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5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2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81.
目的探讨动脉损伤后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状态下的凋亡细胞的水平及其出现的时间的部位,深入地研究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形成机制,为抑制再狭窄的形成提供可能的干预措施。方法和结果应用球囊导管损伤小型猪髂动脉制备成内膜增殖所致的血管狭窄模型,采用计算机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动态观察损伤后1天、3天、6天、12天和30天的内膜平滑肌细胞增殖状况,并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标记在DNA3′-OH的方法(TUNEL)来标记凋亡细胞。结果表明,损伤后6天以内,未出现凋亡细胞,从12天起,仅在增殖的内膜中出现了较低水平的凋亡,即12天(1.94±0.42)%和30天(1.36±0.31)%,后二者差异无显著性。可以认为,较低水平的凋亡细胞可能是再狭窄形成过程中的病理学特征。结论平滑肌细胞的凋亡是血管损伤后狭窄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特征,相比大量增殖的内膜平滑肌细胞,较低水平的凋亡可能是血管狭窄形成的机制之一,这提示,对低水平的凋亡进行适时适量的诱导,可能为抑制再狭窄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82.
110例心肌梗死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载脂蛋白E基因型和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分析110例心肌梗死患者和131例健康对照者的载脂蛋白E基因型及其在两组人群中的不同分布。结果发现对照组和心肌梗死组E3/3基因型发生频率最高,占整个样本的70%,含载脂蛋白E3的杂合子居中,占整个样本的25.3%,E4/4基因型的发生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83.
目的:评价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型术(PBMV)治疗老年人二尖瓣狭窄患者的临床意义.探讨老年人二尖瓣狭窄患者的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方法:选择≥60岁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56例,采用改良Inoue方法行PBMV.以血液动力学,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前,术后即刻左房压(LAP)、二尖瓣瓣口面积(MVA)及二尖瓣跨瓣压差(MVG);左心房直径(LAD).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MVA、MVG、LAD.结果:56例患者中54例治疗成功,2例失败.其中1例为术中球囊跨瓣失败,1例术后出现中度二尖瓣返流.术后即刻LAP由扩张前(22.5±6.2)mmHg(1 mmHg=0.133 kPa)降至(13.8±4.6)mmHg(P<0.01);MVA由(1.05±0.21)cm2增至(1.78±0.22)cm2(P<0.01);MVG由(18.3±5.2)mmHg降至(10.6±4.2)mmHg(P<0.01).术后即刻LAP、MVG下降,MVA增加.术后1年LAD由(4.71±0.73)cm减小到(4.39±0.48)cm(P<0.01),MVA,MVC和心功能与术后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1年,3例出现再狭窄,1例死于换瓣手术,其余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PBMV较为明显的改善二尖瓣狭窄症状,具有微创、低风险的特点.可适用于瓣膜轻度条件差和高危围术期而不适合二尖瓣置换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可溶性P选择素(soluble P-selectin,sP-selectin,sPs)、肌钙蛋白Ⅰ(troponinⅠ,cTnI)在介入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4例VSD患者血清中sICAM-1、sPs、cTnI在介入封堵治疗术前后的浓度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即刻sICAM-1、sPs显著升高,三者在术后24、48h下降,其中48h达最低水平(与术前相比),术后72h显著升高(与术前相比)。但所有cTnI值均在正常范围。结论:介入治疗VSD可以激活sICAM-1、sPs的表达.但未造成明显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85.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卵圆孔未闭伴神经系统症状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入选2019年2月—2021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隐源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偏头痛,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筛查Ⅲ~Ⅳ级右向左分流且在该院心血管内科确诊卵圆孔未闭并行介入封堵的患者116例,随访观察介入封堵成功率、术后分流情况、术后脑卒中及头痛事件,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封堵成功率为97.4%,随访期内无封堵器移位、心包积液、新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经多普勒结果证实术后3 d,75.2%(85/113)患者分流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偏头痛症状患者术后6个月头痛影响测试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01),随访期内无影像学提示的新发卒中。结论:卵圆孔未闭伴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行介入封堵治疗成功率高且安全;术后脑卒中及偏头痛等神经系统事件明显减少,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相互作用激酶2(MNK2)是否能够抑制缺氧复氧诱导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并促进心脏修复,以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构建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R)体外模型,实验分为:H/R+空载体组、H/R+MNK2过表达组和H/R+siRNA-MNK2组。构建成年小鼠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实验分为:I/R+空载体组、I/R+MNK2过表达组。Western blot检测各组MNK2、p-MNK2以及Bax、Bcl-2等凋亡指标蛋白表达;TUNEL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水平;心脏超声检测心脏功能差异。后续对H/R+MNK2过表达组和H/R+空载体组的原代心肌细胞进行RNA测序分析(RNA-seq),通过差异基因富集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MNK2抗凋亡作用的相关机制,并验证筛选出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调控关系。结果 体外H/R模型及体内I/R模型中p-MNK2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体外实验中,MNK2过表达腺病毒转染显著增加心肌细胞中MNK2和p-MNK2蛋白表达水平,凋亡指标蛋白Bcl-2表达增加,Bax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87.
近年来,经皮导管介入诊疗技术不断发展,成为许多结构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等疾病的诊疗基本策略。随着心脏介入操作的日益普及和手术的复杂性,对术中成像的要求越来越高,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因具有实时成像、实时监测术中并发症以及良好的耐受性等优点,非常符合这些介入操作的要求,尤其没有X射线,可以反复操作、全程可视、精确显示局部解剖结构和心脏血流信号、血流速度等特点,使得ICE越来越多地用于多种类型的心脏介入操作。鉴于国内外尚缺乏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为进一步推广ICE在临床上的规范应用,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操作者更容易跨越学习曲线等,我们组织全国介入性心脏病和心脏超声相关领域的一线专家,经过执笔专家和审稿专家的共同努力,后又邀请两位美国专家加入,反复酝酿,几易其稿,形成此共识。目前,ICE主要应用于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左心耳封堵、妊娠患者、植入左室辅助装置、心肌活检、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肺动脉高压、电极导线拔除术等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手术,其适应证根据具体介入治疗的程序及具体介入治疗的疾病可分为适合应用、倾向于应用和不确定应用三个推荐级别,但目前不推荐心腔内超声用于单纯术...  相似文献   
88.
目的:检测NOMO1基因在SD大鼠胚胎心脏发育过程中mRNA表达变化及定位,并探讨其在胚胎心脏发育的意义?方法:24只孕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4只,分别于妊娠12 d(D12)?15 d(D15)?16 d(D16)?17 d(D17)?19 d(D19)?21 d(D21)时取出胎鼠,取其心脏,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心脏组织中NOMO1基因mRNA的表达丰度,并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对其进行定位分析?结果:在妊娠D12?D15?D16?D17?D19?D21的胚胎心脏中NOMO1基因mRNA均有表达,且呈由弱到强再减弱趋势,表达高峰出现在D16;该基因主要表达于心外膜中,而在心肌层?心内膜?心瓣膜等处未见表达?结论:NOMO1基因的表达随大鼠胚胎的心脏发育呈动态表达,可能与心脏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89.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术后175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接受经导管介人封堵术的175例PDA患者进行观察,行X线胸片,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患者术后即刻封堵结果、心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5例随访时间为术后1~77个月.封堵后即刻有9例(5.14%)存在微量分流,3例(1.71%)降主动脉或肺动脉血流增快.1个月随访时,未见残余分流.3例血流增快者在随访1~5年后血流降至正常.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心脏重塑明显改善,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每博搏出量封堵前分别为(31.6±7.8)mm,(33.0±7.6)mm.(51.6±10.6)mm,(40.3±19.5)ml、(118.6±32.5)ml、(77.7±38.1)ml;封堵后1周降分别为(29.4±6.6)mm,(30.8±6.7)mm,(47.5±9.2)mm、(34.6±19.0)ml、(80.3±29.6)ml、(64.5±31.1)ml(P<0.05).术后1个月与1周相比无明显变化.随访期间没有出现死亡病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介入封堵治疗PDA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中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0.
高血压与脑卒中、心衰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严格控制血压可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目前高血压的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达标率仍不理想.其中达标率低下的原因主要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机制不明确、一线药物多样化、适用人群不明确等.近年来,代谢组学研究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生物标记物筛选、药理作用及疗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