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7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以CDT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电话、血管彩超及血管造影的方法进行随访,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率,有无肺动脉栓塞(PE)发生,滤器内血流通畅情况及滤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3~24个月,平均(8±0.4)个月,2例失访。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为(60.03±13.48)%,治疗期间有2例发生轻度PE症状,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管造影发现滤器内拦截血栓者12例,及时予以滤器内置管溶栓及导管吸栓后,血栓基本清除。随访发现滤器内血流通畅率为93.02%。结论对于急性下肢DVT行CDT治疗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有效避免了PE的发生,降低溶栓治疗的风险。  相似文献   
52.
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介入方法 治疗血管损伤13例.损伤部位包括颈内静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髂动静脉和股动脉,病变类型表现为刀刺伤后动静脉内瘘形成3例、血管裂伤伴周围血肿4例、外伤后假性动脉瘤3例、动脉损伤修复术后狭窄3例.行覆膜支架置入9例(10枚)、网状支架置入1例、球囊封堵2例、弹簧圈栓塞1例.结果 13例介入手术均取得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覆膜支架置入后有少量内漏、左锁骨上动脉-颈内静脉瘘患者覆膜支架置入后有少量造影剂从颈内静脉渗出,均未作进一步处理,患者痊愈.随访12例,随访时间1~26个月,平均9.3个月.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术后12个月出现少量咯血,CTA检查无明显异常.未发现支架断裂、移位、变形或支架内狭窄,无病变复发.结论 介入治疗血管损伤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以确保操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3.
<正>患者男,51岁,体重92kg。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全麻下行咽腭弓扩大成型术。术前血压155/90mmHg (1mmHg=0.133kPa),心电图示、avFST段及T波轻度改变,肝、肾、肺及凝血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54.
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分娩镇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硬膜外无痛分娩技术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神经阻滞, 使得产妇活动受限,并延长产程和增加经阴道器械助产及剖宫产率。左旋布比卡因和布比卡因均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因对运动神经阻滞较轻,是无痛分娩中常用的局麻药。我们选择低浓度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辅以小剂量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技术(PCEA)进行临床比较,评价其分娩镇痛效果及对运动神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观察下肢DVT导管接触性溶栓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观察。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接触性导管溶栓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50%者74例患者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行髂静脉支架植入,对照组29例髂静脉未植入支架。观察指标为深静脉通畅率,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变化,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计分(Venous Clinical Severity Score,VCSS)变化及生活质量调查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questionnaire,CIVIQ)评分。结果 术后所有病例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为6月-24月,行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实验组40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终点通畅率为87.5%(35/40),1年累积通畅率为86.0%,对照组终点为29.6%(8/27) ,1年累积通畅率为54.8%。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术前术后差值,实验组为1.61±0.21,对照组为0.69±0.23。随访终点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术后两组差值,实验组为7.57±0.27,对照组为0.69±0.23。CIVIQ调查表终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髂静脉支架对下肢DVT导管溶栓术后治疗髂静脉病变能够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6.
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008年1~12月应用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6例(41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PTA即时成功率95.1%(39/41),37条肢体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条无明显改善,其中1条术后截肢.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变暖,溃疡趋于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0.54±0.11恢复至0.79±0.15.经随访3~15个月,3条股动脉在术后5,6、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89.7%(35/39).结论 PTA结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有助于提高通畅率,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7.
用鹦鹉热衣原体B_(11001)株和沙眼衣原体TE_(55)株以及湖北分离的鹦鹉热衣原体CJ_4、BP_(11)和CW_3等菌株制备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抗原致敏红细胞与以上菌株的63份高免血清和156份实验感染畜禽血清能发生特异性间接血凝交叉反应。对人工感染5~15天的204份畜禽血清的检出率为100%。感染后5~7天抗体转阳,15~20天达到高峰,一般畜禽抗体可持续3个月,猪在14个月仍保持阳性水平。用此法与直接补体结合(DCF)和间接补体结合(ICF)试验对本省19个县(市)的1430份畜禽血清进行检测。IHA的阳性率:绵羊为21.57%;奶牛为9.20%;猪为23.04%;鸭为41.09%;219份鸡血清两法全为阴性。IHA和CF的总阳性率分别为14.13%和12.03%,两法的符合率为35.15%。  相似文献   
58.
目的:总结2006-02/2008-08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验。方法:本组65例,男43例,女22例,平均50岁,病程6 h~10 d,平均6 d。65例均行下肢静脉造影检查了解血栓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然后行手术联合动静脉瘘治疗。结果:出院时47例患者治愈,10例好转,8例未愈。结扎股动静脉瘘后,有55例下肢肿胀消失,8例有轻度肿胀,2例复发。结论:急性下肢血栓形成的患者行手术联合动静脉瘘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带髂内分支支架的腔内隔绝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伴双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腹主动脉瘤均为肾下型;髂动脉瘤仅累及髂总动脉8例,累及髂内动脉开口处2例。手术先置入带髂内分支的髂动脉带膜支架,再置入腹主动脉瘤的分叉型带膜支架。结果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无死亡。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患者腹部搏动性肿块均消失,均未出现臀部、骶尾部坏死,无明显性功能障碍,1例出现臀部的轻度间歇性跛行。8例术后3个月行腹主、双髂动脉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内瘘,移植的髂内分支支架血流通畅。3例术后6个月行腹主、双髂动脉CTA检查,未见Ⅰ型、Ⅲ型内瘘,髂内分支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带髂内分支支架的腔内隔绝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伴双髂动脉瘤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有效地保留一侧髂内动脉,减少或避免因髂内动脉封闭而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0.
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而且凶险,是一类灾难性疾病。在度过急性期后,无论是Stanford A型或B型,一部分发展成为慢性夹层动脉瘤,外科手术创伤巨大,近年腔内修复技术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开窗支架治疗慢性主动脉夹层远端破口,刚刚起步,短期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无良好锚定区、真腔狭小、内脏分支动脉开口假腔是这一技术的瓶颈,面临很多技术挑战。一些新的思路,如"开"、"凿"、"疏"、"扩"对这一技术的开展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