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1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索包皮环切术作为艾滋病预防干预措施在贵州省贵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中的可接受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贵阳市招募的符合条件的302名男男性行为行者进行包皮环切术(MC)接受意愿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的MSM性取向为同性恋的占57.3% (173/302),发生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是21.7岁,首次性行为的性伴61.6% (186/302)是男性;最近6个月男性性伴数平均是4.2人,94.4% (285/302)的MSM与男性有过肛交性行为,且与男性发生性行为时只有31.4% (89/302)的MSM每次都使用了安全套,17.9% (54/302)的MSM有与女性发生性行为史,只有35.1% (19/54)的人每次都使用了安全套;包皮环切术接受率为48.01% (145/30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认为包皮环切术能预防艾滋病性病传播、自认为包皮过长及包茎现象、认为MC提高性生活质量和相信MC质量好是包皮环切术接受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包皮环切术对性功能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影响与该手术的接受意愿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2.
贵州省自1993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以来,感染人数逐年增加.为了解贵州省艾滋病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为下一步艾滋病的监测和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就贵州省1993-2008年艾滋病流行情况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1993-2008年贵州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疫情监测资料和贵州省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中心疫情报表.1.2监测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全国统一方法[1]进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HIV/AIDS)监测与检测.1.3统计分析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  了解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通过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择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的全部HIV/AIDS病例进行分析,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共33 611例,新报告病例的晚发现比例分别为35.46%、34.49%、38.35%、39.74%和38.80%;来源于医疗机构的晚发现病例构成比逐年上升(χ2=64.603,P < 0.001);分析不同样本来源病例的晚发现比例,发现医疗机构检测新报告病例的晚发现比例高于通过检测咨询、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报告的病例(χ2=276.033,P < 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婚姻状况、传播途径、职业、民族及样本来源是影响新报告病例发现晚的主要因素(均有P < 0.05)。 结论  2014-2018年贵州省新报告HIV/AIDS病例晚发现比例呈缓慢上升趋势。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全人群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群的HIV主动检测意识,另一方面,应继续在全省推进扩大检测,提高病例的早发现能力。  相似文献   
55.
56.
目的:了解铜仁市两地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或艾滋病(AIDS)病人(PLWHA)CD4+T淋巴细胞检测(CD4检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自制问卷调查铜仁市碧江区和松桃县2008年底存活且能随访307例PLWHA的CD4检测情况、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CD4检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以及首次CD4检测时间,分析CD4检测的影响因素。结果:307例PLWHA中既往曾经接受过CD4检测者为273人,占88.93%(273/307),规范接受CD4检测者为183人,占67.03%(183/273),从HIV确诊到首次CD4检测时间>2个月的占83.15%(227/273);男性、知晓CD4检测作用和通过血液进行检测者、接受过培训的患者以及服用抗病毒治疗药品者CD4既往检测率高;CD4规范检测危险因素为>30岁、未婚或离异丧偶、未服用抗病毒治疗药品、离检测点的距离走路在1 h以上或需乘车以及未及时弥补漏掉的CD4检测,不知晓符合治疗标准的CD4值是CD4规范检测的保护因素。结论:应加强30岁以上和非婚PLWHA对CD4检测相关知识的宣传,提供便利的检测条件,促使更多PLWHA接受规范的CD4检测。  相似文献   
57.
  目的  了解1995-2017年贵州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acquired immuno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的死亡分布情况。  方法  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HIV/AIDS病例报告卡(现住址为贵州省、截止时间至2017年12月31日),对其中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995-2017年共报告现住址为贵州省的HIV/AIDS 43 794例,死亡11 527例,排除失访及查无此人病例,全省HIV/AIDS死亡率为29.8%;HIV/AIDS当年发病当年死亡病例数、年初存活当年死亡病例数占当年发病总病例数的比例在1995-2017年均呈现出由低到高(χ1995-20122=139.5,P < 0.001;χ1995-20122=109.1,P < 0.001)再降低(χ2012-20152=28.2,P < 0.001;χ2012-20142=57.2,P < 0.001),最终逐渐趋于平稳(χ2015-20172=0.056,P=0.812;χ2015-20172=0.720,P=0.396)的变化趋势;分析死亡病例的检测史,辅助T淋巴细胞(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CD4)检测比例(χ趋势2=367.4,P < 0.001)及抗病毒治疗比例(χ趋势2=319.8,P < 0.001)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死因分析发现,死因为艾滋病所占的比例呈现出先上升(χ1995-20102=78.5,P < 0.001)后下降(χ2010-20122=1 667.5,P < 0.001)的趋势;而死因为吸毒过量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下降(χ趋势2=14.4,P < 0.001)的趋势。  结论  近年来贵州省HIV/AIDS的死亡率依然较高、下降速度缓慢,继续扩大HIV监测检测覆盖面,积极推广CD4+T淋巴细胞检测及免费抗病毒治疗以降低HIV/AIDS的死亡率仍是今后一段时间贵州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在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58.
目的 了解贵州省注射吸毒人群中HIV/AIDS死亡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HIV/AIDS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以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中1996-2015年贵州省注射吸毒人群HIV/AIDS为研究对象,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 958例注射吸毒HIV/AIDS纳入分析,全死因的死亡比例为44.01%(1 742/3 958),总死亡率为7.80/100人年,生存时间M=8.08年;抗病毒治疗(ART)组死亡率为3.57/100人年,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组死亡率为4.08/100人年。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死亡与性别、民族、确认HIV阳性时年龄、确认HIV阳性后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ART和MMT有关;女性的死亡风险是男性的0.82倍(95% CI:0.69~0.98);少数民族的死亡风险是汉族的1.39倍(95% CI:1.21~1.60);确认HIV阳性时年龄≥50岁的死亡风险是<20岁的2.44倍(95% CI:1.07~5.56);确认HIV阳性后首次CD4≥500个/μl组的死亡风险是CD4<200个/μl组的0.27倍(95% CI:0.22~0.32);未参加ART的死亡风险是参加者的2.83倍(95% CI:2.45~3.26);未参加MMT的死亡风险是参加者的1.35倍(95% CI:1.15~1.59)。结论 1996-2015年贵州省注射吸毒人群HIV/AIDS中,男性、确认HIV阳性时年龄较大者、确认HIV阳性后首次CD4较低、未参加ART和MMT的病例,死亡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了解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高危行为特征、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取"滚雪球"法进行横断面调查,对选定的贵阳市和遵义市MSM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知识和高危行为并采集血样检测HIV抗体。结果进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招募MSM 1 045人,平均年龄25.6岁,以贵州省的未婚男性为主,文化程度较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9.7%(936/1 045)。HIV感染率达18.5%(193/1 045)。近6个月与男性发生肛交的占81.2%(829/1 021),有14.0%(146/1 044)的MSM与女性发生过性行为。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HIV的感染与年龄[≥41岁组,比值比(OR)=3.99]、民族(OR=1.91)、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文化组,OR=0.48)和近1年有性病相关症状(OR=1.97)等因素有关联。结论调查现场所在城市的MSM人群艾滋病(AIDS)处于高流行水平,该人群普遍存在无保护的多性伴行为,面对该人群艾滋病流行的严峻形势,急需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服务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