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2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7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41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 例AB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病为胆囊结石18例,胆总管结石7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5 例,未见胆囊及胆管结石但有胆总管扩张表现 4例;轻型急性胰腺炎11 例,重症急性胰腺炎23例。34例均在采用保守治疗的同时实施早期微创治疗,其中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15例;胆囊穿刺引流术10例;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4例;经皮穿刺胰周引流术+胆囊穿刺1例,经皮穿刺胰周引流术+PTCD 4例,其中3例(8.82%)经上述治疗后无缓解施行急诊手术(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胰周引流术1例,以及加腹腔减压术2例)。结果 3例急诊手术患者中,2例治愈出院后无ABP再次发作,1例死亡;26例(76.47%)择期手术(胆囊切除术22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 4例),随访期间,无ABP再次发作;4例( 11.76%)患者暂未行手术治疗,随访期间4例中均无ABP再次发作;1例患者微创介入治疗(PTCD)后,住院期间死亡未行手术治疗。全组并发心功能损害15 例(44.12%),肾功能损害 11 例(32.35%),肝损害 12例(35.29%),急性肺部感染9例(26.47%)。治愈32例(94.12%),死亡2例(5.88%)。结论 对于ABP的治疗应按不同病因和病期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ERCP、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或胆囊穿刺引流或胰周引流能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射频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地纳入PSVT患者99例,根据指导手术的方式将其分入Carto Univu组 (51例)和二维X射线组(4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曝光剂量、剂量与面积之积(dose area product,DAP)、 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放置导管曝光时间、放置导管DAP、放电次数、放电 功率和总放电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rto Univu组的标测消融曝光时间、总曝光时间、标测消融 DAP和总DAP较二维X射线组有明显减少(P<0.01)。在右侧旁道病例中,Carto Univu组的标测消融DAP和总DAP较二维 X射线组减少(P<0.05),在左侧旁道和房室结双径路中减少更为明显(P<0.01)。Carto Univu组有7例在标测消融时达到 “零射线”,其中5例为房室结双径路。两组即刻成功率均为100%,随访3~12个月,Carto Univu组无复发,二维X射 线组有3例疑似复发,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arto Univu三维电解剖标测可安全有效地指导PSVT射频消融,减少医 患双方辐射暴露,尤其适用于房室结双径路,甚至可达到“零射线”,可作为指导房室结双径路消融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分离的人间布鲁氏菌进行基因型分析。方法采用布鲁氏菌MLVA16-多色毛细管电泳分型方法,对2015年和2016年分离自新疆7个地(州、市)的24株人间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和3株布鲁氏菌标准菌株进行分型;利用BioNumerics(Version 7.5)软件构建菌株最小进化树,分析菌株间遗传关系。结果MLVA16分型可将不同种布鲁氏菌予以区分,24株临床分离株panel1、panel2A均为42型和108型,panel2B具有多态性;24株临床分离株被聚类为一个分支,与羊种布鲁氏菌聚类为一个大分支,个别不同地区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羊种3型布鲁氏菌是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主要流行菌株,MLVA16-多色毛细管电泳分型作为一种快速、可靠的基因分型方法,可为新疆人间布病传染源的溯源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4.
姜海 《中国卫生》2014,(1):117-117
近日,神威药业“中药注射剂新药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批复.这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中药注射剂技术领域的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及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08例T2DM患者根据有无合并MS分为T2DM合并MS组(MS组,57例)和T2DM不合并MS组(NMS组,51例),同时按照RBP4水平差距的三分位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B、C 3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7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的血脂、空腹血糖(FPG)等生化指标和RBP4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MS组和MS组的收缩压、舒张压、TG、LDL、FPG、RBP4显著升高,HDL降低(P<0.05);与A组和B组比较,C组的TG、腰围和大血管并发症明显升高(P<0.05,P<0.01);Pearson分析显示,RBP4与体质量指数(BMI)、腰围、收缩压、舒张压、FPG、TG呈正相关,与HDL呈负相关。logistic分析显示,RBP4、BMI、腰围、FPG、TG、TC是MS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RBP4在T2DM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并促进M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6.
刘佳音  姜海  杨文杰 《疾病监测》2021,36(12):1248-1251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一种广泛流行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发展中国家乃至全球所面临的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快速诊断和精准检疫是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关键。 荧光偏振分析(FPA)作为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批准的检测动物布病的方法,近年来也有检测人类布病的报道。 本研究将对FPA的原理、人(畜)布病的诊断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FPA在国内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为研究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常见抗生素的敏感性。  方法  本研究利用肉汤稀释法检测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对临床常见布鲁氏菌病治疗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分离省份的菌株药物敏感性差异。   结果  在现有的布鲁氏菌耐药拐点下,本研究涉及的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常见治疗药物的MIC均在敏感范围内,其中多西环素(0.06~0.12 μg/mL)、四环素(0.06~0.25 μg/mL)、庆大霉素(0.015~0.03 μg/mL)的MIC范围较低;分析分离株氨苄西林MIC值发现,四川省与陕西省(P=0.0001)、河北省(P=0.0001)和湖南省(P=0.04)均差异显著,河北省与广东省(P=0.02)差异显著。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了红霉素(32 μg/mL)、复方新诺明(0.25/4.8 μg/mL)MIC值较高的分离株。  结论  本研究涉及的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对临床常见治疗药物敏感,但部分分离株对复方新诺明等的敏感性较低,应加强监测,防止菌株耐药。 本研究为我国布鲁氏菌耐药水平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抗性菌株的筛查及防控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8.
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手术治疗25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早期乳腺癌采用保瘤乳房的手术治疗配以术后放疗,以探讨其手术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对25例早期乳腺癌进行保乳手术并与传统根治术进行比较,保乳手术指征包括:肿瘤直径小于3cm,腋窝淋巴结N0或N1a肿瘤距乳头距离大于3cm,手术前乳腺照相排除多发癌灶,手术时肿瘤周围边界至少2cm(冰冻切片证实),腋窝淋纠结解剖到第2站,术后2周内做放疗,从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的观点出发,分析保乳手术的适应证及存在的问题。结果:两组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4.1个月,保乳手术和传统根治术在5年生存率和复发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5),结论:早期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9.
白茅根,又名茅根、甜茅根、茅草根,在南方称地苷蔗。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草的地下根茎。性味甘寒,归肺、胃、膀胱经。白茅根因其甘甜味鲜,农村孩童在春天有挖食白茅根的习惯。作为草药之用,为春天防病、治病之可口良药。本品寒凉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津,又不粘腻,故常用于热病,泄降火逆,其效甚捷。  相似文献   
110.
目的研究菊科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的干燥成熟带总苞果实(苍耳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ODS反相柱色谱、Sephadex LH-20、MCI gel CHP 20P和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HR-ESI-MS与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苍耳子70%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xanthiazone(1)、羟基苍耳子噻嗪双酮苷(2)、尿苷(3)、3-吲哚甲醛(4)、naphthisoxazol A(5)、氨基苯丙酰胺(6)、N-benzoyl-2-aminoethyl-β-D-glucopyranoside(7)、ω-hydroxypropioguaiacone(8)、arbutin(9)、icariside D1(10)、lcariside F2(11)、(+)-erythroguaiacylglycerol-8-O-4'-(coniferyl alcohol)ether(12)、(-)-threo-guaiacylglycerol-8-O-4'-(coniferyl alcohol)ether(13)和coniferine(14)。结论化合物3~14为首次从苍耳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