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通过构建体内和体外染毒模型,观察氧化锌纳米颗粒(ZnO NPs)对角膜的毒性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原代人角膜上皮细胞(HCEpiC),暴露于0.5、5、12.5、25、50、100、250μg/mL氧化锌纳米颗粒24h,设不含纳米溶液的细胞培养液为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比色法评估细胞的活性。三种不同浓度(25、50和100μg/mL)的氧化锌纳米颗粒分散液暴露于麻醉后小鼠结膜囊内,磷酸盐平衡缓冲液(PBS)点眼为PBS对照组,每天3次,连续7d,第1、3、5、7d观察角膜形态,第8d取出眼球,观察角膜病理改变和炎症因子(TNF-α,IL-6)表达水平情况。结果:不同浓度的氧化锌纳米颗粒处理原代人角膜上皮细胞24h后,MT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氧化锌纳米颗粒在0.5μg/mL即对细胞有损伤作用,细胞存活率约80%(P<0.05),5μg/mL剂量时可致半数细胞死亡,在5~250μg/mL浓度范围对细胞的损伤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P<0.0001)。不同浓度的氧化锌纳米颗粒暴露小鼠结膜囊,点眼7d后,25μg/mL和50μg/mL氧化锌纳米颗粒组可见部分角膜上荧光素的...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过去10余年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的手术原因及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眼科医院接受PKP的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并与2005-2010年在青岛眼科医院接受PKP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年龄、性别和接受PKP相关的临床诊断等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对2个时间段的PKP的手术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7年间,共行PKP 855例,前4位的手术原因依次为化脓性角膜炎303例(35.4%)、再次角膜移植132例(15.4%)、圆锥角膜130例(15.2%)和病毒性角膜炎115例(13.5%)。2005-2010年间,共行PKP 875例,前4位手术原因依次为化脓性角膜炎、病毒性角膜炎、圆锥角膜和大泡性角膜病变。2个时间段内,PKP的主要手术原因均为化脓性角膜炎,其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χ2 =0.543,P=0.461)。再次角膜移植的比例增加,成为青岛眼科医院2013-2017年间PKP第2位的手术原因(χ2 =33.294,P<0.001)。圆锥角膜始终居于PKP手术原因的第3位,但2013-2017年间PKP手术原因中所占比例较2005-2010年增加(χ2 = 6.061,P=0.014)。病毒性角膜炎的比例下降,从2005-2010年的第2位下降到2013-2017年第4位的手术原因(χ2 =6.397,P=0.011)。结论:化脓性角膜炎是2013-2017年青岛眼科医院PKP的首位手术原因,然后依次为再次角膜移植、圆锥角膜和病毒性角膜炎。与2005-2010年相比,2013-2017年青岛眼科医院因再次角膜移植与圆锥角膜行PKP的比例上升,而病毒性角膜炎的比例下降。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合并胎膜早破对孕产妇及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8例双胎妊娠中合并胎膜早破者33例作为研究对象,与75例非胎膜早破者的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胎妊娠合并胎膜早破组剖宫产率及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产后出血、早产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胎妊娠合并胎膜早破者孕产期并发症及围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预防胎膜早破、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对孕产妇及围生儿预后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4.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而外泌体为PE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有研究表明外泌体在人体中广泛存在,红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胎盘细胞等细胞均可分泌外泌体。而这些不同来源外泌体中的微小RNA(microRNA,miRNA)被证明可以在PE的发生及预防、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胎盘来源外泌体中的miRNA可能与PE的发生息息相关,脐带血来源外泌体中的miRNA可能与胚胎发育有一定关系,而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中的miRNA则可能在PE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索这些miRNA及其外泌体来源对于明确PE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亦为妇科难治性疾病之一。肥胖是多囊卵巢综合征最常见的一种症状,近年来学者们对于该病研究发现,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脂肪多分布于腹部,主要以腹型肥胖为主。本文通过对带脉理论的深入阐释,探讨带脉与腹型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生理与病理关系,梳理本病的发病本源,认为带脉气血不畅、痰瘀阻滞是腹型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关键,通调带脉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治疗方法,期望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IL-34 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单核细胞向髓系树突状细胞(DC)分化的诱导作用,及其在分化过程中对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采集RA 患者外周血,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PBMC,培养4 h 后将贴壁细胞分别用GM-CSF+IL-4、IL-4、IL-4+IL-34 刺激3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 和CD14 的表达水平;再将GM-CSF+IL-4 刺激3 d 后的细胞加入TNF-α和(或)IL-34 培养4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 和(或)CD14 的表达水平。结果:(1)IL-34+IL-4 诱导后CD83、CD86 表达水平较IL鄄4 单独作用明显上调(P<0.01),CD14 表达无差异(P>0.05);IL-34+IL-4 诱导CD86、CD14 表达水平较GM-CSF+IL-4 刺激组下降(P<0.05),CD83 表达无差异(P>0.05)(2)GM-CSF+IL-4+IL-34 诱导CD83、CD86 表达水平较GM-CSF+IL-4+TNF-α组低(P<0.05),但与GM-CSF+IL-4 刺激组对比CD83、CD86 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GM-CSF+IL-4+TNF-α+IL-34 诱导DC CD83 表达水平较GM-CSF+IL-4+TNF-α刺激组低(P<0.05),但两组CD86、CD14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4 在不成熟DC 诱导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效应略弱于GM-CSF;IL-34 对成熟DC诱导作用不显著,但参与了不成熟DC 的维持。  相似文献   
37.
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方法检测乳腺癌肿瘤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receptor,EpoR)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乳腺癌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poR的表达,同时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并分析与EpoR与ER、PR和Her2 之间的关系.结果:60例中47例表达EpoR(78.3%),平均阳性细胞数(39.49±24.42)%; 60例肿瘤组织中MVD为25.40±8.91.MVD与EpoR呈正相关.并且EpoR阳性患者的MVD明显高于EpoR阴性患者(P<0.01).ER和PR表达与EpoR和MVD的表达均无明确的关系.Her2表达与EpoR和MVD的表达均明显相关.EpoR与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大小均明显相关(均P<0.001); MVD与有无转移有关,与分期及肿块大小无关.结论:乳腺癌患者高表达EpoR,并与MVD呈正相关;EpoR和MVD的表达与Her2表达均相关,但与ER和PR表达不相关.联合检测EpoR和MVD有利于正确判断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相似文献   
38.
孙晓彤  李敏 《甘肃医药》2012,(7):490-493
目的:探讨子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CIN)中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HIT)蛋白和抑癌基因P6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宫颈病变组织及CIN中FHIT蛋白和P63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慢性宫颈炎、CIN、宫颈癌中FHIT低表达与P63高表达(P<0.05)。FHIT和P63蛋白在宫颈鳞癌的表达与患者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63蛋白在宫颈鳞癌的表达与组织分化和临床分期有关。FHIT低表达与P63高表达在宫颈鳞癌及CIN中呈正相关性。结论:FHIT可作为临床监测CIN转归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也可以是宫颈鳞癌患者预后判断的参考依据。P63可以成为一个低分化鳞癌的标记因子。FHIT蛋白在CIN中与宫颈鳞癌中的低表达和P63蛋白在CIN中与宫颈鳞癌中的高表达均呈正相关性,因此两个基因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依据患者肿瘤标志物及一般资料建立的判别预测模型对于盆腔肿物性质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因盆腔肿物住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依据术后病理分为卵巢良性肿物组85例,子宫平滑肌瘤组25例,卵巢恶性肿瘤组14例,将所有的数据随机分成两个数据集,分别为训练集104例和验证集20例。收集上述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检测其肿瘤标志物水平,建立判别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将训练集通过以下变量建立了判别预测模型-1: 年龄、孕次、产次、身高、体重、BMI、初潮年龄、绝经与否、CA153、CA125、AFP、CEA、CYFRA21-1、SCCAg、CA199、抑制素B,通过交叉验证得到其准确率为91.3%。同时,将上述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发现年龄、孕次、抑制素B、CA125等统计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上述变量建立判别预测模型-2,通过交叉验证后得到其准确率为93.3%。最后应用验证集将两个模型进行验证。结论判别预测模型-1和判别预测模型-2均可用于盆腔肿物性质的预测,但后者对盆腔肿物性质的预测具有数据简化、灵敏度高等优势,对于术前临床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0.
妊娠期代谢性疾病(gestational metabolic diseases,GMD)是影响孕产妇及新生儿结局最主要的原因,目前其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是由多种器官合成的多肽激素,其作用机制复杂,在体外和体内调节一系列代谢过程,主要以内分泌方式参与葡萄糖、脂质、能量调节及胆汁酸的肝肠循环等代谢活动,还在细胞增殖与分化、神经元发育、血管生成及伤口愈合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FGF21的释放障碍、信号失调和功能异常与GMD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密切相关。综述FGF21在GMD中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及早、精确地发现GMD及其隐匿病情,达到早诊断、早干预的目的,最终改善母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