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即TOB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国外报告约占脑梗死的7%[1,2].现将我院1992年12月至1999年6月收治的TOB综合征7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基底动脉尖 (TOB)综合征临床上较罕见。现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 7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6例 ,女 1例 ,年龄 5 5~ 74岁 ,平均 6 4.3岁。活动状态发病 3例 ,情绪激动时发病 3例 ,睡眠中发病 1例 ,均为急性发病。既往冠心病史 5例 ,其中 2例合并心房纤颤 ,高血压病史 2例 ,糖尿病史 2例。1.2 临床表现、损害部位及预后见表 1。表 1  7例 TOB患者的临床特点、损害部位及预后临床特点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眼球运动病理征 CT/ MRI损害部位预后例 1深昏迷双侧瞳孔不均缩小 ,不等大 ,光反射迟钝双眼球固定于中间位双侧病理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发性颈动脉夹层(CAD)的药物及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汇总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福建省立医院、解放军第三○六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2010年6月—2013年6月诊治的C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2例。其中29例采用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1次/12 h,治疗5~7 d,后改为口服华法林,出院后继续服用3个月)。3例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3个月;1例给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个月;1例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6个月,仍有卒中发作,再联合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个月]。7例给予支架置入术。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 (1)29例行抗凝治疗的患者中,20例有效,9例无效。无效者中6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共治疗了6支血管、置入12枚支架),手术均成功,术后CAD病变完全消失。3例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中,2例有效(其中1例为夹层动脉瘤,置入1枚覆膜支架,动脉瘤消失),1例无效。(2)32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0分的有7例(21.9%,均为TIA患者),1~3分的有15例(46.9%),≥4分的有10例(31.2%)。出院时0分的有12例(37.5%),与入院时比较,评分无变化的有13例(40.6%);7例评分呈不同程度下降。32例无一例发生颅内及外周出血。(3)6个月时行CTA或DSA检查,4例病变的颈动脉闭塞;27例CAD消失,管腔通畅;1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动脉瘤完全消失。结论抗凝治疗是CAD的首选治疗措施,抗凝治疗无效者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1992~1997年,我们收治小脑梗塞患者50例,均经MRI检查确诊,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5例,女15例;年龄40~74岁,平均57岁。均按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诊断为小脑梗塞,并经CT及MRI检查证实。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眼震、肌张力降低、感觉及构音障碍、霍纳氏征阳性、意识障碍。合并高血压病22例,颈椎病18例,冠心病15例;有房颤病史6例,糖尿病史3例。MRI检查示梗塞灶位于小脑上部20例,小脑背侧下部18例,小脑腹侧下部5例,小脑上部及背侧下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描述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EEG)、颅脑CT、MRI特点,评价EEG、CT、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总结17例各种原因引起的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氨水平,对全部病例进行EEG、颅脑CT、MRI检查.结果 17例肝性脑病患者EEG异常15例,主要表现为:基本节律慢化;中波~高波幅θ活动;散在的δ波、三相波.MRI检查阳性14例,主要特点为双侧苍白球(14/17)、豆状核(4/17)、中脑被盖(7/17)T1WI高信号,T2WI等信号,T2FLAIR序列可见大脑半球白质区双侧对称性高信号.CT检查在同一部位未见异常信号.结论 肝性脑病患者EEG、颅脑CT和MRI检查各具有特征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慢性进行性放射性脊髓病临床与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慢性进行性放射性脊髓病(chronic Progressive radioactive myelopathy,CPRM)是与放射性照射有关的隐匿发病的脊髓病,在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中,并不少见。需与癌性脊髓病或癌转移相鉴别。 资料:回顾性分析1989~1999年在我院住院的15例CPRM病人,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7~68岁,平均年龄46岁。15例均为原发性肿瘤接受放疗或/和化疗病人。其中鼻咽癌5例,食管癌6例,甲  相似文献   
17.
血浆尿酸水平对急性卒中后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卒中后血浆尿酸水平与病人死亡率、生存状态以及血管事件再发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7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原发性颅内出血病人,分析血浆尿酸浓度与病人卒中后90d时生存状态,再发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或血管事件死亡率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尿酸水平与病人不良预后的相关性,并矫正卒中严重程度和已知的临床、生化、影像学方面等因素对卒中预后的影响:采用Cox回归评估尿酸水平与血管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单纯血浆尿酸水平增高即可提示卒中后90d时病人预后不良(尿酸每增加0.1mmol/L,比数比为0.76,95%可信区间为0.68-.95),血管事件发生率随尿酸水平增高而增加(尿酸每增加0.1mmol/L,相对危险性为1.28,95%可信区间为1.19~1.46),高尿酸导致血管事件发生率在糖尿病病人中尤为突出(尿酸每增加0.1mmol/L,相对危险度为1.23,95%可信区间为1.28~1.42)。结论不依赖于其他危险因素,高尿酸即可独立提示卒中病人预后不良(死亡或致残1,并有较高的血管再发事件。尽管尿酸在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方面作用尚不清楚,但降低尿酸水平对病人预后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正>斑块破裂伴随血栓形成是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组织因子作为外源性凝血因子途径的启动子,起着触发凝血链锁反应的重要作用。最近发现血栓形成时,组织因子(TF)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采用颅内血肿清除术(微创术)结合药物治疗高龄、巨大脑出血患者22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椎动脉发育不良与急性单发后循环梗死部位、椎-基底动脉形态及斑块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3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的急性单发性后循环梗死患者477例。根据DSA检查结果,将477例分为椎动脉发育不良组(209例)和椎动脉发育正常组(268例);根据脑梗死存在的侧别,将椎动脉发育不良组进一步分为椎动脉发育不良侧(椎动脉发育不良与脑梗死同侧,127例)和椎动脉发育正常侧(椎动脉发育正常与脑梗死同侧,82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以及基线血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肌酐、纤维蛋白原水平、后循环梗死部位(近、中、远段)、基底动脉弯曲度指数、基底动脉弯曲凸向、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椎动脉开口角度、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差异。比较两组椎动脉颅内段责任斑块特征[斑块面积、斑块负荷、重构指数、血管重构模式(正性重构、负性重构和无明显重构)、斑块强化程度(无强化、轻度强化、明显强化)、斑块形态(偏心性斑块和向心性斑块)]。结果 (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