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67篇
药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51.
目的 分析河北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状况、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方法 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省报告的2005~2007年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河北省2005~2007年报告AEFI 1466例,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占93.79%,偶合症次之,其它原因极少;全省99.43%的县报告了AEFI;≤1岁儿奄占2/3.每年4~11月发生较多,以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和第1剂接种为主.临床损害以发热、无菌性脓肿和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AEFI发生率在预期发生率范围之内;AEFI报告发生率为23.34/100万剂,完整率为95.48%,及时报告率为84.99%,及时调查率为71.62%.结论 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良好.全省AEFI监测的完整性和及时性较好,但完整性和调查及时性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2.
目的 分析河北省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及疫情变化趋势,为制订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河北省布病2006 - 2010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 - 2010年全省共报告布病病例13 632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4068/10万、3.4851/10万、4.5701/10万、4.6045/10万、3.5582/10万.11个市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张家口、承德、保定、邯郸和石家庄5个市,占全省总病例数的90.02%(12 271/13 632).各年各月均有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为发病高峰期.发病年龄集中于25~ 65岁,占84.57%(11 529/13 632).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56:1.00.职业以农民为主,占病例总数的91.15%(12 425/13 632).结论 河北省布病疫情较为严重,疫情范围逐年扩大,局部地区疫情活跃.要控制布病疫情上升,应加强卫生、畜牧部门密切合作,加强传染源的管理控制,深入开展对高危人群进行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相似文献   
53.
目的了解河北省地方性斑疹伤寒的流行状况,开展病例实验室诊断,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量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方法对病例标本进行莫氏立克次体血清Ig G、Ig M抗体检测,应用复合式巢氏PCR方法对病例急性期血液进行DNA检测分析,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辛集市、定州市和迁安市3个监测点共报告病例111例,血清学阳性者78例,阳性率为70.27%,3个市的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76.56%(49/64)、57.89%(11/19)、64.29%(18/28),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P>0.05)。111份血DNA样本中检测出12份阳性标本,阳性率为10.81%,其中辛集市为15.62%(10/64)、定州市为10.53%(2/19)、迁安市为0.00%(0/28),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93,P>0.05)。报告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2~3月病例最多,小年龄组病例较多,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结论河北省地方性斑疹伤寒以散发为主,实验室诊断能力较低,今后应提高该省地方性斑疹伤寒的实验室诊断能力并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54.
目的调查河北省首例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meningitidis,Nm)感染病例。方法查阅病例病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患者发热、间断性呕吐、伴有颈项强直,无惊厥、无皮肤瘀点瘀斑;血白细胞计数8.1×109个/L;脑脊液外观混浊、蛋白质2.63g/L、白细胞2.78X106个几。脑脊液培养得到可疑Nm菌株。初步诊断为流脑。最终脑脊液标本经荧光定量PCR基因检测确诊为W135群Nm感染病例。患者经抗菌药物治疗已痊愈出院。结论河北省存在W135群Nm流行可能性,应警惕W135群流脑疫情暴发。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快速、微量、可靠等优点,在流脑诊断方面实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初步了解河北省细菌性脑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情况。方法选择6家哨点医院,开展细菌性脑膜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病原检测。结果 2009-2010年哨点医院共报告细菌性脑膜炎病例134例,死亡1例。发病以15岁以下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男性多于女性,本地病例占1/2左右,冬春季节和7~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以轻型和不典型为主。从96例病例脑脊液标本中分离出Sp 1株,Hib 1株,其他菌5株。96例病例标本的Real-time PCR检测Sp阳性4例,Hib阳性2例,阴性90例。结论哨点医院报告病例数较少,病原检测阳性率低,需进一步分析查找原因。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急性脑炎、脑膜炎人群中发生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1∶4匹配的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寻找脑炎、脑膜炎人群发生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危险因素,使用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在1 037例急性脑炎、脑膜炎病例中,真菌培养确诊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3例,累计发病率、发病密度分别为2.22%、10.50人年。78.26%(18例)的病例是15岁以下儿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发病至就诊的间隔时间在20 d以上(OR=28.78)、曾暴露于鸽子等鸟类及其粪便、植物和土壤(OR=20.49)、患者或其家长大专及以上学历(OR=0.10)、伴有其他基础疾病(OR=8.85)是该病的相关因素。结论 发病至就诊的间隔时间在20 d以上,曾暴露于鸽子等鸟类及其粪便、植物和土壤等腐生物质,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患者或其家长大专及以上学历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预警因素,为其诊治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7-2013年石家庄市急性脑膜炎脑炎监测项目EpiData数据库,采用1∶2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探讨儿童细菌性脑膜炎预警信息。研究组为实验室确诊细菌性脑膜炎病例,对照组为实验室确诊非细菌性病原体脑膜炎病例。收集两组人口统计学信息、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常规检测结果。并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因素。结果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和对照组年龄、发病季节、呕吐、颈项强直、血标本中性粒细胞分数、脑脊液外观、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发生细菌性脑膜炎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6,P=0.003)、发病季节(OR=0.06,P=0.007)、颈项强直(OR=17.01,P=0.048)、血标本中性粒细胞分数(OR=12.43,P=0.028)、脑脊液外观(OR=2.59,P=0.014)和脑脊液白细胞计数(OR=2.31,P=0.047)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患儿1~<5岁、非夏季发病、颈项强直、血标本中性粒细胞分数增高、脑脊液外观混浊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高是儿童细菌性脑膜炎早期预警指标,可用于病例预警和人群防控。  相似文献   
58.
目的更好地开展麻疹病原学监测,分离麻疹病毒(MV)。方法对1994年和2003~2005年在我省分离的MV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994年我省采集了5份咽拭子送国家麻疹实验室分离到2株MV,分别为China94-2和China94-3;2003年仅从采集的36份咽拭子中分离到1株MV;2004年和2005年采用vero-slam细胞从采集的142份咽拭子中分离到23株MV,出疹后3d内采集的合格标本分离率为20.91%(23/110),而在尿液标本和眼分泌物标本中未分离到病毒。来自不同的市采集的咽拭子标本分离比例差别较大。所有分离到的MV(26株)全部经中和试验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鉴定,再经核苷酸序列分析鉴定均为H1基因型。结论我省已经掌握了MV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分离比例较高;我省多年来流行的麻疹毒株均为H1基因型,与国内流行的优势基因型一致。  相似文献   
59.
本文报告了河北省首例B群脑膜炎奈瑟菌致流脑死亡病例。患者为3月龄婴儿,始发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皮肤瘀点、瘀斑。因在血液和脑脊液中均分离培养得到B群脑膜炎奈瑟菌从而确诊。  相似文献   
60.
河北省麻疹病毒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河北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基因型或亚型的特征,为制定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4年和2003~2005年分离的26株麻疹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26株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45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进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26株麻疹病毒均为H1基因型:1994年在河北省分离到的2株麻疹病毒为H1c亚型,但在2003~2005年未监测到;2003年的1株为H1a亚型;2004年1株为H1a亚型,另1株为H1b亚型;2005年19株为H1a亚型,2株为H1b亚型。2003~2005年的24株麻疹病毒核苷酸同源性为95.6%~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4.0%~100.0%,平均变异0%~1.6%。结论河北省近年来流行的麻疹病毒以H1a亚型占绝对优势,其次为H1b亚型,H1c亚型可能已经被阻断。河北省流行的麻疹野病毒间存在较大的遗传距离,基因变异校大,河北省与其它省之间存在相同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播链,不同年份也存在相同麻疹病毒的持续循环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