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分享2018年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终点医疗保障经验。方法上海市东方医院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疔队(上海)派出覆盖医护和后勤多个专业的57名队员在比赛终点进行医疗保障。保障分成3组,配备应急响应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分别在终点医疗站、选手休息大厅和医疗站点间的选手路径上进行医疗保障。结桌保障过程中共接诊患者506人,其中运动损伤338人,中暑147人,过度通气11人,腹痛8人,心理障碍2人,未发生心脏驟停及猝死病例。有7人因病情较重转送上海市东方医院就诊,其他患者均现场治疗观察,病情缓解、各项状态良好或治愈后离开。结论半程马拉松赛参加人员匕业余选手为主,未事先进行体检等检测,赛中及赛后极易发生意外情况。终点医疗保障需要提前部署,周密规划,分工明确,保障人员需要任务熟练,一专多能,注重运动损伤和中暑的治疗和防范,特别需要关注赛后心理障碍的识别和治疗。保障结束后仍需总结经验,加强针对性业务培训,以便更好保障各项赛事的安全。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分析内侧柱有效支撑对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8年7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创伤骨科采用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PHILOS)锁定钢板治疗内翻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9例,男性19例,女性30例;年龄25~86岁,平均57.1岁.摔伤11例,道路交通伤13例,坠落伤10例,运动伤8...  相似文献   
43.
内窥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89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应用内窥镜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 (ECTR) ,从腕管内切断腕管横韧带 ,解除其对正中神经压迫的手术方法及技巧。并对其术后疗效进行分析 ,介绍内窥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经验与疗效。方法 :局部麻醉 ,皮肤 1cm切口 ,在内窥镜下切断腕管横韧带。松解受压的正中神经。据Kelly疗效评定标准 ,对其术后疗效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临床应用 165例 192腕 ,手术时间平均 10min ,出血少 ,术后随访 89例 98腕 ,优 73腕 ;良 2 0腕 ;一般 3例 ;差 2例 ,其中 2例发生术后正中神经粘连 ,行 2次手术。结论 :内窥镜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 (ECTR)皮肤切口小 ,组织创伤轻 ,手术时间短 ,术后不需石膏外固定 ,不残留手术瘢痕。注意手术适应证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4.
穿支皮瓣因携带穿支血管,血供稳定,易成活,且可降低供区并发症,已成为组织缺损重建的首选方法之一。但其血管管径、数目、走形及位置等存在很大个体差异,如能通过辅助设备在术前定位穿支血管,检测血管状态,更有助于术前的皮瓣设计,更大程度利于皮瓣,缩短手术时间,增加手术成功率,促进术后恢复。本文总结各种辅助设备在皮瓣移植术前血管定位中的应用,将有助于理解穿支血管的个体差异,指导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提高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的疗效,符合当前精准医疗时代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人性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索生物活性接骨板修复骨折和骨缺损的动物实验模型,为研制不同强度的生物活性接骨板、观察骨折和骨缺损修复的机制提供实验对象.方法 通过观察2.0cm兔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动物模型、2.0cm兔胫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动物模型以及2.0cm兔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动物模型,比较三种不同动物实验模型在兔节段性骨折和缺损实验修复中的大体标本及其术后4周的X线图片,了解三种动物实验模型在生物活性接骨板研制中的优缺点.结果 2.0cm兔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组及2.0cm兔胫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组术后均出现固定石膏脱落,生物活性接骨板断裂,骨折和缺损部位移位等现象;而2.0cm兔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组术后4周X片发现生物活性接骨板的固定和复位良好,并且有骨痂形成.结论 2.0cm兔桡骨骨折和去骨膜缺损动物模型,较好地模拟人体骨折和骨缺损的愈合过程,可能是研制生物活性接骨板的最佳动物实验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46.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医学影像学的开展对患者的病情进展、出院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实际,对医学影像学在灾难救援中的应用及应急救援队放射科的建设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blade,PFNA)和倒置股骨远端锁定接骨板(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LISS)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合并髋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7年 6月至 2010年 6月采用 PFNA和倒置 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且随访时间超过 10个月的股骨近端骨折合并髋内翻畸形患者 46例的病例资料.采用 PFNA内固定治疗者 24例.采用倒置 LISS钢板内固定治疗者 22例。所有患者术后 6h开始不负重状态下功能锻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美国麻醉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Parker-Palmer活动评分和颈干角角度丢失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 10~12个月随访.平均 11.2个月。两组术前 ASA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末次随访 Parker-Palmer活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倒置 LISS钢板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较 PFNA组延长.颈干角角度丢失减少。结论 PFNA固定允许患者早期负重;但对于骨质疏松严重、内固定切割风险较高的患者.倒置 LISS钢板固定有助于降低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乌司他丁和山莨菪碱对多发伤致急性肺损伤(ALI)的预防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诊治多发伤病例586例,严格按照损伤控制学理论治疗多发伤的原则分为四组:常规治疗组142例、乌司他丁治疗组143例、山莨菪碱治疗组152例及联合用药治疗组149例,四组又按照损伤严重评分(ISS)分成三组:ISS<20分组,20分≤ISS<27分组和ISS≥27分组。联合用药组为静脉应用乌司他丁和山莨菪碱。观察四组患者的ICU治疗天数、ALI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病率及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结果联合用药组、单独用药组和常规治疗组相互比较,ISS<20分的多发伤患者四组ICU观察天数均值、ALI/ARDS患病率与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S≥20分组中,单独用乌司他丁和(或)山莨菪碱治疗的ICU观察天数少于常规治疗组,而ALI/ARDS患病率及病死率也明显降低(P<0.05);ISS≥20分的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比较,ICU观察天数均值、ALI/ARDS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乌司他丁和(或)山莨菪碱治疗多发伤,可以减少严重创伤(ISS≥20分)ICU治疗天数,降低ALI/ARDS的患病率和多发伤患者的病死率;联合用药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49.
目的建立大鼠单纯臂丛下干损伤屈指功能重建动物模型,并探讨其可行性。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单纯臂丛C8、T1神经根撕脱造成臂丛单纯下干损伤;B组为C7~T1神经根撕脱;C组为C8、T1神经根撕脱并将臂段正中神经造成约2cm缺损,通过肉眼观察和肌电检测,评价造模结果,结果C8、T1神经根撕脱且神经缺损组(即C组)下干神经损伤完全,而上千神经功能未受损,明显好于A、B组。结论C8、T1神经根撕脱且臂部正中神经缺损是建立大鼠单纯臂丛下干损伤屈指功能重建可行、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大鼠C7神经根运动皮层定位域 ,为C7神经根移位后皮层变化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SD大鼠 48只 ,按手术先后随机分为 6组 :C5 节段组、C6 节段组、C7节段组、C8节段组、T1节段组和C5~ 8、T1节段组 ,每组 8只。在左侧皮质脊髓束 (CST)中注射 0 .5μl麦牙凝集素 辣根过氧化物酶 (Wheatgermagglutinin HRP ,WGA HRP) ,成活 60~ 72h ,灌注后 ,取脑和相应节段脊髓做冰冻切片 ,TMB显色、中性红复染 ,观察臂丛神经节段锥体神经元的分布规律及C7神经根锥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C7神经根锥体细胞胞体呈三角形或圆锥形 ,主要分布在前囟前 [(2 .5± 0 .0 1)mm~ (1.5± 0 .0 1)mm , x±s下同 ]约 1mm的皮层区域范围内 ,集中在第Ⅴ层 (2 5%≤Z≤ 51% ) ,Z =3 8.5± 5.6) ,胞体平均截面积为 (12 78±2 13 ) μm2 ,以中型细胞为主。基树突分支以一级分支为主 ,平均为 (446± 68)个。顶树突走向与皮层切线位的θ角 ,平均为 (6.8± 8.3 )°。结论 C7神经根运动皮层定位域的初步确立 ,为进一步研究C7神经根移位后皮层可塑性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