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患儿女,1岁7个月。因左鼻部外伤后鼻塞、流涕3个月,左面部肿胀伴溢泪15d入院。患儿发病以来无发热,体重无减轻。初始以“感冒、急性鼻炎、鼻窦炎”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欠佳,后行CT检查示双侧上颌窦、筛窦炎;鼻腔占位性病变。查体示一般状况可,心肺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张口呼吸。左侧面部稍肿胀,皮肤轻度充血,左侧眼球稍突出,溢泪。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应用PAR指数评价直丝弓矫治器与方丝弓矫治器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1994-2001年采用直丝弓或方丝弓双颌固定矫治器完成治疗的错畸形患者80例,对治疗前后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记录治疗前后PAR分值及其差值,以治疗前相同的PAR总分值和拔牙、非拔牙矫治方式将患者进行配对分组,分为直丝弓组和方丝弓组,每组40例,对两组患者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治疗后直丝弓组后牙排列的PAR分值低于方丝弓组(P<0.01),后牙排列效果较方丝弓组好。两组患者治疗后其余各项PAR分值及治疗前后PAR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丝弓组平均疗程缩短3.95个月。结论 直丝弓矫治器对牙齿排列尤其是后牙的定位较准确,在较短的时间内可取得与方丝弓矫治器相同的治疗效果,矫治效率较方丝弓矫治器高。 相似文献
43.
临床晚期胃癌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晚期胃癌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自1964年3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416例临床晚期胃癌病例的治疗结果进行顾性分析。其中施根治性切除的87例、姑息性切除157例、非切除病例172例。在所切除病例中有53例进行了联合脏器的切除(根治性切除28例,姑息性切除25例),采用寿命表法对其生存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53例合并脏器切除病例及191例单纯胃切除病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9.4%(5/53)、5.2%(10/191),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治性切除、姑息性切除与未切除病例三组患者的一年生存率分别为:39.12%、32.84%、4.20%;三年生存率分别为:26.77%、10.29%、0.00%;五年生存率分别为:20.22%、7.22%、0.00%。三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手术切除是晚期胃癌基本的治疗手段。针对部分无法根治的病人,姑息性切除仍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而对于晚期胃癌疗效的评估应在重视传统的评价指标外更应注重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着眼于患者的切实利益,使治疗更具个性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44.
进展期胃上部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手术路径的合理选择以及手术技巧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985-1995年经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83例胃上部癌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腹手术20例,经胸或胸腹联合手术163例。结果:经腹手术在缩小手术创伤、减少出血量及手术并发症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安全性较好,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结论:手术路径的选择主要应依据肿瘤的具体情况而定,合理掌握指征。对于非贲门胃上部癌、食管侵犯在2cm或以下者以及BorrmannⅠ、Ⅱ型的胃上部癌应优先考虑经腹路径的手术。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Borrmann IV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整群选取并回顾性探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0—2010年220例Borrmann IV型胃癌的临床资料,将年龄、性别、家族史、手术切除率、周围脏器侵犯、浆膜受侵、腹膜种植、肝脏转移、腹水、术后并发症、病理类型、pTNM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与同期其他Borrmann分型胃癌对比。比较Borrmann IV型胃癌在同期胃癌中的构成比。临床病理参数的对比用χ2检验;生存状况的比较采用寿命表法。结果Borrmann IV型胃癌和其他Borrmann分型胃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显示,非Bor-rmann IV型胃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8%、44%、38%,而Borrmann IV型胃癌仅有24%、11%、1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orrmann IV型胃癌呈现高恶性度的生物学特点:分化不良、淋巴结转移率高、容易出现腹膜转移、浆膜受侵,周围脏器侵犯严重,pTNM分期晚,手术切除率低,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46.
胃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提高胃癌疗效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1995年间经外科治疗的526例胃癌患的临床资料。结果:501例行胃癌切除术,切除率92.5%。其中根治性切除405例(80.8%),姑息性切除96例(19.2%)。手术死亡率0.9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5%。随访5-10年,总的5年生存率为35.3%。其中根治性切除组为43.4%,姑息性切除组为7.3%,未行肿瘤切除组为0。胃癌I期为5年生存率为74.6%,Ⅱ期56.0%,Ⅲ期25.0%,Ⅳ期10.7%。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的最有效手段。根据病期早晚、大体类型、浸润深度、浆膜改变、淋巴结转移状态等生物学特点,合理选择手术方案以及施行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中国人胃癌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活化形式p—mTOR蛋白的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81例胃癌组织中P—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胃癌预后的关系。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存活率并比较平均生存时间,多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结果181例胃癌标本中p—mTOR蛋白表达阳性93例,阳性表达率为51.4%。与p—mTOR表达阴性患者比较,其阳性患者的患者总存活率与无病存活率明显缩短(组间比较DFS,P〈0.01;OS,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mTOR的表达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胃癌组织中p—mTOR蛋白的表达是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8.
49.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多平面重组对半规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提高对半规管病变的认识。方法:对怀疑上半规管裂缺的患者3例(6耳),突发性聋患者30例(60耳),感音神经性聋患者30例(60耳)及同期进行体检无耳部疾患的患者20例(40耳)行HRCT扫描,对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组,观察正常耳各半规管的形态并与病变组相比较。结果:各半规管均表现为不同倾斜度的C形,正常耳上半规管全程斜矢状位表现为"∩",前端与前庭相通,后端与后半规管上半部形成总脚并与前庭相通;外半规管全程轴位呈""形,前后脚与前庭相通;后半规管全程斜矢状位表现为""形,下端与前庭相通,上端与上半规管形成总脚与前庭相通。半规管管腔平滑,骨质无缺损。发现上半规管裂1耳;突发性聋组前庭导水管与上半规管相通1耳,与后半规管相通2耳;感音神经性聋上半规管闭塞1耳,外半规管闭塞2耳,外半规管骨质不完整2耳,上半规管粗短2耳、外半规管与前庭融合4耳、后半规管短小2耳。结论:HRCT扫面多平面重组能全程观察各半规管,对诊断半规管病变具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鼻腔冲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雾化吸入治疗幼儿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探索幼儿期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诊断标准收集137例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2~3岁幼儿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67例进行治疗。治疗前根据变应性鼻炎的病情症状及体征记分标准进行评分。治疗组依次使用2.8%温盐水50 mL,0.5%甲硝唑注射液30 mL冲洗鼻腔。卡介菌多糖核酸1 mL经鼻雾化吸入,初始3 d每天2次,其后1周每天1次,后2周隔日1次。同时,根据年龄、体重每天口服氯雷他啶1次。对照组不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雾化吸入,余治疗方案同前。治疗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鼻塞、喷嚏、流清涕、睡眠打鼾及睡眠质量等各项观察指标记分,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70%的患儿鼻塞、喷嚏及流清涕等症状于6次治疗后即出现明显减轻,伴睡眠打鼾患儿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夜间翻身次数减少;对照组56.7%的患儿以上症状改善;疗程结束后评价治疗组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有效率为77.7%,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137例患儿无1例发生毒副作用。结论鼻腔冲洗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雾化吸入治疗幼儿变应性鼻炎疗效显著、起效迅速、无明显毒副作用且使用方便,可作为治疗幼儿变应性鼻炎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