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自制鼻腔异物钩及承托板治疗172例儿童鼻腔圆形异物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们共诊治172例圆珠形鼻腔异物,176侧鼻孔.其中男93例,女79例;1.5~8岁,平均4.7岁;左侧鼻腔97例,占56.4%;右侧鼻腔72例,占41.9%;双侧鼻腔3例,占1.7%.异物位于总鼻道者127例,位于下鼻道者45例;位于鼻腔前2/3段137例,鼻腔后1/3段38例.异物为塑料珠、花生米、蚕豆、黄豆、玉米粒、塑料子弹等圆珠形异物.患儿就诊时间10 min~5 h.最长者为半年. 相似文献
53.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CT(HRCT)容积重建(VR)对正常内耳形态的观察,探讨其对先天性内耳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20耳)无耳部疾患者(对照组)和7例(11耳)先天性内耳畸形患者(病变组)行HRCT扫描,利用容积漫游技术对内耳骨迷路重建。对照组观察内耳骨迷路的正常结构,病变组观察内耳畸形情况。结果:正常耳VR图像不但显示了内耳骨迷路的细微结构,而且还反映了各结构之间的关系;病变耳立体显示了畸形部位及程度。11耳患耳中Mondini型7耳次;前庭及半规管畸形3耳次;前庭导水管扩大7耳次,其中6耳次伴随其他畸形;内耳道畸形2耳次且均伴随其他畸形。11耳畸形中9耳HRCT横断面图像和平面重建(MPR)冠状位图像、VR图像均可以清晰地显示畸形的部位和程度,其中VR图像可以直观、立体地显示畸形的空间形态结构;2耳水平半规管短小畸形患者VR图像较断面图像更好地显示了畸形的部位和程度。结论:VR三维重建可以立体显示正常内耳骨迷路的形态,直观显示内耳畸形的程度及病变位置,对内耳畸形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54.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根治性手术治疗的临床意义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18例临床病理特点、手术方式、预后。 结果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临床上容易误诊,本组18例术前误诊为直肠癌6例。手术切除15例,其中Miles、术10例,经肛门肿瘤局部切除5例,改道手术3例。全组中位生存期18.1个月,5年生存率19. 1%。统计提示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 = 0.008),而手术方式、肿瘤色素、性别等与预后无关(P > 0.05)。结论 肛管直肠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而不同手术切除方式与预后无关,何种术式的选择应根据不同肿瘤期别及个体情况而定。为降低复发、转移率,提高远期生存率,目前主张手术联合放、化疗,特别是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5.
目的 通过分析7例(14耳)听神经病患儿的听力测试结果,探讨婴幼儿听神经病听力学特点.方法 对5例(10耳)瞬态耳声发射(Transient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 TEOAE)筛查通过但对声音反应差患儿和2例(4耳)听觉脑干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 stem response ABR)筛查40dB nHL未通过患儿行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ABR、听觉稳态诱发电位(auditory steady state response ASSR)检查,记录并分析结果.结果 所有患儿声导抗均呈A型,镫骨肌反射未引出;DPOAE正常;14耳ABR均未见分化的Ⅱ波及以后波形,仅1例1耳于90dB nHL见分化的Ⅰ波;听觉稳态诱发电位0.5~4kHz听闽介于65~90dBHL,表现为中至重度听力损失,与ABR听阅严重不符.结论 耳声发射正常伴异常的听觉稳态和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及其反应闽之间的严重不一致性,是听神经病较为显著的听力学特点,可应用于婴幼儿听神经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6.
目的为了分析青年人胃癌的临床特点,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1986年12月至1995年12月十年间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56例青年人胃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症状无特异性,病程短,病理类型以中、低分化癌为主;发病部位以胃下部多见;45例获根治性切除,根治性切除率80.36%。全组总体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9%、50%、42%,根治术后其1、3、5生存率分别为77%、60%、50%。结论青年人胃癌虽具有发病率较低、症状隐蔽、恶性度高、发展快等特性,但亦具备普通胃癌的共性。通过恰当与合理的治疗仍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而如何才能进一步强化我们对胃癌的认识,提高早诊率,才是改善预后的首要关键。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正畸牙移动中前扣带回皮质层(ACC)的蛋白质组学表达,筛选牙移动疼痛相关的目标蛋白,探讨ACC在疼痛传导和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建立实验性牙移动模型后,根据行为学观测结果分组。实验组进行加力,对照组仅进行乙醚麻醉,24 h后进行行为学观测并取ACC组织,根据行为学观测结果选取4标样本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ACC组织在提取蛋白并胰酶消化后,经串联质谱标记(TMT)试剂标记,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并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GO功能聚类分析,基因和基因组学京都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注释及功能聚类分析。
结果本实验共鉴定并定量3374种蛋白,其中表达上调蛋白12种、表达下调蛋白109种。GO注释和功能聚类分析中从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分子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了大鼠在实验性牙移动应力下发生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及代谢调节。KEGG注释及功能聚类分析表明与炎症相关通路花生四烯酸通路及JAK-STAT信号通路表达下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花生四烯酸通路的前列腺素E合成酶(PGE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环氧化物水解酶2(EPHX2),JAK-STAT信号通路的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1(STAT1)、STAT2显著下调,可能与炎症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结论TMT技术是组织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有效方法。ACC在牙移动疼痛形成和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花生四烯酸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可能是牙移动疼痛的关键信号通路。本实验为进一步探讨牙移动疼痛关键蛋白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8.
胃近端癌与远端癌病理特点及预后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目前发现,比较胃远端癌而言,近端胃癌因其独特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特征,已被视为一种有别于胃其他部位癌的独立类型。临床上,以其解剖部位特殊、症状隐秘、病期短、恶性度高、预后差为主要特点。据报道,近端胃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有上升的趋势。故,对其研究有重要意义。[方法]收集整理某院1964~2004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胃近端癌803例、胃远端胃癌817例,从肿瘤大小、病程、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浸润特点、淋巴转移率、根治率、生存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分组比较,胃近、远端癌就诊时瘤体大小无显著性差异;但前者以III、IV病人居多,病程短;且以低、未分化癌为主,肿瘤浸润更深;两者间淋巴结转移率及根治性切除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近、远端胃癌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31%、25%与58%、47%、39%,两组比较,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显著性。[结论]胃上、下部癌间比较结果,无论在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病程、病期、浸润深度、淋巴转移率、根治率、生存率等方面皆存在显著性差异。治疗上,尤其在涉及联合脏器切除及手术合理路径选择的问题上应具体分析,严格把握指征。此外,对于胃上部癌的认识,拘于现状,认知程度仍有限。渴望在不久将来或能通过分子水平的深入研究揭示其内在机制,为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之所用。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胃中部癌的早期诊断、淋巴结转移特点和清扫范围、胃切除术式与胃中部癌疗效上的关系 .方法 分析了 15 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作前后 10年的历史对比 ,用生命表法统计生存率 .结果 胃切除 12 2例 ,切除率 77.6 % ,其中根治性切除 99例 (6 3.1% ) ,姑息性切除 2 3例 (14 .6 % ) ,其余行转流、造瘘或者单纯手术探查等共 35例 (2 2 .3% ) .无 1例手术死亡 ,术后并发症率 3.14 % .总体淋巴结转移率 :第Ⅰ站淋巴结转移率 (N1) 4 0 .9% ,第Ⅱ站淋巴结转移率 (N2 ) 36 .0 % ,第Ⅲ站淋巴结转移率 (N3) 2 0 .3% .所有病例 1年生存率 5 2 .81% ,3年生存率 4 0 .18% ,5年生存率 32 .3% .本组胃中部癌Ⅰ、Ⅱ、Ⅲ、Ⅳ期五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4 6 .7%、2 9.2 %、7.4 % .前 10年Ⅰ、Ⅱ、Ⅲ、Ⅳ期胃中部癌的比例分别为 1.6 % (1/ 6 4 )、12 .5 % (8/ 6 4 )、2 8.1% (18/ 6 4 )、5 8.3% (37/ 6 4 ) ;后 10年分别为 6 .5 % (6 / 93)、2 0 .4 % (19/ 93)、39.8% (37/ 93)、33.3% (31/ 93) .总的 5年生存率前 10年为 2 3.3% ,后 10年为 4 3.5 % .结论 早期诊断是提高胃中部癌疗效的关键 ;胃切除术式并没有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率 (p >0 .0 5 ) ,必须结合胃中部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来选择胃切除术式和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早期胃癌外科治疗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在早期胃癌中,淋巴结阳性患者较淋巴结阴性患者的复发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38.5%vs6.3%,P〈0.05)。本组有9例早期胃癌术后出现复发转移,复发率11.7%,其中血源性转移2例,淋巴结转移4例,残胃、吻合口复发及盆腹腔种植各1例。早期胃癌术后平均复发时间43.3个月。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术后复发平均生存时间23.8个月,显著长于其他复发方式的术后复发平均生存时间(5.6个月)。结论淋巴结转移是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早期胃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优于其他复发方式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