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对滇西北地区分离的版纳病毒进行系统鉴定,明确与云南其他地区分离株的差异.方法 对2005、2006年从滇西北地区分离的3株版纳病毒进行形态学、基因组带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进行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从2005、2006年滇西北蚊虫标本中分离到的3株版纳病毒为直径约70 nm、无包膜、有双层衣壳的球形颗粒,基因组带型为6-6分布.3株版纳病毒问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与云南其他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版纳病毒毒株的最大同源性分别为98%和9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滇西北分离株和云南其他地区分离株共同形成一个分枝;第12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我国版纳分离株和印度尼西亚毒株间存在共同的氨基酸残基差异.结论 首次从滇西北地区蚊虫中分离到3株版纳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滇两北分离株和云南其他地区分离株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22.
目的 对滇西北地区分离的版纳病毒进行系统鉴定,明确与云南其他地区分离株的差异.方法 对2005、2006年从滇西北地区分离的3株版纳病毒进行形态学、基因组带型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进行序列的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从2005、2006年滇西北蚊虫标本中分离到的3株版纳病毒为直径约70 nm、无包膜、有双层衣壳的球形颗粒,基因组带型为6-6分布.3株版纳病毒问第12片段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与云南其他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版纳病毒毒株的最大同源性分别为98%和9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滇西北分离株和云南其他地区分离株共同形成一个分枝;第12片段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较发现我国版纳分离株和印度尼西亚毒株间存在共同的氨基酸残基差异.结论 首次从滇西北地区蚊虫中分离到3株版纳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滇两北分离株和云南其他地区分离株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23.
云南省虫媒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虫媒病毒的存在及流行情况。方法2002年和2004年从云南省5个县市采集蚊虫,经研磨、细胞接种分离病毒,通过实时荧光PCR、免疫荧光试验等方法进行鉴定,并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采集到4810只蚊虫,分离到12株致BHK细胞病变的病毒,经实时荧光PCR、免疫荧光试验等鉴定为乙脑病毒。新分离病毒DL0437属于基因Ⅲ型乙脑病毒。结论2002年和2004年在云南5个县市采集4810只蚊虫中分离到12株乙脑病毒,是近年来在云南省首次分离到基因Ⅲ型乙脑病毒。  相似文献   
24.
为探索DNA条形码技术在蚊类鉴定中的应用,本研究扩增了广西凭祥地区5种蚊虫的COⅠ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23只蚊子COⅠ序列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结果表明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通过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不同种类的蚊虫位于不同的分支,同属的蚊种分支较不同属的蚊种分支较短,种内分支则更短。上述结果都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 DNA条形码技术对于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蚊种具有较好的区分效果,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蚊虫鉴定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研究2006年山西省运城市成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及实验室检验特点,为我国乙脑预防控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2006年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乙脑病例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对部分中老年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标本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收治入院的45例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其中40岁以上病例占病例总数77.8%(35/45),重型和极重型占病例总数60.0%(27/45),大多数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研究结果显示,血清乙脑病毒IgM抗体检测为阳性,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中和抗体存在4倍以上增高;部分患者脑脊液乙脑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结论经实验室特异性检测确认山西省运城市2006年病毒性脑炎为乙型脑炎,病例呈现大年龄组发病特点.  相似文献   
26.
目的建立针对拉克罗斯病毒(LAC)和雪靴野兔病毒(SSH)的双重RT-PCR检测方法。方法分别针对LAC和SSH病毒的S基因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同时检测LAC和SSH的双重RT-PCR方法。以黄病毒属的黄热病毒(YFV)、库京病毒(KUNV)、登革病毒(DENV)、乙型脑炎病毒(JEV),布尼亚病毒属的塔希纳病毒(TAHV)和甲病毒属的巴马哈森林病毒(BFV)、玛雅罗病毒(MAYV)、盖塔病毒(GETV)为模板验证方法的特异性,以不同拷贝数的病毒RNA检测该方法的敏感性。结果建立的双重RT-PCR方法能同时扩增到LAC和SSH的目的片段;敏感度分别达到LAC1.41×105copies/μl,SSH 5.6×104copies/μl;与YFV、KUNV、BFV、MAYV无交叉反应。结论建立了双重RT-PCR方法,可用于LAC和SSH病毒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7.
TLRs研究进展     
TLRs是参与固有性免疫的一类古老的蛋白质家族,距今至少有5亿年。目前在人类中已经确认的TLRs有10种,这些分子是固有性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可识别多种不同的病原微生物等表面的病原体相关分子特式结构。TLRs在细胞信号的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联系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纽带。Toll样受体(TLRs)最早在果蝇中被发现。1997年,一种人的Toll样蛋白相应物被发现,后被命名为TLR4。此后,人的其它TLRs相继被发现。迄今为止,TLRs家族的10个成员已确认。  相似文献   
28.
目的建立森林脑炎病毒(forest encephalitis,TBEV)、新疆出血热病毒(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XHF)、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巴贝西原虫(Babesiaspp.)、埃立克体(Ehrlichieae)、土拉弗朗西斯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Fr)、Q热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Q)、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o)、巴尔通体(Bartonella,Barton)9种蜱传病原体的悬浮芯片多重检测方法。方法将9种蜱媒病原体分为两组构建多重PCR体系,各上游引物均带有不同的anti TAG标记,下游引物标记生物素,PCR产物与偶联对应x TAG的磁性微球进行杂交,结合物用Bio plex 100液相芯片系统检测,并对9种蜱媒病原体分别进行单一、多重检测分析。结果将平均荧光强度的判定阈值定为背景对照的3倍,多批次实验均能对混合模板进行准确鉴定,未出现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的稳定性和特异性均较好;同时对该方法的灵敏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本检测方法灵敏度良好。结论通过利用偶联有标签序列及生物素的引物对,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检测9种蜱媒病原的液相芯片检测技术平台;该平台对于蜱媒病原体的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
对2007年中俄联合监测小组在中俄边境7个口岸地区捕获的鼠进行病原体检测,以了解中俄边境鼠传疾病病原体携带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鼠肺标本中的汉坦病毒RNA.PCR方法检测鼠肝脏、脾脏中的鼠疫杆菌、土拉杆菌、莫氏立克次氏体的DNA核酸.PCR方法检测肾脏中钩端螺旋体DNA核酸.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出血热病毒总抗...  相似文献   
30.
〔目的〕了解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地区鼠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方法〕2009年8月,在满洲里和后贝加尔口岸地区采用夹日法和夹夜法捕鼠。采集满洲里地区鼠类脏器和血样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肝、脾组织中的鼠疫耶氏菌、土拉弗氏菌和莫氏立克次体核酸;用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的汉坦病毒核酸;分别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的汉坦病毒和鼠疫耶氏菌、土拉弗氏菌、莫氏立克次体抗体。〔结果〕2009年8月,在中方满洲里口岸地区捕鼠7种53只,总捕鼠率6.63%,优势鼠种为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黑线毛足鼠;在俄方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地区捕鼠10种158只,总捕鼠率19.75%,狭颅田鼠、黑线仓鼠和黑线毛足鼠为优势鼠种。满洲里口岸鼠脏器样本中未检测到病原核酸,血标本中3份汉坦病毒抗体阳性。〔结论〕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地区鼠类构成不同,中方鼠类中存在汉坦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