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炎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两组均选用患侧内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鹤顶、阿是穴,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每天1次,5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d,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天灸治疗,隔10d1次,共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两组均在治疗后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89.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随访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86.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WOMAC量表各项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6个月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和天灸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均有疗效,但温针灸近期疗效更明显,且更安全,两者远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82.
痉挛性瘫痪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针灸治疗是一种有效方法,它在临床及基础研究中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本文对近10年来针灸治疗痉挛性瘫痪状态的临床和机理研究作一综述,并对该研究领域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220例。随机法分为A组与B组各110例,分别采用张力平衡针法(A组)与传统针法(B组)进行对照观察,并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脂、血糖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30d后,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肌张力改善.血脂、血糖指标均有下降,A组与B组比较改善更显著(P〈0.O5)。结论:张力平衡针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瘫患心并的肌张力和恢复神经功能,在下调血脂、血糖方面亦优于传统针法组。  相似文献   
84.
目的:观察电针心包经穴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ACTH、Cort的影响。方法:将5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予以电针心包经穴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予以非经非穴假针刺假电针疗法治疗,连续治疗8周。以HAMD-24项量表及SDS量表评定抑郁状况,通过血清ACTH、Cort含量观察对HPA轴的影响,比较临床疗效,探讨可能的起效机制。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及治疗8周后HAMD-24项量表及SDS量表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CTH、Cort含量均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HAMD-24项量表及SDS量表评分显著较低,ACTH、Cort含量显著较少且HPA轴更稳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心包经穴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疗效较好,可能与调节血清ACTH、Cor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5.
目的:通过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数据挖掘方法,探讨古文献中针灸治疗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腧穴应用规律。方法:以“崩”“漏”“崩漏”“断绪”“妇人下血”等34个与无排卵性功血主症对应的古代病名为检索词,对先秦至清末针灸著作进行古文献检索,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频次分析以及采用SPSS Modeler 18.0构造出置信度高的腧穴之间的关联规则,运用Gephi 0.8.2建立复杂网络模型并分析选穴特点及其规律。结果:共纳入古代文献816条,涉及45个腧穴,腧穴应用频次共计1 049次,提取出920条处方,单穴处方843条,配穴处方77条,拆分出配穴257对。石门、阴交及三阴交为应用频次最高的3个腧穴,太冲+阴谷-三阴交、三阴交+阴谷-太冲为具有强链接关系的腧穴配伍,五输穴-募穴-交会穴为具有强链接关系的特定穴配伍,三阴交、中极及气海为配穴处方的核心节点。结论:古文献中针灸治疗无排卵性功血的高频用穴有石门、阴交和三阴交,其中石门、阴交具有绝孕风险,处方用穴较精简,腧穴配伍以三阴交、中极和气海为核心节点,太冲+阴谷-三阴交、三阴交+阴谷-太冲具有最强关联度。  相似文献   
86.
戴雅婷  娄必丹 《光明中医》2023,(11):2045-2048
小儿脑性瘫痪作为儿科常见疑难病,是目前导致儿童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因其具有经济、安全、绿色的优点,在临床治疗脑瘫作用越来越突出。此文旨在通过分析小儿“肝强脾弱”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为切入点,从五腧穴配伍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方面提出浅见,希望能为小儿脑瘫治疗拓展中医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