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1.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CDT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大于50%者中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对照组29例髂静脉未置入支架。观察指标:深静脉通畅率,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变化,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计分(VCSS)变化及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行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实验组40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终点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5/40)vs29.6%(8/27),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1年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86.0%vs54.8%,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0.21vs0.69±0.23,P<0.01)。随访终点实验组及对照组VCSS术后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7±0.27vs6.56±0.23,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CIVIQ调查表终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67±3.01vs39.34±6.66,P<0.01)。结论髂静脉支架对下肢DVT导管溶栓术后治疗髂静脉病变能够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染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后,EPC分泌VEGF及活性以及EPC特性的影响。方法体外获取大鼠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培养,鉴定为EPC。用脂质体介导pcDNA3.0-hVEGF165转染,转染后EMSA法测培养上清VEGF蛋白水平,培养上清液对ECV304细胞生长的影响,以评价VEGF蛋白活性,MTY法评价转染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检测EPC表达VEGF、vWF(血友病因子)、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变化。结果转染后的第7天表达的VEGF蛋白浓度达1280pg/ml,转染对EPC的增殖无影响,表达VEGF、vWF、VEGF—R2的比率随时间而逐渐升高,至第7天时分别为88.52%、82.65%和95.97%。结论VEGF转染的EPC能表达一定浓度有功能的VEGF蛋白,能帮助EPC保持内皮细胞特性,向成熟内皮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血管造影、静脉壁结构及细胞功能变化,比较挤压驱栓与导管取栓对静脉壁的影响.方法 以新西兰兔为实验对象,建立实验分组.A组(n=25):建股静脉血栓模型后挤压驱栓;B组n=25):建血栓模型后Fogarty导管取栓;C组(n=25):仅游离股静脉;D组(n=5):正常对照.术后行血管造影了解血管通畅情况,电镜观察内皮结构变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组织因子(T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血浆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环素(PGF1α)量的变化.结果 造影见A组有1条、B组有3条股静脉闭塞,C、D组无闭塞;电镜见A组内皮轻度损伤;B组内皮中重度损伤;C组轻度空泡变性为主.TF测定:A、B、C组第1天即表达,7 d达高峰,B组最高,A、B、C组分别与D组比较及A、B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测TXB2:B组最高,A、B、C组较D组明显升高.6-酮-PGF1α的表达相反,D组最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挤压驱栓、导管取栓对血管内皮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后者严重,修复不完全.  相似文献   
15.
<正>腹主动脉夹层(abdominal aortic dissection,AAD)是累及膈肌水平以下主动脉的夹层,依其发病机制分为两型:一种是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isolated abdominal aortic dissection,IAAD),临床较少见,破口位于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9年9月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25例,其中狭窄13例,闭塞12例.单纯行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4例,同时行支架(stenting)植入者20例,植入支架22枚. 结果本组狭窄者技术成功率为100%(13/13).1例介入治疗失败,闭塞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1.6%(11/12).介入治疗后患肢血压明显提高,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60±0.11)mm Hg提高至术后(0.95±0.1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3,P<0.01).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未发生脑卒中和栓塞.25例患者中随访20例,随访时间2~69个月,平均(30±3)个月,2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8.3%(2/24),1例2个月后因脑梗死死亡.1、3年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5%及81.3%.结论 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神经阻滞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30例幕上占位性病变拟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罗哌卡因神经阻滞组(A组)和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各15例.A组于切皮前选择耳颞神经、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和枕大神经、枕小神经以0.75%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B组术后行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术后48h内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因镇痛所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高浓度罗哌卡因神经阻滞操作简单,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能够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颅脑手术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8.
19.
在临床抢救、全麻行气管内插管后,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固定方法仍是用胶布粘于面部皮肤。由于患者出汗,涎水多时胶布无附着力脱管,摆侧身手术体位时面部皮肤可随导管一起向齿前移位4-6厘米,有时将气管套囊拉至声带处,致术后长时间声音嘶哑及伏卧位使导管向气管内推入增多造成单  相似文献   
20.
J—Ⅲ 袖珍呼吸机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麻醉师在临床抢救插管后手捏皮球的问题,笔者分析了国内外各型急救呼吸机的不足之处:德、美、英、日、加等国及国内多个厂家的急救呼吸机,一无气道压显示;二无气道高压自动减压;三无雾化作用;四无气控低气压报警器;五主机直接与气管导管连接容易把气管导管托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改进国外高档呼吸机气动气控技术(见图1),集成化设计使其体积缩小在65mmx60mmx40mm,研制成便携袖珍式气控呼吸机,配备入插管箱中广泛应用于临床,有中心供氧的医院更为方便,接氧气瓶用于术后转运患者及外出抢救病人,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