肺顺应性、PEEP、气道峰压、氧合指数、肺泡死腔率、MAP和HR。在诱导后5 min(T0)和术后24 h(T5)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高迁移率蛋白1(HMGB1)以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浓度。记录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P组T2、T3时驱动压和气道峰压降低,肺顺应性升高(P<0.05);两组肺泡死腔率和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P组T5时血清SP-A、TNF-α和IL-...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伴慢性鼻及鼻窦炎的外伤性歪鼻畸形一期鼻功能性整复的可能性、手术方法、术后疗效及手术并发症。方法选择37例伴慢性鼻及鼻窦炎的外伤性歪鼻畸形患者,一期行鼻中隔矫正、功能性鼻内镜手术、鼻甲手术、歪鼻矫正等。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外鼻形状,并测量术后偏离值。术后3个月对慢性鼻及鼻窦炎症状行主观评分和内镜下评分,评分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7例歪鼻患者,术前偏离值为(6.64±2.21)mm,术后偏离值为(2.04±0.97)mm,手术前、后偏离值差别有显著性意义(t=6.374,P〈0.001),其中歪鼻治愈率83.8%(31/37)、有效率16.2%(6/37)。慢性鼻及鼻窦炎治愈率为95.4%,手术前、后急性鼻窦炎复发、嗅觉、鼻腔通气、鼻腔分泌物、头痛、总体症状改善6项评分经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伴慢性鼻及鼻窦炎的外伤性歪鼻畸形一期鼻功能性整复,一次手术同时完成鼻功能重建及外形矫正,符合现代鼻外科学发展要求,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EGFR表达、肿瘤类型与胸腔灌洗液肿瘤细胞存在的关系。方法通过留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中及术后胸腔灌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测,同时将术后肺部肿瘤进行免疫组化分析,检测其CK、EGFR、P63表达情况,系统分析胸腔灌洗液阳性与肿瘤分子表达及肿瘤类型的关系。结果阳性组患者肿瘤大小位于3~7cm发生率、纵膈淋巴结阳性发生率以及EGFR表达发生率高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阳性组患者肿瘤小于3 cm以及大于7 cm,发生率低于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肿瘤位置、肿瘤类型、手术方式、手术范围以及CK、P5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肿瘤的大小以及EGFR的高表达,与PLC阳性关系密切,可能是早期胸膜腔微转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