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1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动脉瘤夹闭术患者围术期脑脊液和血浆中前列腺素E2(PGE2)、白介素-4(IL-4)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趋势以及应用氟比洛芬酯后对上述介质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将30例择期行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随机分为F组(芬太尼组)和K组(氟比洛芬酯组),分别于术前,切皮后6h、24h、48h留取静脉血和脑脊液,ELISA法检测血浆和脑脊液中PGE2、IL-4和TNF-α的含量。观察术后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F组脑脊液中PGE2和IL-4含量明显升高,TNF-α无显著变化。K组脑脊液中PGE2升高的幅度低于F组,在切皮后24h时显著低于F组(P〈0.05)。切皮后48hK组血浆中IL-4浓度显著高于F组(P〈0.05)。TNF-α的浓度在两组均未观察到显著变化。两组术后镇痛均满意。结论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脊液和血浆中的PGE2、IL-4上调,TNF-α无变化;给予氟比洛芬酯能够获得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降低脑脊液和血浆中PGE2的含量,增加血浆中IL-4的浓度。  相似文献   
22.
近年,军队圆满完成了云南旱灾、青海玉树地震、松花江抗洪等多样化军事任务。在一个个特殊战场,及时有效的卫勤保障为救援官兵在灾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多样化军事任务对卫勤保障工作的特殊要求,切实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是我军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电针对开颅手术患者麻醉维持期和苏醒期的影响.方法:将80例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S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A组患者从麻醉诱导开始前至手术结束进行电针刺激,选择合谷连外关,金门连太冲,足三里连丘墟;S组患者不进行电针.记录各时间点七氟烷呼气末浓度、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脑电双频指数(BIS)以及麻醉恢复期情况.结果: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和MAC,A组在开颅期、颅内期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S组(P<0.05,P<0.01),平均节省七氟烷用量9.62%.A组的BIS值在个别时间点(钻骨孔后、开骨瓣后、剪开硬膜)高于S组(均P<0.05).A组的恢复期各观察时间均明显少于S组(均P<0.01).麻醉恢复期A组无躁动发生,发生恶心呕吐1例;S组发生躁动2例、恶心呕吐3例.结论:对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进行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可减少七氟烷用量,显著缩短麻醉恢复时间,提高麻醉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观察电针结合七氟烷麻醉在脑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麻醉恢复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低龄儿童(1岁~6岁)开颅术后的疼痛现状,并探讨影响其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 方法 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入选择期开颅肿瘤切除术1岁~6岁患儿135例,其中15例因为术后不能即刻拔除气管导管被排除,11例因为术后1h内未清醒不能配合术后评分也被排除,另有1例因术后2日血肿行二次手术也被排除.最终共108例能够配合术后疼痛评分的患儿纳入研究.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测量和记录每名患儿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的变量及术后疼痛及相关变量,术后分别采用Face、Legs、Activity、Cry and Consolability(FLACC)评分和Wong-Baker Faces Scale (WBFS)评分两种方法进行疼痛评分. 结果 108名患儿中大部分的患儿(FLACC法62%、WBFS法82%)在术后1h的疼痛评分超过4分.开颅部位(PFLACC=0.035;PWBS=0.039)、手术结束前末次镇痛药的使用(PFLACC=0.026,PWBFS=0.015)、手术结束后患儿的去向(PW肝S=0.022)及术后是否使用静脉镇痛泵(PFLACC=0.000,PWBFS=0.002)均为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 结论 大部分低龄儿童在行开颅肿瘤切除术后48 h内经历了中到重度的疼痛,尤其是某些1岁~2岁小儿.在可以控制的因素中手术,手术结束前镇痛药的使用,术后及时得到父母的安抚与关怀,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等可以明显减轻患儿的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七氟烷对幼鼠不同脑区神经元细胞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1,PARP-1]表达、远期学习记忆能力及空间探索能力的影响. 方法 出生后7d的wistar幼鼠105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拟麻醉组(A组)、1%七氟烷麻醉2h组(B组)、1%七氟烷麻醉4h组(C组)、2%七氟烷麻醉2h组(D组)和2%七氟烷麻醉4h组(E组).麻醉结束后即刻,每组随机选3只,左心室取血进行血气分析.麻醉结束6h后,每组随机选6只幼鼠,分别取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ARP-1蛋白表达量.其余实验动物,分别在幼鼠成长至5周、8周、14周时,进行悬崖逃避实验和旷场实验. 结果 各组实验动物无缺氧和明显的CO2蓄积.与A组比较,E组海马PARP-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其他实验组无明显升高:A组(0.32±0.53),B组(0.45±0.11)、C组(0.46±0.15)、D组(0.34±0.14)、E组(0.80±0.34)(P<0.05),各组皮层PARP-1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0.34±0.07)、B组(0.33±0.14)、C组(0.28±0.11)、D组(0.29±0.13)、E组(0.38±0.15) (P>0.05).5周时接受七氟烷麻醉的大鼠在旷场中平面活动及垂直活动均多于模拟麻醉幼鼠(平面活动时间/s):A组(431±32)、B组(463±27)、C组(448±31)、D组(467±23)、E组(473±25)(P>0.05);垂直面进入时间/s:A组(112±37)、B组(169±46)、C组(152.3±44.3)、D组(150±26)、E组(129±36)(P>0.05);8周和14周时,各组动物旷场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周、8周及14周时,各组动物悬崖逃避实验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结论 2%七氟烷作用于发育期的幼鼠4h,可导致PARP-1表达增加,诱发海马神经元凋亡;使成长中幼鼠在陌生环境中活动增加,影响其空间探索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27.
背景 针灸在我国具有2 500年的历史.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能够改善患者急慢性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量.针灸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急性及慢性疼痛的手段已经被广泛接受,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 探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总结其应用于临床治疗的领域及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良的方式. 内容 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主要有内啡肽学说、神经生理学说、神经激素调节学说、神经门控学说以及抑制有害物质扩散等多种假说.目前,针刺镇痛应用于临床治疗越来越多,治疗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尤其对于慢性疼痛的控制已普遍成为治疗手段之一. 趋向 对于针刺镇痛的机制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证实,而对于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28.
29.
目的:观察电针及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七氟烷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对麻醉恢复期以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进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电针+七氟烷全麻组(A组)、经皮穴位电刺激+七氟烷全麻组(T组)和七氟烷吸入全麻组(S组).在麻醉诱导开始前,对A组患者进行针刺;与开颅侧同侧,合谷连外关,金门连太冲,足三里连丘墟;频率2/100 Hz,刺激强度以患者最大耐受程度为宜.电刺激时间为麻醉诱导开始前直至手术结束.对T组患者,穴位选择、频率、强度调整等各个参数均等同A组.只是在相应穴位贴上皮肤自粘电极(直径3 cm),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S组患者在上述相应穴位上贴上导线,不进行刺激.3组患者在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诱导下行气管插管,吸入2%七氟烷维持麻醉,术毕停止吸入七氟烷,连接术后镇痛泵.记录麻醉恢复期情况及术后48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麻醉恢复期情况表明,A组和T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随意运动恢复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均显著小于S组(P<0.01).A组和T组患者术后4h内VAS评分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显著小于S组(P<0.01).术后6h直至术后48 h,3组间镇痛效果差别不大.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和电针一样,在复合七氟烷麻醉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能够显著缩短麻醉后恢复时间,辅助术后早期的镇痛,提高患者麻醉后恢复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0.
食物不耐受导致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病因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对食物变应原的反应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9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变应原IgG浓度,按疾病分组观察并比较血清检测结果.结论 190例患者14种食物变应原血清不耐受抗体IgG检测结果阳性率依次为:牛肉4.76%,鸡肉2.86%,鳕鱼8.57%,玉米4.76%,螃蟹19.05%,鸡蛋32.62%,蘑菇10%,牛奶12.38%,猪肉1.9%,大米1.43%,虾27.62%,大豆3.81%,西红柿10.48%,小麦15.71%.结论 表明,病例中以鸡蛋、虾、螃蟹的致敏性较高(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小麦、牛奶、西红柿和蘑菇的致敏性次之(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牛肉、鸡肉、鳕鱼、玉米、猪肉、大米、大豆致敏性较低(阳性率比较差别显著,P<0.0001).结论检测血清食物变应原不耐受抗体IgG可以尽早发现患者的致敏食物,确定疾病病因,及时将致敏食物从患者食谱中排除,降低患者食物过敏的患病率,缓解临床症状,从而降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