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5篇
儿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3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28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3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0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7年4月济宁市某医院收治的87例老年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VP,术后服用鲑鱼降钙素6个月。比较患者术前、术后2d时、术后6个月时椎体高度、后凸角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ODI)指数、活动能力评分,同时比较患者手术前与手术6个月时的骨密度(BMD)。结果本研究中,患者术后2d及术后6个月时的椎体前壁高度、椎体中间高度均大于术前,椎体前壁高度压缩率、椎体中间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壁高度压缩率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椎体前壁高度、椎体中间高度及椎体前壁高度压缩率、椎体中间高度压缩率、椎体后壁高度压缩率与术后2d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2d及术后6个月时的椎体后凸角均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椎体后凸角与术后2d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2d及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低于术前、活动能力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2d及术后6个月时的ODI指数均低于术前,且术后6个月时的ODI指数低于术后2d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腰椎BMD为(0.78±0.08)g/cm~2,高于术前的(0.66±0.02)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联合鲑鱼降钙素治疗OVCF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了解大学生生长发育情况,分析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机能的影响,引导大学生科学锻炼,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对某高校3597名在校大学生的体检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并与2000年全国大学生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体育男生形态机能指标除肺活量指数均高于普通学生,有显著性差异;体育女生各项指标均高于普通女生,有显著性差异。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心肺功能较低。结论 合理体育锻炼,加强营养,能够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发育。为改革学校体育教学和改进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致人虚弱又难以治疗的慢性疾病。治疗目标为改善体位改变时的症状,延长耐受时间而不是以达到直立时血压正常(此类病人往往出现卧位时高血压)为目标。由于体位改变的应激随周围环境而变化,单纯的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而以病人为本的宣教和非药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分析对称型和不对称型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成功植入106例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VSDO)和122例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SVSDO)的PMVSD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及每年分别行常规ECG和Holter检查。结果术后新发生传导阻滞33例,AVSDO组与SVSDO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4.2%vs.14.8%)(P>0.05)。33例中以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最常见(19例),其次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8例)和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1例Ⅱ度Ⅱ型AVB和3例Ⅲ度AVB均经临时起搏、激素治疗后恢复为正常窦性心律;出院前21例传导阻滞消失。发生传导阻滞者较未发生者的PMVSD距主动脉瓣距离(DDRAV)长,PMVSD距三尖瓣隔瓣的距离(DDSTV)短,封堵器直径与PMVSD直径的差值(DDOV)大(P<0.05)。新发生传导阻滞出现时间越早越难恢复。结论应用AVSDO和SVSDO介入治疗PMVSD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相似,且多数能恢复正常。DDSTV、DDRAV和DDOV可作为术后新发传导阻滞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回肠闭锁的手术方法,并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四定点单层内翻回肠端斜吻合并吻合口近端造瘘术,对16例回肠闭锁患儿进行了治疗。即切除闭锁近端扩张的肠管盲端10~15cm及闭锁远端肠管盲端2~3cm,将远端肠管沿系膜对侧纵行剪开,使远端和近端肠管口径基本相同;吻合时,以肠壁系膜缘、对系膜缘、前壁中点及后壁中点为4个定点,将吻合缘分为4段,分别牵引相邻两定点,使肠壁内翻、对齐,并使待吻合的两肠壁边缘充分展开,分段行单层全层连续内翻缝合。在吻合口近端10~15cm处肠壁置入造瘘管,于下腹部前外侧壁戳创引出,待病儿能自行排便和进奶正常后拔除。结果 14例恢复顺利,肠蠕动于术后2~3d恢复,4~5d进乳,7~10d即可全胃肠道营养,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或梗阻。随访1~4a,其生长、发育均达到同龄儿正常标准,未见智力发育迟缓。2例因术后并发肺炎导致急性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四定点单层内翻回肠端斜吻合并吻合口近端造瘘术,有利于术后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可避免吻合口梗阻吻合口瘘的发生,是治疗先天性回肠闭锁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32例膜部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目的 观察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经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 ,如有临床症状但没有右向左分流 ,且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局部解剖结构满足以下条件 :(1)膜部室间隔缺损离主动脉瓣至少 1mm ,离三尖瓣隔瓣至少 3mm ;(2 )室间隔缺损的最窄直径小于 14mm ;(3)伴膜部室间隔瘤形成时 ,瘤体未影响右心室流出道 ;(4 )外科手术关闭膜部室间隔缺损后遗留的室间隔缺损 ,且对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有影响。在局部或全身麻醉下对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关闭治疗 ,手术中连续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和X线监测。术后随访 3个月。结果 自 2 0 0 2年 6月至 2 0 0 3年 3月共有 32例患者行经导管Amplatzer双面伞膜部室间隔缺损的关闭治疗 ,其中男 17例 ,女 15例。超声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3~ 8mm(平均 5 1mm) ,左心室造影测定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直径为 3~ 8mm(平均 4 4mm) ,所选Amplatzer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直径为 4~ 12mm(平均 7 6mm)。堵闭操作技术成功率为 10 0 %。超声心动图示术后即刻残余分流为 11 5 % (少量分流 3 8% ,微量 7 7% ) ,2 4h后残余分流为 7 7% (为微量 ) ,3个月后有 3 8%的微量分流。手术中出现一过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的变化。方法 检测98例左向右分流型CHD患者介入术前后血浆NT-proBNP及cTnT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射血分数(EF)。结果 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与术前1d相比,动脉导管未闭(PDA)和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术后1d和3d血浆NT-proBNP均降低,而房间隔缺损(ASD)患者术后1d增加、术后3d降低(P<0.01)。所有患者术前、术后cTnT无显著变化(P>0.05)。与术前1d相比,PDA和VSD患者术后3d的LVEDD减小、EF增加(P<0.01),而ASD患者LVEDD和EF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CHD患者介入治疗后短期内心功能即有改善,无明显心肌损伤。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有助于评估CHD患者介入前后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合作训练模式,并探讨其效果。方法将235例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20例)和干预组(11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护理和自我管理教育以及电话随访。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家庭合作训练。干预前后对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和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家庭合作训练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家庭中的运用是可行、有效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