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严重烧伤患者在休克期常发生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不同时间段所发生电解质的变化与休克复苏液的成分有关。对1996年1月-2002年10月住院的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休克期不同时间段的电解质变化,发现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的血清电解质在休克复苏8h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与休克复苏液中晶体液的含量有一定关系。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小儿烧伤的临床特点,提高小儿烧伤的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收治的1 73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 737例烧伤患儿中,74. 96%为热液烧伤;四肢烧伤常见; 57. 34%为重度烧伤;简单包扎换药治疗为主;治愈率为51. 12%。不同烧伤程度、有无并发症患儿的预后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热液为小儿烧伤主要原因,四肢为主要烧伤部位,重度烧伤多见。  相似文献   
33.
严重烧伤后及时予以合理的液体复苏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后续转归,降低远期死亡率。研究发现,与等渗盐溶液相比,严重烧伤后应用高渗盐溶液进行液体复苏,可减少补液量,降低机体容量负荷,减轻组织水肿,防治低钠血症,且能够减少全身炎症反应及机体氧化应激损伤,进而降低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损伤程度。遂笔者于本文中综述了烧伤休克期高渗盐溶液复苏的部分作用机制,旨在为高渗盐溶液在烧伤休克期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建国70年以来,中国烧伤休克液体复苏从最初的引用美国补液公式逐步发展到创立国内通用烧伤液体复苏公式、现代烧伤液体复苏公式与烧伤延迟复苏补液公式等液体复苏公式,并经历了"机械遵循补液公式""个性化补液"与"目标复苏"三个阶段,显著提高了烧伤休克液体复苏的成功率。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部分研究学者发现了烧伤休克液体复苏的发展规律不明确、复苏监测指标不完善等新的问题,遂笔者于本研究中对建国70年来国内烧伤休克液体复苏公式与治疗方案的发展、晶胶体液与水分的应用以及烧伤休克复苏监测指标的变迁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烧伤休克液体复苏新问题、新方法与新指标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与帮助,从而有效提高烧伤休克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产生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株(RAW264.7)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ZD7155组、LPS组和LPS +ZD7155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RAW264.7细胞内TNF-α和IL-1β mRNA表达,凝胶电泳迁移检测法(EMSA)检测RAW264.7细胞内核因子-κB(NF-κB)和活化蛋白-1(AP-1)活性的变化.结果 和空白对照组相比,ZD7155组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和IL-1β含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LPS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和IL-1β含量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均P〈0.01)和ZD7155组(均P〈0.05).LPS组细胞内的TNF-α和IL-1β mRNA表达是空白对照组的2.19倍(P〈0.01)和1.77倍(P〈0.01),细胞内NF-κB和AP-1活性是空白对照组的1.43倍(P〈0.01)和1.90倍(P〈0.01).而LPS+ZD7155组上清液中的TNF-α和IL-1β含量较LPS组下降(均P〈0.05),细胞内TNF-α和IL-1β mRNA表达较LPS组下降了34.7%(P〈0.01)和49.72%(P〈0.01),同时细胞内NF-κB活性和AP-1活性较LPS组下降了46.15%(P〈0.05)和48.42%(P〈0.05).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通过活化转录因子NF-κB和AP-1,参与了LPS诱导巨噬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产生和释放.  相似文献   
36.
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酸碱失衡类型及其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病人休克期 (伤后 1- 3天 )发生的酸碱失衡类型特点 ,分析其发生的原因机理。方法 :以 1990年 1月 - 1999年 7月收治的 72例严重烧伤病人为观察对象 ,同步检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结果 ,综合利用酸碱失衡判断法对同步血气与电解质的检测结果进行判定。结果 :全组 6例患者未发生酸碱失衡 ,其余 6 6例 :①单纯性酸碱失衡类型 (SABD) 2 8例 ,其中代谢性酸中毒 14例 :②双重性 (DABD) 2 3例例 ,以呼碱并代酸为主 11例 :③三重性(TABD) 15例 ,以呼碱并高阴离子间隙 (AG)代酸并代碱为主 11例。单纯代酸组AG值升高与正常组对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TABD组烧伤后第一个 2 4小时的补碱量显著高于非TABD组 (P <0 0 1)。结论 :严重烧伤患者休克期的酸碱失衡类型非常复杂 ,以代谢性酸中毒、呼碱并代酸以及呼碱并高阴离子间隙代酸并代碱为主 ,其中的代酸主要为高AG代酸。三重性酸碱失衡并不少见 ,与不恰当地使用碱性药物有关  相似文献   
37.
特重烧伤休克期高阴离子间隙三重酸碱失衡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特重烧伤休克期高阴离子间隙三重酸碱失衡(TABD)的发病率,探讨其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对35例特重烧伤病人休克期的血气与电解质进行同步检测,利用阴离子间隙(AG)和预计代偿公式判断酸碱失衡类型。结果 35例中TABD8例,占22.9%,其中7例为呼碱型TABD,1例为呼酸型TABO。结论 特重烧伤休克期高AG性TABO发生率不低,与不适当的补碱有关,处理上宜以mpH和rpH的依据。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的补液方案,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例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液体复苏方案,对比补液前后患儿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延迟复苏时间、年龄、烧伤面积、烧伤深度患儿第1个24 h平均补液量及尿量。结果根据患儿症状、体征、血生化指标以及临床监测指标对补液量及补液速度做出适当调整后,补液前8 h实际补液量为第1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94.8±37.1)%,第1个24 h实际补液量为第1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112.6±34.8)%,第2个24 h实际补液量为第2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78.1±23.6)%;补液后8、24、48、72 h患儿尿量均较补液前明显增多(t=5.733、13.283、17.437、14.371,P均=0.000),补液后24 h患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均较补液前明显降低(t=3.875、4.411,P均=0.000);年龄<3岁及烧伤面积≤30%TBSA患儿第1个24 h平均补液量明显多于年龄≥3岁、烧伤面积>30%TBSA者(t=7.117、5.662,P均=0.000);年龄<3岁患儿第1个24 h平均尿量明显多于年龄≥3岁者(t=4.803,P=0.000)。结论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液体复苏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年龄、烧伤面积等因素对补液量的影响,实施个体化液体复苏方案,而不能完全遵循补液公式。  相似文献   
39.
腹部随意型皮瓣具有不含知名血管、手术操作简便、切取位置自由、皮瓣大小灵活以及供区隐蔽等特点,是修复手腕部电烧伤创面最常选用的皮瓣之一。我科自1986年以来应用腹部各类随意型皮瓣修复手腕部电烧伤创面48例,取得了不同的效果。现就所取得的效果对腹部各类随意型皮瓣...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