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9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44篇
  1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应激导致的交感神经激活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8周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4只(A)组分为应激组A1(n=12)及非应激组A2(n=12),并以8周Wistar24只(B)组作为对照,也分为应激组B1(n=12)及非应激组B1(n=12),每组各取4只测量血压,称重后麻醉、断头处死行称重;余每组8只,应激组采用束缚应激模型各自8周观察至32周,后称体重、麻醉、处死,取心脏称重,Westem blot检测心肌bcl-2及bax蛋白表达,并以bax/bcl-2比值作为心肌细胞凋亡指标.取血测定儿茶酚胺及血管紧张素Ⅱ.结果A1组束缚应激后32周龄鼠血压及心脏重量指数较8周龄明显增加P<0.01,A2组非应激鼠随着周龄的延长(32周)血压及心脏重量指数显著高于B1、B2组的Wistar鼠及A1组的8周龄鼠.本研究所采用应激模型能够成功激活中枢交感神经系统.A2组非应激组32周龄鼠心肌bcl-2蛋白表达较8周龄时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而A1应激组32周龄时bcl-2较8周时显著降低,P<0.01.心肌bax蛋白随周龄有显著的增高趋势,P<0.05,束缚应激使该趋势进一步突出.代表凋亡程度的bax/bcl-2比值随周龄而升高,在应激组较非应激组显著增高,P<0.05.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非应激A2组随周龄的增长,血浆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Ⅱ均呈上升趋势,但无显著差异.束缚应激A1组,上述血浆活性物质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束缚应激模型能够有效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从而模拟心力衰竭时的神经内分泌状态.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自8周至32周龄较Wistar鼠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应激所致的交感神经激活能够使凋亡过程加剧,因而加速了心力衰竭的进程.  相似文献   
82.
目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单药治疗,在观察降压疗效的同时测定RAS基因多态性靶位点:ACEI/D、ACTM235T、AT1R 1166A/C、573T/C、1062A/G、-521C/T的基因型,旨在发现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疗效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方法:符合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17例,服用伊贝沙坦单药治疗8周,在临床观察疗效的同时,应用RFLP及PCR的方法对患者血白细胞基因组DNA进行RAS基因多态性位点ACEI/D、AGT M235T、AT1R 1166A/C、573T/C、1062A/G、-521C/T基因型的分析。结果:含ACED等位基因、的患者服用伊贝沙坦后SBP下降幅度明显大于Ⅱ型基因型患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含AT1R 573T等位基因的患者服用伊贝沙坦后收缩压下降幅度明显大于CC纯合基因型患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GT M235T、AT1R 1166A/C、-521C/T各基因型之间BP下降幅度均无显著差异。所有入选患者未发现AT1R 1062A→G的变异。结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位点ACEI/D及AT1R 573T/C与ARB类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3.
复方伊贝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伊贝沙坦与氢氯噻嗪(复方伊贝沙坦)降压疗效和安全性.方法:①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简称对照试验),选择轻中度高血压患者248例,随机入伊贝沙坦150~300 mg与氢氯噻嗪12.5 mg Qd或伊贝沙坦150~300 mg Qd治疗,共8周.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进行降压疗效及安全性分析.②采用开放试验,选择轻中度高血压患者28例,日服伊贝沙坦150 mg与氢氯噻嗪12.5 mg Qd,共8周,治疗前后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降压有效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谷/峰值.结果: 对照试验降压疗效:治疗4周末复方伊贝沙坦组和伊贝沙坦组的坐位舒张压(SeDBP)及坐位收缩压(SeSBP)较治疗前下降幅度明显(P=0.0232,P=0.0045).治疗8周末两组的SeDBP及SeSBP仍明显下降,但复方伊贝沙坦组下降更明显(P=0.0118,P=0.0201); 治疗8周末复方伊贝沙坦组较伊贝沙坦组的SeDBP及SeSBP降压幅度均明显(P<0.05).复方伊贝沙坦组降压总有效率76.47%,高于伊贝沙坦组的61.16%(P=0.010). 开放试验部分:收缩压及舒张压谷/峰值分别为56.1%、55.3%.结论:复方伊贝沙坦降压安全有效、作用强于伊贝沙坦,可24 h平稳降压.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气体信号分子硫化氢(H2S)及一氧化氮(NO)在高血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262例,男性135例、女性127例,年龄25~70岁(57.81±12.66)岁。其中初发高血压患者67例(初发高血压组),经治高血压患者195例(经治高血压组)。经治高血压患者中,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38例、1级高血压水平68例、2级高血压水平64例、3级高血压水平25例。对上述患者中同时怀疑冠心病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病变冠状动脉≥1支并有70%以上狭窄的患者确定血压合并冠心病32例;并根据中国糖尿病诊断标准判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38例。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组52例,男性31例、女性21例,年龄(55.52±14.23)岁。检测入选者的血浆H2S及NO浓度。结果:①血浆H2S在经治高血压组中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患者的血浆H2S浓度均明显低于单纯高血压患者(P<0.05)。③在经治高血压患者中,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NO及H2S水平均逐渐降低。3级高血压水平患者的H2S及NO浓度均明显低于血压控制良好者(P<0.05),而1级和2级高血压水平患者血浆NO、H2S与血压控制良好者比较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作为气体信号分子,H2S和NO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5.
2002年全国营养、健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逾1.6亿。而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Ⅰ级高血压水平的死亡病例中,致死性脑卒中占44%。1997年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人数约300余万,其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亦表明,我国再卒中比例高达30%,居世界之首。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首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是心肌梗死的5倍。因此,积极努力地将血压控制至目标血压水平,对于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及脑卒中后的合理治疗,防止再卒中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6.
第57届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于2008年3月28至4月3日在美国芝加哥城召开.现介绍最受参会者关注的在本次会议上公布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87.
<正>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β阻滞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广泛用于防治心血管病,在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心肌病等的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2]。β阻滞剂是治疗高血压的五大类药物之一,疗效肯定。但自2005年起,因受到某些荟萃分析~[3]和英国修改高血压指南~[4]的影响,β阻滞剂的临床价值受到质疑,使临床医生对其在无合并症高血压患者中的长期使用产生  相似文献   
88.
重视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的糖代谢异常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欧洲心脏调查结果表明,高达三分之二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中国心脏调查显示冠心病合并高血糖的比例已高达80%,而在冠心病患者中60%患有高血压,年龄≥60岁的达70%.高血压合并糖代谢异常者据统计已>60%,而老年人所占比例更高,这些患者具有较高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比例.2007年全球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人数已达2.46亿,而葡萄糖耐量异常(IGT)的患病人数则高达3.08亿.有研究表明,我国的IGT人数已超过6000万,位居世界首位.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从正常糖代谢到糖调节异常(IGR)再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89.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性与大动脉弹性的关系。方法 根据日间及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将124例年龄≥7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非杓型组和杓型组,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和动脉功能测定仪观察并比较不同血压昼夜节律类型、动态血压节律以及动脉弹性功能的特点。结果 非杓型组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明显低于杓型组;非杓型组患者动脉弹性指数C1和C2均较杓型组降低。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减退发生率高于杓型血压节律患者(P<O.05)。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